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上海的残疾人群体工作生活上有了这些变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17:17 1

摘要:“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为引擎,统筹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为引擎,统筹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助残场景智慧多元

2021年7月,“残保金征缴一件事”上线,首次实现了用人单位登录“一网通办”,就能在线办理残疾人就业情况申报、残保金申报缴费、超比例奖励申请等事项。五年间,上海有65项涉残政务服务事项被纳入“一网通办”平台,残疾人证申领“跨省通办”和“助残一件事”等便民措施,让残疾人及相关企业有了更多获得感。其中,由市残联在2020年首次推出的助残“一件事”服务,至2024年底已升级为残疾人服务“一件事”2.0版,采用“串联+并联”的服务模式,集成了12件事,真正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

市残联始终坚持“数字助残”理念,推动“网上助残服务大厅”——“阳光申办”在“随申办”移动三端同步实现。这一平台提供了一门式入口、一张网服务、一键式查询等功能,使得线上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为了帮助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市残联还建立了统一的残疾人线上便民客服团队,首创“阳光申办”政策找人闭环管理,通过“智能推”“精准推”“温馨推”等方式,实现大数据锁对象、信息发手上、基层来回访、后台广复核的全覆盖,让残疾人政务服务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至2024年底,“阳光申办”累计访问量达18万人次,向残疾人或其联系人推送近16万条短信,基层落实回访近5万人次。

2021年12月,“云助残”上海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小程序正式入驻“随申办”,聚焦残疾人高频需求,有效对接社会助残志愿服务资源,推动助残志愿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上线“随申办”以来,“云助残”累计注册助残志愿者3400多名,残疾人用户注册近4700名,截至2024年,平台累计完成助盲出行、手语协助等服务需求651件,有效提升了残疾人生活便利性,实现了助残服务精准对接。平台还集成轨交出行辅助、法律咨询等功能,依托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力量,形成“文化助残、科技助残”多元格局,让残疾人在各领域切实感受到城市温度。当前,由政府部门、残联、助残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建的残障公益共同体已在上海形成。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2022年7月16日,全国首个熊爪咖啡“种子店”在上海浦东开业,同日,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就业帮助等帮扶的“超凡咖啡师实践基地”启动。为积极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上海实施“残疾劳动者就业促进专项计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推动残疾人就业全覆盖和专项招录工作常态化。每年新增残疾人就业约6000人,其中,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100%。

2023年5月20日,“阳光201”残疾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焕新启用,全链条推出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特色品牌,并承担残疾人创业孵化、助残社会组织招募孵化、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场地等功能。

不止就业。残疾人无缝融入社会生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托举,五年来,市残联做了许多相关工作。“十四五”期间,辅具适配“1+5”政策体系形成,辅具适配服务质量得到提升,截至今年4月,共为本市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76.53万人次,补贴资金4.58亿元;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健全,截至今年5月,全市10个区建成69家“康复之家”,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6%,实现了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愿签尽签。同时,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充分发挥对基层的辐射作用,推进与区级、街镇级卫生力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合作,“十四五”以来已与30余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为残疾人在家门口获得医疗康复服务提供方便。

通过不断优化软硬件,生活在上海的残疾人群体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24年12月,集训练、科研、医疗、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在崇明正式启用,训练基地室内外场馆和生活保障设施充分展现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现代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特点。面向更多有运动健身需求的残疾人,至2024年底,上海建成230个市级残疾人体育健身点,实现各区全覆盖,研发了适合不同残疾类别使用的智能康复器材,为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提供运动、康复、娱乐新空间,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无障碍电影实现了商业影院与社区站点双覆盖,市区16家商业影院专场放映点每月放映、解说一场无障碍电影,“阳光院线”社区放映点覆盖全市200多个社区,不但满足了残疾人的观影需求,还让更多健全人有机会体验和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将残健融合融入生活中更多的角落。

上海还创新“云上文化”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广大残疾人特别是不便出门的残疾人提供丰富、精彩、多元的文化服务供给。每年“云上文化”系列活动的参与、观看人数均超2万人次,线下则着力打造残疾人喜闻乐见的精品文艺演出。

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

城市无碍,生活有爱。

2023年1月,上海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台《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已连续3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至2024年底,累计投入资金约3.4亿元,为1.5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一户一设计”改造;交通无障碍方面,5300辆无障碍公交车投放使用,人行天桥电梯加装50座,新建轨道交通线路无障碍设施覆盖率100%。残疾人在城市生活得更加从容,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更加包容、友好的城市环境正逐步建立起来。

2022年9月,上海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运行整十年。十年来,医院共提供助聋服务429次,10921人次的聋人受益,2600人次助聋志愿者参与服务,志愿服务时长1.04万小时。让人动容的是,“助聋门诊”已被多家医院门诊复制推广,为更多的听障人士带来了就医便利。

“千人手语培训计划”持续推进,不只面向听力残疾人、特教教师、手语翻译、手语志愿者,银行、医院、公共交通等在内的窗口服务单位人员也都学起了手语。手语,在更多社会服务领域得到了运用,为听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架起了一座桥梁。

关爱汇聚成暖流,化成服务项目精准地托住需求。“十四五”期间,市、区、街镇每年开展助残服务项目约400个,每年参与助残服务的各类机构1200余个,“上海助残志愿服务总队”注册志愿者达11.11万人,打造出“做你的眼睛”助盲出行、“无声有爱”助聋门诊、“阳光至爱影院”、“蜗牛宝宝合唱团”、“康复之家”、“互助自助康复服务培训”等品牌项目。

五年来,上海残疾人事业以“精准保障有力度、数字创新有亮度、融合发展有深度、城市关爱有温度”为导向,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未来,上海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打造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样本”,让城市的温暖在残疾人身上充分彰显。

栏目主编:王嘉旖 文字编辑:占悦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