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新闻,笔下有光!这个华师女孩有点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02:47 2

摘要:得益于新闻传播学院搭建的学科实践应用体系,郑喆佳越发确定新闻是自己热爱的专业,“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皆与我有关。”

三年间

她怀揣初心

践行新闻工作者“四力”

让理想流淌成铅字

每一个作品都在丈量社会的温度

将岁月定格为长镜头

记录人间百态

一起来看

2024年度“校长奖”获得者

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郑喆佳的故事!

↓ ↓ ↓

01

怀理想,笃定实践

得益于新闻传播学院搭建的学科实践应用体系,郑喆佳越发确定新闻是自己热爱的专业,“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皆与我有关。”

郑喆佳觉得,“新闻人的职业身份和角色标识始终指引着我在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葆有生动的人文关怀。”这让郑喆佳“产生了很多内心的奇妙的化学反应,很有成就感。”

在《计算机应用与数据处理》课堂上

她凭借新闻敏感

关注到了独居青年群体

挖掘新闻价值

打磨出温度与深度兼具的

数据新闻作品

《独居青年:孤独更深处,热烈且自由的灵魂》

荣获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

通过数据分析与洞察,独居青年群体的心灵境况很鲜明地呈现在我眼前。“空巢不空心”,这是他们孤独之下热爱生活的底色,而这或许可以打破社会对他们的固有偏见。

在参加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时

郑喆佳敏锐地将明式家具中的榫卯智慧

与“中华传统数学文化”命题相连

以导演的身份组建摄制团队

拍摄了纪录片作品

《古卯数韵》

助力微缩榫卯技艺省级申遗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荣获全国一等奖

郑喆佳还担任过学院辩论队队长,在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拓宽专业视野。“辩论是思维的显微镜,新闻是真相的透视仪。”

热衷辩论的郑喆佳认为,“我参加的很多辩论赛都与新闻领域息息相关,这使我能更深入地探讨媒体、社会事实和公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2023年,她随队获得了华语辩论世界杯武汉赛区联赛冠军、第十届湖北省高校新闻专业专业辩论联盟辩论赛冠军等多项荣誉。

对郑喆佳而言,实践中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掌握技术或者获奖本身,而是能够“通过新闻的方式去洞察和关怀不同的群体,和更多不同灵魂的人产生联结,听到许多远方的呼声,并通过新闻的形式把他们呈现给大众。”

02

稳扎根,科研筑梦

作为一名新闻人

不仅要多实践

还需深钻研

学习抽象的专业理论

郑喆佳就用思维导图搭建知识框架

以文献综述的形式追踪学术脉络

渐渐地,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越来越清晰,而我的学习动力、科研兴趣也悄然萌芽、迸发。

“三四月份做的事,

七八月份自会有答案”

潜心专业领域,向下扎根的郑喆佳参加了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新闻剧本杀”——沉浸式新闻传播课堂的创新实践》。为此,郑喆佳和团队成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记者著作,编撰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剧本。

“虽磕磕绊绊,却仍笨拙前行”

郑喆佳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寻觅探索,学术志趣与专业使命也逐渐清晰。

03

做自己,清醒前行

其实,大一大二学年的郑喆佳总是被焦虑裹挟,“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特别在意结果。”

直到刚上大三的一天夜里,她独自在佑铭操场散步,看见不同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才突然意识到“不该用功利化或扁平化的评价体系来评判和规训自我,生活不该被定义,只要能让自己满意,就问心无愧了”。

“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

向内审视的人最清醒。”

郑喆佳说,“当我专注于自身、更加享受过程而非结果的时候,感觉气运都变好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我铺路。”大三学年,郑喆佳专业排名与综合排名均为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等诸多奖项。

郑喆佳希望,未来她能“继续以新闻理想指引前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做一些缓慢而坚定的选择。

郑喆佳的故事就到这里

但是千千万万像她一样

笃定理想 着眼现实的新闻人

永远在路上

祝愿郑喆佳和所有新闻人

都能勇敢而坚定地

书写自己的新闻理想

强烈推荐

▼从“战士”到“博士”,他是“能文能武”的马腾!▼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