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9万吨的邮轮,靠一次上海港,交1167万人民币——这不是段子,是10月14号之后的真账单。
“2.9万吨的邮轮,靠一次上海港,交1167万人民币——这不是段子,是10月14号之后的真账单。
”
朋友圈刷到这条数,船公司财务直接原地裂开:比船票收入还高,倒贴钱请游客来玩?
别笑,诺唯真“RIVIERA”已经用行动投票:原定上海母港,秒改横滨。
游客一觉醒来,行李托运标签从“PVG”变成“NRT”,社媒上骂声一片,客服电话被打成热线。
有人吐槽“白瞎了年假”,有人庆幸“还好没订wifi”,最惨的是已经买好迪士尼门票的,退票扣20%,一张票损失够吃十顿烤肉。
为啥突然这么贵?
美国先动手,10月14日起,中国籍船靠美港,50-140美元/净吨“附加费”;中国当天回礼,400-1120元人民币/净吨,反手还把“自主建造”写进豁免条款——翻译成人话:只要船是在中国船厂下水的,直接省掉千万级过路费。
韩国船东听完连夜把微信签名改成“学中文还来得及吗”。
数字更扎心:一艘2.9万吨邮轮,按中方顶格算,1167万人民币;同尺寸的美国LNG船,美方费率从150砍到46美元,看似打折,却还是被中国船厂出品的LNG船碾压——人家直接0元通关。
网友神评:“造船就像办护照,出生地写‘中国’,全球港口VIP通道。
”
别觉得事不关己。
上海洋山港调度室透露,11月美国东海岸集装箱量掉12%,空箱堆成山;同一时间,新加坡、巴生港的转运生意却悄悄涨了两成——货主绕道东南亚,再换小船进美东,时间多三天,成本反而更低。
全球航线正在偷偷改血管,心脏还是中国船厂。
最魔幻的是美国零部件商。
美调查文件里写着“确保供应链安全”,现实却啪啪打脸:美国唯一还在造大型商船的Philly Shipyard,龙门吊是振华重工的,主机曲轴是沪东中华的,连船舱防火门都贴着“Made in Nantong”。
加税消息一出,美方船厂采购部直接懵:要不要给自己也交一遍过路费?
ICS(国际航运公会)看不下去,发声明警告:再这么互掐,全球海运费要再涨15-20%。
白话翻译:你网购的奶粉、咖啡、手机壳,通通准备加邮费。
有人算过,一条中美航线集装箱船,来回多交400万美元,摊到每个40尺箱,成本涨260块,最后还是消费者埋单。
中国船厂却像悄悄开挂。
沪东中华的LNG船坞期排到2028年,船东们带着美元来“插队”,销售小姐姐一边啃面包一边签合同:“先生,定金30%,免谈。
”韩国研究所酸溜溜发报告:2024年中国造船份额可能冲75%,历史峰值。
评论区高赞:“不是中国太卷,是对手把技能点全加在PPT上。
”
美国商务部也怂了,公告明年1月开听证会,潜台词:要不起。
中方交通运输部回应更淡定——“动态调整”,四个字留给市场无限遐想:哪天美方先撤,中国反手再把费率降回去,面子、里子、订单,全收。
所以,下次再刷到“邮轮跳港”新闻,别只顾着吃瓜。
那条船背后,是千百万个集装箱、一整条能源航线、甚至你双11的快递时效。
港口费就像遥控器,按下去,全球贸易换台。
而中国船厂,已经提前拿到了会员通道——出生证写中文,通行证免盖章。
来源:海里看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