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六下午的文创园里,一间挂着 “非遗工坊” 木牌的教室格外热闹。二十多位年轻人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握着剪刀、彩纸,认真听 72 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张爷爷讲解 “福字剪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一张张红纸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带着祥云纹路的福字便初见雏形。这样的
周六下午的文创园里,一间挂着 “非遗工坊” 木牌的教室格外热闹。二十多位年轻人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握着剪刀、彩纸,认真听 72 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张爷爷讲解 “福字剪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一张张红纸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带着祥云纹路的福字便初见雏形。这样的非遗手作体验课,如今在城市里越来越常见,年轻人用指尖触摸传统,用创意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只能看不能碰。”26 岁的设计师林晓琪,正小心翼翼地跟着张爷爷学习剪 “连年有余” 图案。她坦言,自己是偶然在社交平台刷到体验课的视频,被剪纸里细腻的花纹吸引,才报名参加的。“刚开始拿剪刀的时候特别紧张,怕剪坏了,张爷爷说‘剪纸就像画画,要顺着心意来,哪怕有小瑕疵,也是独一份的美。“林晓琪说着,手里的剪刀慢慢灵活起来,她还悄悄在鱼的眼睛处加了一颗小小的爱心,“我想把剪纸做成书签,送给朋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种传统手艺的可爱。”
体验课的另一角,皮影戏体验区同样人气满满。30 岁的程序员王浩,正和同伴们一起组装皮影人偶。他们面前的皮影,不再是传统的 “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 造型,而是加入了动漫元素的 “国风侠客”—— 人偶的铠甲上刻着几何纹路,披风上绣着渐变的云纹,连武器都设计成了发光的样式。“我们组打算编一段新故事,讲侠客守护传统文化的故事。” 王浩拿着皮影,在幕布后试了试动作,“以前只在小时候看过皮影戏,觉得很神奇,现在自己动手做才发现,皮影的关节、线条都有讲究,既要好看,还要灵活。我们加了这些新元素,就是想让皮影戏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说不定能吸引更多人喜欢。”
非遗手作体验课上,不仅有传统技艺的教学,更有创意与传统的碰撞。在陶艺体验区,95 后姑娘苏晓冉正忙着给陶罐上色。她做的陶罐,造型是传统的梅瓶样式,但瓶身上画的不是常见的花鸟,而是用漫画风格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场景 —— 立春的迎春花、夏至的荷花、霜降的枫叶,生动又俏皮。“我喜欢传统文化,但也不想被传统束缚。” 苏晓冉说,她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把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很受启发,“这次做陶艺,我就想把二十四节气和传统陶罐结合起来,以后可以用来插鲜花,放在家里既是装饰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纪念。”
负责组织体验课的李老师,从事非遗推广工作已经八年了。她告诉记者,最初办体验课的时候,来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但近几年,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关注非遗,体验课的报名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需要提前两周预约。“为了吸引年轻人,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整。舒涵易经退费
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技艺教学,还会加入创意改造环节,鼓励大家把非遗元素和现代生活结合;在宣传上,我们会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体验课的过程和成果,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魅力。” 李老师指着墙上的照片墙,上面满是年轻人和自己手作作品的合影,“你看,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解读非遗,有的把剪纸做成手机壳,有的把皮影做成钥匙扣,有的把陶艺做成香薰瓶,让非遗真正走进了日常生活。
在体验课的最后环节,大家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林晓琪的爱心鱼剪纸、王浩的国风侠客皮影、苏晓冉的二十四节气陶罐,还有用传统扎染工艺做的围巾、用古法造纸术做的笔记本…… 一件件充满创意的作品,既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张爷爷看着这些年轻的作品,笑着说:“以前总担心非遗会失传,现在看到年轻人这么喜欢,还能做出这么多新鲜玩意儿,我就放心了。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年轻人来添新活力,才能一直传下去。”舒涵易经退费
来源:星点世界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