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新城区东护城河北街的墙面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正举着手机,对准一幅高达8米的墙绘作品拍照。
市民在东护城河北街打卡拍照
清晨的阳光洒在新城区东护城河北街的墙面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正举着手机,对准一幅高达8米的墙绘作品拍照。
“这个小姑娘画得太传神了,你看她眼睛里的光,就像真的一样!”带着孙子散步的李大妈赞叹道。画中的小女孩栩栩如生,连发丝的细节都令人赞叹。这幅作品的创作者,正是新城区土生土长的“90后”壁画师岳强。
“五六天时间吧,从早到晚,就看见这个小伙子在这忙活。”附近咖啡店的郝店长回忆道,“有天夜里十点多我关店时,他还在脚手架上画着,说要赶在变天前完成。”
岳强在平板上打稿(受访者供图)
岳强用喷罐和丙烯颜料,为这条融合了现代生活与古城墙韵味的老街巷,注入了属于年轻人的艺术活力。
从黑板到墙面,热爱点燃艺术之路
岳强与绘画的缘分,始于童年。学校的黑板、家里的废纸都是他的“画布”,这份纯粹的热爱让他在大学选择了设计专业。一次墙绘实践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在五层楼高的墙面上作画,腿都在发抖。”岳强回忆道,“但完成那一刻,看着平淡的墙面焕发生机,那种成就感无法形容。”
2015年毕业后,岳强选择回到家乡,从学徒做起,跟着前辈学习墙绘技巧。起初,即使是小面积的墙面,对他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战。但他从不畏惧失败,一次次重来,逐渐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空间布局能力。
岳强在进行墙绘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墙上作画和纸上完全不同,工具更多样,挑战也更大。纸上创作可以反复修改,但墙绘一旦落笔便难更改。”岳强常开玩笑说,“这是对勇气和技术的双重考验。”
岳强站在脚手架边缘,左手扶着安全绳,右手持喷枪在墙面上勾勒轮廓。他时而踮脚伸长手臂处理高处细节,时而屈膝半蹲调整下方构图。遇到墙面凹陷处,他会侧身倾斜保持平衡,将喷枪换成细笔进行填补;面对凸起部分,则改用宽头滚筒快速覆盖。每工作两三个小时,他就会短暂休息活动肩颈,这是多年高空作业养成的习惯。
“最多一天爬了脚手架37次,弯腰勾线超过200次。收工时,工装裤的膝盖处都磨得发白。”岳强回忆道。但正是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让他坚定了职业方向。
用画笔讲述家乡故事
十年间,岳强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但他始终心系家乡。在新城区的乡村、学校、景区,他的作品随处可见。他善于从草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蓝天、绿茵、云朵等元素融入创作,让墙绘不仅美化环境,更成为传递文化的窗口。
“以前觉得这些街巷平平淡淡,现在倒成了网红打卡地。”在这里住了三十年的赵阿姨笑着说,“连我小孙女都要天天来和墙上的画合影。”
市民在东护城河北街打卡拍照
市民在东护城河北街打卡拍照
在新城区水岸漫街,岳强刚刚完成了一幅鲸鱼的喷绘。 “墙绘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表达。”岳强说。
在绥远城城墙旁的老街巷,他用现代风格的作品与古韵碰撞,为年轻人创造无限活力;在乡村,他用色彩唤醒沉睡的墙壁,为村民带去惊喜。他相信,艺术应该走出画廊,走进生活。
未来:走得更远,也离家乡更近
尽管壁画工作辛苦,岳强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期待未来能去更多城市创作,但也希望将更多作品留在新城区。“我想让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色彩。”他说。
水岸漫街岳强墙绘作品
奎素村岳强墙绘作品
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岳强喷绘作品
水岸漫街岳强喷绘作品
新城区恼包村岳强喷绘作品
“岳老师总说,墙绘不只是美化,更是在书写城市的故事。”岳强朋友张赟对记者说。
如今,岳强不仅是一名壁画师,更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者。他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墙绘行列,用创意装点家乡,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
市民在东护城河北街打卡拍照
夕阳西下,岳强又背起他的画箱。“画笔虽小,却能点亮一座城。”他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灯火说道。此刻,那些被他赋予生命的墙面,正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故事。
编辑:秋月丨初审:施少宇丨复审:李捷丨终审:魏小龙来源:活力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