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农民朋友对乐见pro说:“玉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120天,期间手工播种,除草,打药,梳苗,收割,翻晒,收禾杆。按照亩产(600平米左右)800斤,市价1元一斤,扣掉2袋复合肥钱(150×2)。不计人工,三个月一亩地赚了500元(800-300)。”
十一去了云南一趟,发现地里好多坏了、蔫了的玉米,回来搜索了一下可能的原因,大概与玉米白斑有关。
一位农民朋友对乐见pro说:“玉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120天,期间手工播种,除草,打药,梳苗,收割,翻晒,收禾杆。按照亩产(600平米左右)800斤,市价1元一斤,扣掉2袋复合肥钱(150×2)。不计人工,三个月一亩地赚了500元(800-300)。”
而玉米白斑病通一般会导致产量损失10%—50%,严重时可致绝收。这似乎代表着,忙碌一整个播种季的农民在丰收季的时候却没有任何营收。
从云南回到北京后,是接连近一周的阴雨天,温度直降接近冰点,还没来得及反应过入秋了,气温就已经到了冬天。“今年会出现极寒冷冬吗”的热搜,更是给如此寒冷的十月增加了冷意。
本来就没什么营收的农民会面临怎样的境况,生活在物产资源丰富的今天的我们还会面临粮食短缺的情况吗?
面对极寒和低温,农民必须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来避免农作物受冻损坏,比如常见的大棚,搭建防寒设施、使用防冻液等。这些会直接增加农民农业生产的成本。一旦措施不到位,农作物受灾严重农民还需要负担额外的成本来重新播种。
另一方面,极端冷天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周期延长,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农资投入,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
由于极端冷天事件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和供应链风险上升,粮食市场的供需关系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粮食价格波动。
例如2010 年,湖南的早晚两季稻谷都遇上了不适宜的气候,早、晚稻均在扬花时遭遇罕见低温天气,导致稻谷减产明显。屈原管理区早稻平均亩产从正常年份的 800 斤降至 600 斤,减产 25% 左右;晚稻亩产由 1000 斤降至 600 斤,减产幅度高达 40% 左右。到春节前后,普通优质稻的价格已经涨至 1.22 元 / 斤,糯米稻价格涨至 1.70 元 / 斤,而上一年普通优质稻价格为 0.9 元 / 斤。
低温可能影响作物的开花授粉期,进而影响花粉的活性和传播,导致结实率降低。有研究表明,每上升或下降1°C,玉米和小麦等主要作物的产量可减少3-10%。
例如今年3月,黄淮、江淮麦区出现大幅度降温天气,降温幅度超过10℃,局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还伴有雨雪和大风天气。此时该地区小麦正处于返青至起身期,早播的旺苗和晚播的弱苗抗冻能力较弱,低温会导致小麦节间伸长速度下降,有效分蘖减少,幼穗失水坏死,穗粒数减少,抗倒伏能力下降,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60-70%。
作物品质降低
冷害可能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导致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含量下降。例如,低温可能使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影响其营养价值和加工品质。同时,受冷害的作物可能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进而需要更多的农药投入,这也会对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来源:涨停先知大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