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和分级(8)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11:29 1

摘要:人类意识可以分为感官意识,情绪意识,情感意识,理性意识,道德伦理意识和社会意识。

人类意识可以分为感官意识,情绪意识,情感意识,理性意识,道德伦理意识和社会意识。

其中对人类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是后面的几种意识,大致可以分为感性意识和理性意识。

感性意识的本质,是人类在进化中已经被固化的意识,而理性意识则是未固化的意识。

所以,感性意识,人类天生就会,而理性意识,则需要人类在出生之后,不断的学习。

人类的理性意识,通过学习后被固化,就可以转化为固化的感性意识,也就是所谓的本能。

感性意识,是从理性意识不断的固化而来。

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有大量的未固化的意识空间,或者说是意识组成部分,所以人类可以大量的对未固化的意识,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训练和调整,因此可以有极大的改进空间,有极大的适应能力,有极大的变化可能。

这就好比,其他动物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系统,只有极少数可以改动的余地。

而人类是一个部分固定的系统,但有很大部分是开放的,系统有非常大的改造余地,所以人类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当然,这也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人类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因为人类意识体系的开放性,可塑性,所以导致人类的意识系统比较容易出问题,特别是越敏感的人越容易出问题,也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容易出问题。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这就是人类未固化的意识体系太多,所以人类的意识体系不太稳定,就导致出问题的可能变多。

这就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快速进化,成为地球霸主的原因。

其他动物的固化意识同样很强大,但是未固化意识部分比较少。所以能力被固定住了,有明显的上限。

而人类有未被固化的大量的意识,所以人类的能力可以不断调整,不断改变,不断进化,从而导致人类的发展越来越脱离了动物本能,越来越脱离了地球这个环境原本的局限。

现在的人类,不仅仅只是地球的一个物种,更有可能慢慢变成地球的主宰。

这就是人类未固化意识,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能力。

一个小假设:

如果,如果人类找到了增加动物未固化意识的方法,能够将动物的未固化意识空间提高,动物是否也有可能走上人类的进化之路?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

或者说,人类,是否也有可能是其他某种生命形式创造出来的?

这种创造,并不需要完全从头塑造一个物种,而只需改变这个物种的未固化意识即可。

所以,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有某种生命,把地球上的一些动物,对其未固化意识部分进行了改造或者叫做升级,因此而产生了人类这种生物?

理论上来说是可能的。

人类如果掌握了这种技术,同样也可以对其他生物进行同样的类似的操作,来创造出其他的智慧物种。

固化意识与未固化意识的区别

固化意识,是一个固定的,自动运行的体系,我们自身无法感知到这个体系具体的运行过程,是处于一个封装的黑箱式的运行状态。

我们知道输入的内容,知道输出的结果,但是不知道过程。

而未固化意识,则是我们知道输入、输出,以及当中的运算过程。也就是当中的思考过程。

我们在大脑理性意识中,通常用语言或者图像来记录这个思考过程,来推理这个思考过程。语言和图像,是思考意识主要的表现形式。

所以,语言很重要,图形也很重要。

人类主要就是依靠语言和图形来稳定传播信息。人类思考,也是主要依靠语言和图形。

但是,人类的固化意识,不需要语言和图形作为表现形式。

而且,人类固化的意识,运行的过程人类是无法感知的。

也就是说,好像这部分意识,人类其实是察觉不到的,也是根本意识不到的。

好像这部分意识,并不在人类意识运行的范畴内。好像这种意识,只是人的一种本能。

一种固化的反应。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意识,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所以,分析到这里,可以得出来一个结论:

人类所谓的意识,很有可能只是未固化的意识部分,是人类可以察觉到的意识部分。

而固化了的意识,则是人类察觉不到的意识。

所以,我们通常理解的意识,其实是很狭隘的一个概念。

因为只有这部分的未固化的意识,所谓的理性意识,是被人类所察觉到的,被人类所感知的。

所以人类就狭隘的以为,这种未固化的意识,就是全部的意识。

其实,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我们通常认为,人类意识最主要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和特征,就是“我”这个概念。

人类之所以能够有“我”这个概念,主要是在理性意识之中。

但是人类其他的固化意识比如感性意识之中,有没有“我"这个概念呢?

当然也有。而且很明显。

比如食欲,性欲,物欲,都是“我”的本能反应。

只不过固化意识(感性意识)的运行过程,我们无法察觉。所以这个“我”的状态,我们并不知道。

但是,理性意识的思考过程,我们是知道的。所以,我们非常明显的察觉到了“我”在理性意识之中的种种变化和表现的迹象。

所以,人类就认为,“我”只出现在理性意识之中。

人类也就认为,理性意识,就是“我”的意识。

其实,人类有大量的感性意识,同样也有“我”的存在,只是人类察觉不到而已。

所以有人就认为,“我”是所有意识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不只是存在于理性意识思考之中,也存在于感性意识之中。存在于未被固化的意识之中,也存在于被固化的意识之中。

能够察觉到的理性意识,其实是相对好研究的。

在理性意识中的“我”,是比较明显的。

那么对于固化的意识来说,固化的意识(感性意识),算不算意识?

从上面的推理来说,固化的意识,当然也是意识。

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

所有的固化意识,其实都是我们不能察觉的,都是类似于本能的反应。

那么所有的本能反应,是不是都是一种意识?

我们的本能反应,如果抛开过程(因为我们无法察觉这个过程),那么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反应。

人类遇到一个外界刺激,产生对应的反应。

比如人类饥饿的时候,看见美食就会产生进食的欲望。

饥饿与美食,是输入,输出的结果就是进食的欲望。

那么这种本能反应,其实也是意识的反应。只不过人类没有察觉。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意识,其实只是一种复杂的运行体系,一种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完整运转的系统,一种运行应对外界刺激的应对机制?反应机制?

我们曾经认为,意识就是“我”的理性思考,其实有可能只是一种错觉。或者说,这只是人类理性意识(未固化意识)的表现形式。

意识的本质属性,很可能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复杂的自动运转的体系。

意识可以理解为一种“涌现”,一种复杂物质体系面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哪怕是最简单的物质,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之后,就会出现“涌现”的现象。比如大气的流动。

比较复杂一点的,比如复杂的化学反应,也有类似的涌现。

更复杂一点点的,比如单细胞生物。

更复杂的,就是高级生命体,以及人类。

所以,有可能,意识是存在于所有物质体系的。

当某些物质,数量达到一定量级,形成一定稳定的结构,变得比较复杂的时候,就可能形成一个比较整体的体系,物质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拥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

这个整体对外反应的机制,是物质数量达到了一定量级,形成了一定结构之后,涌现出来的。

这也许就是意识最本质的源头。

来源:螺蛳粉如意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