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5G快10倍! &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19:20 1

摘要:从2G到3G、4G、5G,技术升级带来的体验差异十分明显:2G时代仅能发送信息、拨打电话;3G时代可有限度使用手机上网;4G时代支持观看直播;5G时代能实现更多复杂应用;6G时代则可传输全息投影,呈现立体画面。

什么是“毫秒用算”?算力升级的战略布局又是什么?2027年以前要实现城市范围内的“毫秒用算”,可通过类比通讯领域的发展来理解。

早期通讯从2G发展到当前的5G,部分区域会显示“5GA”信号。

“5GA”并非标注错误,而是代表5.5G,即接近6G的技术水平。

从2G到3G、4G、5G,技术升级带来的体验差异十分明显:2G时代仅能发送信息、拨打电话;3G时代可有限度使用手机上网;4G时代支持观看直播;5G时代能实现更多复杂应用;6G时代则可传输全息投影,呈现立体画面。

通讯领域的核心是信号传输,AI时代的核心则是算力。

以智能驾驶为例,当前智能驾驶存在一个关键问题:车辆行驶中需即时判断前方物体是否为人、人是否可能移动、前方车辆急刹车该如何应对。

显然,车辆计算能力越强,判断精准度越高,但仅依靠车辆自身搭载完全独立的强大算力并不现实。

因此,智能驾驶通常采用“车-云协同”模式:

一方面依赖车辆自身算力,另一方面将相关信息传输至算力基地,由算力基地的庞大算力提供支持。

4G、5G技术普及后,云计算与云存储成为主流。若传输速度过慢,云存储的实用性会大幅降低——尽管云存储优势显著,但上传、下载、调取数据均耗时过长,用户自然不愿使用。

正是由于5G技术实现了高速传输,用户无需在本地存储大量数据,可将数据全部存于云端。有时在云端打开文件的速度甚至快于本地,且云端计算速度与信息处理量远高于本地设备。

AI应用同样依赖高速传输,以智能驾驶为例,车辆需做出精准且即时的判断,这就要求传输延迟极低,不能出现明显延迟。

“毫秒用算”中的“毫秒”,即指传输延迟需控制在毫秒级别。

这种延迟速度已超出人类感知范围,但对高要求场景而言,即使几毫秒、十几毫秒的延迟也无法接受。不过,在低要求算力场景中,延迟影响较小,例如向AI(如豆包)提问时,等待十几秒、二十秒用户通常可以接受。

当前部分深度思考类AI应用,用户提问后可先处理其他事务,待回答生成后再查看,无需像早期无深度思考功能的AI那样即时等待——早期AI回答生成速度快,提问后可立即获得回复,而当前深度思考类AI生成回答通常需要10秒左右,部分复杂问题甚至需要20秒左右。

这种延迟虽能被用户感知,但用户一般不会在意。然而,在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延迟是不可容忍的,例如AI辅助远程手术。

目前已有机器人远程手术案例,例如医生在北京,无需前往重庆,只需借助相关设备、佩戴感应手套,即可完成重庆的手术。该技术已应用于实际手术,但仍存在较大延迟问题。

此外,智能驾驶从当前的L2级、2.99级,向未来L3级、L4级升级过程中,对路面情况的反馈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同样需要达到毫秒级延迟,这正是“毫秒用算”的核心需求。

“毫秒用算”的性质类似当年铺设光纤,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由企业单独完成,需由国家主导推进。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比欧美国家更发达,核心原因之一是中国充电桩数量远多于其他国家。

在日本,充电桩数量极少,肉眼可见范围内难寻踪迹;而在中国,充电桩分布广泛,且仍在加速安装。完善的充电桩基础设施消除了用户的充电顾虑,进而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历来由国家主导,而非个人或企业。早年间美国因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成为互联网发源地且最早实现普及;中国互联网普及始于2000年后,但在5G领域已逐步追平美国,6G领域更是开始领先。

算力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除算力数据中心外,还需构建高效传输系统,“毫秒用算”正是这类传输系统的核心目标。未来在各大城市内部,需实现1毫秒内的数据传输,且2027年该技术的覆盖率需不低于70%。

无论股市走势如何,国家始终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中国在AI领域与美国形成“两强并立”格局的重要原因。

其他国家甚至在建设数据中心时都需长时间讨论,而中国已启动全国范围的毫秒算力网络建设。

正是这些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投入与突破,为市场情绪提供了支撑。一旦“毫秒用算”基础设施建成,相关产业链将获得明确的发展目标与业绩需求,上下游企业均会受到积极带动。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