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3毫米——这是檀香扇拉花技艺中线条的极限宽度,在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维度里,孙亚青用近五十年的时光,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无限空间。从1978年接过拉花所用的弓,到今天执掌百年老字号,她的手,既承载着非遗技艺极致的“慢”,也推动着一家老字号在市场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0.3毫米——这是檀香扇拉花技艺中线条的极限宽度,在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维度里,孙亚青用近五十年的时光,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无限空间。从1978年接过拉花所用的弓,到今天执掌百年老字号,她的手,既承载着非遗技艺极致的“慢”,也推动着一家老字号在市场化浪潮中破浪前行的“快”。
每日商报临危受命任厂长
开启老字号的“二次创业”
上世纪70年代初,孙亚青还是一名中学学生。假期空闲时,她便帮着姑姑一起做王星记扇子的外加工,“每次跟着姑姑去交扇子,老师傅都会夸我有天赋,心里就萌生了想要到王星记扇厂工作的念头。”
1976年,孙亚青从学校毕业,面对邮政、铁路部门的“铁饭碗”,她仍是执意进入王星记当学徒。孙亚青回忆道:“当时家里人都反对,但我一根筋,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
进入王星记扇厂后,孙亚青开始拜师学习各类制扇工艺。由于不怕累、能吃苦,她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多种技艺。1978年,厂领导安排她专攻檀香扇“拉花”技艺,自此,她的人生便开始与王星记的沉浮紧密交织。
“拉花”是檀香扇加工技艺中最关键的一环,即在檀香木片上分层拉出精妙的花纹与图案,因难度颇高,被誉为“四花”工艺(拉花、烫花、画花、雕花)之冠。俗话说“三分工具七分手艺”,为了将这七分手艺练到骨子里,孙亚青沉心磨砺。“学习这门技艺确实吃了不少苦,拉花既是一门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孙亚青回忆,“拉弓敲齿所用的刀需要自己来磨,还记得冬天磨刀时,双手浸在冰水中,磨出血也浑然不觉。”
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磨练,孙亚青不仅熟练掌握了“拉花”的技艺要领,更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理解,逐渐形成线条光滑流畅、轮廓清晰灵动的个人风格。于是,“炉鼎”“松鹤”“红楼梦”等全镂空细拉的作品在她的指尖下跃然扇面。这正印证了她最深切的体会:在方寸扇面上创作,恰是“在极致的限制中,实现极致的自由”。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星记与其他老字号一样,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陷入困境:人才流失、产品老化、销售每况愈下。连续10年每年超百万元的亏损,让企业即将面临倒闭。孙亚青坦言,经历过企业辉煌时期的她,再面对王星记经营没落状况,实在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1999年,孙亚青临危受命,担任起王星记厂长、技艺总监。面对眼前的困境,她丝毫不为所惧,鼓足干劲带领员工开启老字号的第二次创业。她大胆改革经营手段,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接手的第一年销售额就前所未有地超过了700万元,第二年便扭亏为盈,结束了长达10年的亏损局面。
2000年,国企改革的春风又将她推上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这一岗位。通过推动产品、经营、管理三大创新,孙亚青让老字号重焕生机,王星记扇子畅销国内外市场,首批中华老字号、国家非遗保护项目等各项荣誉纷至沓来。
扇子日渐式微的当下
王星记如何成为“文化符号”
如果说90年代大刀阔斧的改革是王星记的“二次创业”,那从“制扇厂”转变为“文化企业”便是王星记在新时代的身份重塑。
如今,扇子的日用功能在慢慢减退,但在孙亚青看来,扇子的工艺、文化价值的却在日益增长。于是,她与团队成员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持续的文化创新和精准的品牌定位,一步步让王星记扇成为杭州的“文化符号”。
2010年,孙亚青带领王星记创办了全国首个中华老字号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资源整合,着力将传统生产性企业改造为研发设计、生产演绎、商贸旅游、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企业。孙亚青表示:“我十分重视品牌文化资源的挖掘,并通过对接旅游业、文创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实施跨界合作,积极开拓线上线下产品市场,可以说走出了一条具有王星记特色的文创发展新路子。”
孙亚青深知,老字号不能只靠“老本”,而是要在新时代找到新表达。当许多人还在犹豫传统是否该数字化时,她已经创新推出带有NFC芯片的智能扇子,而这只是她讲好百年老字号的“现代故事”的方式之一。
她坚持产品创新,为年轻人设计动漫扇、为女性开发香薰扇,推广个性化定制;她推动跨界合作,与野兽派、潮宏基珠宝、环球时报等联名,拓宽产品场景应用;她加强文旅融合,以王星记文创园为平台,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她致力文化传播,带领王星记扇频频亮相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等各类国际文化交流场合,让扇子成为城市的“文化使者”。
谈及如何让王星记传承下一个百年,孙亚青表示,不仅仅要做扇子的生产者,更要成为扇文化的推动者与引领者。“扇文化研究机构、扇艺人才培养基地、扇主题展览与节庆活动……只有形成一个围绕‘扇’展开的文化生态,才能让扇文化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
在传承中,找到“快”与“慢”的平衡
在时间被视为需要高效利用的当下,却在孙亚青的制扇坊里,看到了它的另一种形态。她说,在这里,时间不是消耗,而是浸润。或许,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让王星记扇实现了从“传统手工艺”到“城市文化符号”的转变。
对于老字号的传承发展,孙亚青既保留了“百年守一艺”的慢,也实现了“玩得转潮流”的快。而她,也总能在传统与创新、艺术与商业、慢工与效率、坚守与突破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在这个求快的世界里,孙亚青和王星记的存在,犹如一个温润而坚定的提醒:真正的可持续,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在于拥有更多,而在于与值得的事物深度连接。这或许就是老字号留给这个时代的珍贵启示——在快与慢的平衡中,找到文化传承的真正路径。
每满/商报记者 张宇帆值班编辑:史卓旎
一审:陈军
二审:施颖
三审:吴薇
来源:小徐与四百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