摘要:当一段"上海老伯捡拾名包后勒索5万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时,恐怕没人想到这竟是奢侈品店精心设计的营销剧本。上海警方近日通报的这起虚假摆拍案,揭开了网络造谣产业链的冰山一角——为博流量不惜编造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城市形象受损、公共秩序混乱的恶果。这背后究竟触及了
当一段"上海老伯捡拾名包后勒索5万元"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时,恐怕没人想到这竟是奢侈品店精心设计的营销剧本。上海警方近日通报的这起虚假摆拍案,揭开了网络造谣产业链的冰山一角——为博流量不惜编造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城市形象受损、公共秩序混乱的恶果。这背后究竟触及了哪些法律高压线?
上海太古汇商圈上演的这出闹剧,堪称教科书级的负面营销案例。34岁的奢侈品回收店主刘某明为提升店铺知名度,竟雇佣62岁老人方某庆扮演"讹诈老伯",由店铺主播盛某琳出演受害者,自导自演了这场"拾金勒索"的戏码。视频中老伯死死攥着名牌包索要5万元的画面极具冲击力,发布后迅速引发网民对"上海人势利""老人变坏"等地域歧视讨论。
警方调查显示,该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充斥着对上海城市形象的诋毁。更严重的是,这种人为制造代际矛盾、地域对立的做法,直接导致线下出现针对老年人的不当言论。最终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对四人处以行政拘留,涉事店铺也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边界这起案件的处理结果引发公众疑问:同样是造谣,为何有人被拘留罚款,有人却要坐牢?《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而《刑法》第291条之一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则要求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才构成犯罪。
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危害程度。以山西王某编造的"大同地震"谣言为例,其使用AI生成的废墟视频引发居民连夜逃难,这种导致现实秩序混乱的情形就可能面临刑事追责。而上海奢侈品店案虽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但尚未引发实际混乱,故适用行政处罚。执法机关在实践中会综合考量谣言传播范围、社会危害持续时间、现实秩序受影响程度等要素。
商业炒作的致命法律风险值得警惕的是,本案暴露出的"黑红也是红"的畸形营销思维。涉事店铺为引流不惜触碰多条法律红线:虚假视频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关于商业宣传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擅自使用路人肖像可能面临民事侵权索赔;若查实有诋毁竞争对手行为还将承担商业诋毁责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套路正在被复制。浙江王某彪用AI生成"女儿走失"谣言骗取爱心转发,四川李某江编造"液化气罐车爆炸"制造恐慌,都是为账号涨粉的商业操作。这些行为一旦造成商家信誉损失或救援资源浪费,造谣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云南刘某峰就因编造"入城缴费"谣言被当地政府追责。
净网行动下的谣言治理新态势2023年公安机关开展的净网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全国共侦办网络谣言案件1.7万余起,清理有害信息480余万条。技术手段上,警方已建立AI生成内容检测系统,能通过数字水印、元数据分析等手段溯源虚假信息。近期胡鑫宇案中两名造谣者被刑事拘留,更彰显政法机关对蹭热点造谣的零容忍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明确将"伪造场景拍摄并发布不实信息"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这意味着类似上海奢侈品店的虚假摆拍行为,未来可能面临更严厉的联合惩戒,包括平台账号封禁、商业活动限制等跨部门惩处措施。
守住法律底线的用网指南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内容创作者应牢记三项基本原则:涉及社会事件的必须标注权威信源,商业推广内容明确标识"广告"字样,AI生成内容需打上技术标签。当发现内容失实时,应立即启动删除、澄清、配合调查的危机处理三部曲。
公众可通过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平台或12389公安举报热线反映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新上线的"谣言粉碎机"小程序已实现全网谣言一键查证,这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记住: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转发都是对真相的投票。当我们都能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保持审慎,网络生态的朗朗晴空就多一份保障。
来源:历史滴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