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有点怪:千亿市值才赚8亿,这3个实在底气得看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18:33 1

摘要:最近身边有人看上海电气的财报,越看越纳闷:这公司市值都1439亿了,2024年净利润才7.52亿,算下来市盈率快200倍。直白点说,按现在这赚钱速度,得200年才能赚回市值,难怪有人觉得“不划算”。但懂行的都知道,像上海电气这种重型装备龙头,不能光拿短期利润当

最近身边有人看上海电气的财报,越看越纳闷:这公司市值都1439亿了,2024年净利润才7.52亿,算下来市盈率快200倍。直白点说,按现在这赚钱速度,得200年才能赚回市值,难怪有人觉得“不划算”。但懂行的都知道,像上海电气这种重型装备龙头,不能光拿短期利润当评判标准。往深了挖就会发现,它能撑起千亿市值,靠的是3个实打实的底气,每一个都藏着长期价值。

第一个底气,是别人抢不走的技术本事,赚的是“技术垄断的钱”,不是“靠走量赚的薄利”。上海电气的业务看着杂,风电、核电、输配电都做,但真正赚钱的核心,全在那些“卡脖子”领域的硬实力。就说核电设备,国内每两台核电机组里,就有一台用它家的核心设备,像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这些关键部件,市占率直接超过50%。不管是华龙一号还是CAP1400这些国产核电机型,核心设备基本被它包了,这部分业务毛利率能到30%,比普通制造业的利润高一大截。

更厉害的是它搞技术突破的速度。2024年刚搞定百万级核电护环锻件的国产化,这东西以前全靠进口,现在性能跟进口货一模一样;风电领域更不含糊,全球首台16MW级的海上低频机组已经下线,发电效率比10MW的机组高40%,2025年拿到的海上风电订单就超200亿元。就连核聚变这种“未来能源”赛道,它都提前占了位,2025年7月发运了全球首台ITER磁体冷态测试杜瓦。这可是超导磁体系统的核心屏障,没有它,核聚变实验都没法搞。这些技术不是随便花钱就能短时间砸出来的,光是2024年一年,研发投入就花了56.94亿,比去年涨了6.05%,还养着13397个技术人员,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别人想追都难。

第二个底气,是订单堆得够厚,未来3年能赚多少钱,基本都定下来了。2024年全年新签的订单有1536亿,比去年涨了12%,其中能源装备的订单891亿,涨了18.45%;到2025年上半年更猛,新增订单直接冲破千亿,达到1098.1亿,同比暴涨31.2%。这些订单不是虚的,全是能落地的硬项目。比如核电领域,三门核电二期、漳州核电二期的设备订单已经拿到手,直接把未来3年的营收给锁定了;海上风电订单里,高毛利的16MW机组占比提到了40%,比小机组的毛利率高5个点,赚的钱更多。

新兴业务的订单更亮眼。储能领域2025年上半年订单74.6亿,比去年涨了50%多,湖北应城那个300兆瓦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都已经并网发电了,还一下子创了3项世界纪录,最近又中标了江苏灌云10MW/20MWh的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工业机器人订单涨得更疯,2025年三季度单季就涨了3倍,拿了某国际汽车巨头超10亿的订单,它家核工业用的“溯元”机器人,能在有辐射的环境下抓取0.3毫米的燃料棒,国内核岛机器人的市占率直接冲到70%。手里攥着这么多订单,就算短期利润不高,未来业绩能兑现,这是板上钉钉的事。

第三个底气,是转型踩准了政策风口,老业务能托底,新业务在爆发。很多人觉得上海电气“老派”,像个跟不上时代的“老国企”,其实它早就开始往高端、绿色、智能转了。传统业务里,火电不是拖后腿的“鸡肋”,反而在升级提质,它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发电煤耗低到248.86克。简单说就是发一度电用的煤更少,国能台山的机组改造后,每年能省9万吨标煤,减少1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种“低碳改造”正好踩中“双碳”政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它的煤电升级业务反而成了香饽饽。

新业务更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2025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了《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要求2027年储能系统效率超90%,上海电气早就布局了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全谱系的储能技术,电堆功率密度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0%,成本却低40%,正好符合政策要求。工信部2025年出台的《工业机器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鼓励用机器人替代高危岗位,它的双臂机器人在核电站、汽车工厂已经落地,效率比人工高5倍,刚好切中需求。更难得的是新旧业务能联动,搞储能有能源行业的经验,搞核聚变有核电制造的基础,这种协同优势是民企短时间学不来的。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牛,为啥赚钱这么少?其实主要俩原因:一是搞研发太舍得砸钱,2024年光研发就花了56亿多,一半都用在风电搞大机组、核电搞智能化上,短期确实吃掉不少利润,但这都是为了以后抢市场;二是行业大环境影响,2025年风电设备价格降了20%,传统火电需求也少了,拉低了整体赚钱能力。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它现在正在推数字化降本,把生产、采购都搬到线上,预计2026年管理费用率能降2个百分点,每年能省10亿利润,到时候利润自然会上来。

而且财务数据里藏着好转的信号,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176.39亿,比去年涨了127%,手里的现金更充裕了;三大业务板块的毛利率都在上升,能源装备板块毛利率到了19.7%,比上年涨2个点。这说明公司不是“虚胖”,而是在健康转型,利润只是暂时被“投入”给掩盖了,不是真的赚不到钱。

说到底,上海电气能有千亿市值,靠的不是短期赚快钱的爆发力,而是有别人抢不走的技术、堆得满满的订单,还踩准了国家政策的方向。它就像制造业里的“老大哥”,不搞虚的概念炒作,实实在在做技术、接订单、谋转型。2025年上半年光海外收入就有86.96亿,比去年涨了11.7%,乌兹别克斯坦的变电站、马来西亚的输电线路都有它的活儿,把技术卖到了“一带一路”沿线。

其实看上海电气这种龙头企业,真不用只盯着短期赚了多少钱。它的技术壁垒能挡住竞争对手,厚订单能锁定未来收入,政策风口又能推着新业务增长,这些才是撑得起千亿市值的根本。以后再看这类重型装备公司,别光揪着净利润不放,多看看它的“底气”够不够厚,反而能更清楚它的长期价值。毕竟这种靠硬实力扎根的企业,价值从来不是一时的利润数字能衡量的。

来源:健康趣话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