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卖一万,六年敛财八百万:核心期刊主编的生意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00:36 2

摘要:一篇论文卖一万,六年敛财八百万 ——《新闻战线》原总编辑万仕同的落马案,撕开了核心期刊领域权力寻租的隐秘一角。当 “发核心” 成为职称晋升、学业毕业的 “硬通货”,手握版面审批权的主编们,竟把学术阵地变成了敛财工具。

IT灰产圈灰产圈:互联网黑灰产业链深度调查揭秘,创始于2017

一篇论文卖一万,六年敛财八百万 ——《新闻战线》原总编辑万仕同的落马案,撕开了核心期刊领域权力寻租的隐秘一角。当 “发核心” 成为职称晋升、学业毕业的 “硬通货”,手握版面审批权的主编们,竟把学术阵地变成了敛财工具。

一、博士主编的 “论文生意经”:一篇一万,六年狂赚 824 万

“哲学博士”“博士后”“留美学者”—— 万仕同的履历曾写满光环。这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拥有浙江大学博士后经历的学者,2014 年起执掌人民日报社主管的核心期刊《新闻战线》,本该是学术守门人,却沦为金钱俘虏。

他的敛财模式简单直白,却精准踩中了行业痛点:新闻从业人员评职称必须在《新闻战线》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而版面审批权牢牢攥在他手里。2014 年至 2019 年的六年里,万仕同构建了 “投稿 - 付费 - 发表” 的地下通道,明码标价每篇论文收费约 1 万元,形成稳定的 “生意闭环”。

裁判文书网的数据揭开了这场 “论文生意” 的规模:

为请托人耿某发表 400 余篇文章,收受现金 420 万元;

帮夏某刊发 400 余篇论文,敛财 288.7 万元;

给周某发表 40 篇文章,入账 40 万元……

至案发时,万仕同累计收受贿赂 824.4 万元,相当于每天进账近 4000 元。最终,这位 “学者主编” 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罚金五十万元,曾经的学术光环彻底碎裂。

二、不是个例:那些栽在 “版面费” 上的主编们

万仕同的倒下并非孤例。在 “唯论文” 评价体系催生的巨大发表需求下,多本核心期刊的主编因相似的 “生意经” 落马,形成了可复制的腐败路径。

湖南省社科院《求索》杂志原主编乌东峰的案例更令人咋舌。这本南大核心(CSSCI)期刊,曾被学者公开批评 “卖版面臭名昭著”。乌东峰掌权期间,以 “期刊生存困难” 为借口,将版面明码标价,甚至在 2013 年杂志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明令禁止收版面费后仍不收手。

他的操作比万仕同更 “隐蔽”:联合情妇覃建军搭建中介网络,由情妇对接周家文等中介收取 “版面费”,自己则在幕后操纵审稿流程 —— 不交钱就压稿,交了钱再走三审程序。2013 至 2016 年间,仅从三名中介手中就收取费用 814.95 万元,单篇论文最高收费达 5 万余元。最终,覃建军被判有期徒刑 8 年,没收财产 600 万元,而乌东峰的非法所得也被悉数追缴。

从万仕同的 “直接交易” 到乌东峰的 “中介模式”,不同的操作手法指向同一个本质:当核心期刊版面成为稀缺资源,审批权就成了可以变现的 “硬通货”。

三、为何 “论文腐败” 屡禁不止?需求黑洞是根源

主编们敢如此明目张胆敛财,根源在于 “僧多粥少” 的发表困局。

高校教师评正高职称需 6-8 篇 C 刊论文,博士生毕业至少要有 1 篇核心期刊成果,硕士生求职更需论文 “敲门砖”—— 刚性需求源源不断,而核心期刊的版面却极其有限。有数据显示,全国每年论文发表需求超百万篇,但 CSSCI 来源期刊总数仅数千种,部分期刊的投稿录用比甚至低于 1%。

这种供需失衡催生了畸形的 “论文生态”:

青年教师为应对 “非升即走” 考核,不得不四处托关系、找门路;

中介机构嗅到商机,打出 “代写代发”“包发核心” 的广告,收费从数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甚至能开具 “文化公司发票” 掩盖交易痕迹;

少数期刊主编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审批权,将 “审稿标准” 异化为 “付费标准”,让学术评价变成 “金钱游戏”。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期刊还存在 “隐形门槛”:有的要求第一作者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的版面被知名学者约稿占据,普通研究者即便论文质量过硬,也难有发表机会。这种不公进一步加剧了 “花钱发稿” 的冲动。

四、破局之路:不能只打 “蛀虫”,更要拆 “制度枷锁”

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和出版管理部门的重拳整治,让多只 “期刊硕鼠” 落网。除了万仕同、乌东峰案,多本存在收费发稿问题的期刊被暂停资助、追回经费,甚至被剔除出核心期刊目录。

行业内的自律也在推进。已有期刊出台廉洁从业实施细则,建立匿名审稿、回避制度、出差请示报告等机制,将 “十个严禁” 落到实处,从流程上防范权力寻租。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检测学术不端,强化论文原创性审查。

但要彻底根除 “论文腐败”,更需要打破 “唯论文” 的评价枷锁。目前已有高校开始探索改革:单列 “教学型教授” 指标,将智库成果、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等同于论文,让评价标准从 “单一” 走向 “多元”。只有当论文不再是升学、评职的 “唯一通行证”,发表需求回归理性,版面审批权才会失去变现的土壤。

学术期刊本应是知识传播的桥梁,而非权力寻租的舞台。当 “发论文” 不再需要花钱买门路,当主编的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学术生态才能真正风清气正 —— 这不仅是对千万研究者的公平,更是对学术尊严的捍卫。

来源:灰产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