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造太阳”正在从科幻走进现实,那么,你知道,是什么撑起“人造太阳”的吗?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举办,国际国内近年来的聚变科研合作与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其中一个展台,一台3D打印的磁体重力支撑装置揭
文/图 吴林
“人造太阳”正在从科幻走进现实,那么,你知道,是什么撑起“人造太阳”的吗?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举办,国际国内近年来的聚变科研合作与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其中一个展台,一台3D打印的磁体重力支撑装置揭秘了“人造太阳”里的“中国智慧”。
“这是一个模型,真实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磁体系统支撑产品,高近3米,重达20吨左右,18个这样的部件组合起来,可承载1万吨的磁体系统重量。”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新力)副总经理唐伟说。
不只是ITER,在国际国内先进核能领域,不少产品研制都来自航天新力。航天新力在先进金属材料研发领域已辛勤耕耘50余年,专注于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对特种材料的需求。作为国内最早取得核电制造许可证的企业之一,航天新力深度参与了我国核电建设的国产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参与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开始,在30多年的时间里,航天新力为我国核电站国产化工作及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航天新力总经理万隆说。
从传统核能到如今的聚变能,创新的脚步不曾停息。凭借深厚的材料研发及材料制备经验,航天新力成为ITER项目三大核心系统的关键设备及材料研制企业。目前,该企业在核领域已经申请47项发明专利,成功研发多种先进金属材料,如低活化材料、屏蔽材料、超高强低磁材料、新型高熵合金等,解决了在超低温、高温、强辐射、强磁场等极端环境下应用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2025年以来,全球核聚变领域商业化进程与技术突破并行。 “这次参会,我们深有感触,国内外,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各行业对于聚变能越来越重视,这对于我们研制单位来说,这是最好的时机。”万隆介绍,未来,航天新力将以“打造新材料研发与先进核能装备制造标杆企业”为目标,为国家未来产业聚变工程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