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1985年10月一发布,就成了PC圈里第一款32位芯片,更关键的是,现在电脑里常用的IA-32指令集,最早就是从它这儿来的。
2025年,英特尔那款叫80386的处理器咱们常说的i386,正好满40岁了。
可能现在玩电脑的年轻人对它没什么印象,但咱们现在开着微信、浏览器、文档还能切换自如,这货当年可是帮了大忙。
它1985年10月一发布,就成了PC圈里第一款32位芯片,更关键的是,现在电脑里常用的IA-32指令集,最早就是从它这儿来的。
想当年1980年代,PC热潮刚起来的时候,英特尔日子可不好过,IBM1981年出的第一台个人电脑,就明确说处理器得找多家厂商做,怕只靠一家有风险。
这么一来,英特尔的8086、80286芯片,被富士通、三菱这些公司仿得满天飞,连AMD都掺了一脚。
更头疼的是,摩托罗拉的68000系列芯片还在抢市场,苹果的Macintosh、AtariST这些电脑用的都是它,性能比当时的PC好不少。
英特尔急了,本来想靠一款叫iAPX432的芯片破局,但后来发现这芯片太复杂,还拆成两块,关键是不兼容老软件,性能也上不去。
无奈之下,才搞了i386当过渡产品,负责设计的是帕特・基辛格和约翰・克劳福德基辛格后来还成了英特尔的CEO,这事想想还挺有意思,当年的“过渡方案”设计师,几十年后成了公司掌舵人。
i386这芯片看着不起眼,里面可是塞了27万多个晶体管,刚出来的时候最高能跑到16MHz。
它有32位的通用寄存器,还支持一种叫“扁平内存模型”的东西,能管到4GB的地址空间这在当年可是不敢想的,之前的16位芯片根本没这本事。
更厉害的是它的架构,第一次加了保护模式、虚拟8086模式和硬件分页技术。
简单说,就是能让多个程序同时跑还不打架,这在以前的电脑上根本做不到。
微软早期给i386做的开发工具里,就有多个DOS程序一起跑的演示,后来1990年Windows3.0的“386增强模式”,靠的就是这功能。
现在咱们觉得多任务处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搁当年这可是实打实的黑科技,i386就是把这黑科技落地的关键。
技术再好,也得有厂家愿意用才行,这时候康柏就站出来了。
英特尔一开始找过IBM,想让IBM先用i386做电脑,结果IBM没同意,怕担风险。
康柏不一样,它早就跟英特尔直接合作开发芯片,还抢先拿到了芯片样品。
1986年9月,康柏就推出了Deskproi386电脑,比IBM的386机型早了快一年,起售价6499美元换算到现在,差不多得2万美元,可不是小数目。
不过这电脑刚出来的时候也有点小毛病,因为芯片制造的良率不高,有些批次的处理器频率只能到12MHz,没达到预期的16MHz,甚至有的只能跑16位软件,因为32位乘法运算会出错。
英特尔还算实在,在有问题的芯片上标了错误信息,没瞒着用户。
这些问题不到一年就解决了,但也让英特尔1986年第一次亏了钱,所以i386后来能不能成,对英特尔来说太重要了。
1988年康柏出的20MHz版本,卖1.6万德国马克还挺抢手,你看,好东西哪怕初期有点小毛病,只要能解决,大家还是认的。
i386后来还出了不少衍生版本,不是只在台式机上用。
1988年英特尔出了i386SX,把地址总线改成24位,只能管16MB内存,数据总线也缩成16位,但指令处理和寄存器还是32位的,跟386软件完全兼容,价格也便宜不少,很快就成了家用PC的主流。
1990年又出了i386SL,用了部分静态设计,还加了“系统管理模式”,能让处理器部分休眠或者全休眠,特别节能,正好给早期的笔记本电脑用。
同期还有80387协处理器,这东西是专门算浮点运算的,要是软件支持,能把浮点运算速度提好几倍,也正因如此,CAD这类专业软件才能在台式机上真正用起来,不用再依赖大型计算机。
最有意思的是,i386后来还用到了手机上,1996年诺基亚出了Communicator9000手机,里面装的就是i386的嵌入式版本80386EX。
这款手机是翻盖的,有键盘,还能发传真、收电子邮件,当年在Cebit展会上一亮相就火了要知道,这比第一代iPhone出来早了11年。
现在咱们用手机办公觉得很平常,可在1996年,能在手机上发邮件、发传真,绝对是新鲜事,i386能从PC跨界到手机,也说明它的架构适应性是真强,不会被局限在一个领域里。
i386对软件生态的影响也不小,尤其是Linux系统,1991年林纳斯・托瓦兹做第一个Linux内核的时候,就明确说要针对i386-AT硬件设计,他早期的开发笔记里,连更早的处理器都没提。
因为i386的保护模式和分页功能,做真正的类Unix系统不用写复杂的变通代码,省了不少事。
直到2012年,林纳斯才从Linux内核里去掉了对i386的支持,这时候Linux内核已经发布21年了。
也就是说,i386支撑了Linux生态快20年,这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Windows这边也一样,2010年代之前,IA-32指令集一直是Windows系统的核心,从Windows3.0到Windows7,都靠它撑着。
就算后来64位系统普及了,很多老软件还得靠32位兼容模式才能跑,这背后还是i386的功劳。
咱们现在用的电脑系统,不管是Windows还是Linux,多少都带着i386的影子,只是大家平时没注意而已。
英特尔1989年就推出了i386的继任者i486,但i386的架构在嵌入式系统里用了几十年,直到2007年英特尔才停止生产这款芯片。
哪怕是现在的x86处理器,就算是AMD后来搞的64位扩展,核心还是基于IA-32,也就是i386定下来的架构。
这么算下来,一款40年前的芯片架构,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咱们用的电脑,这在更新换代飞快的科技圈里,真不算常见。
现在ARM架构确实挺火,智能手机、AI数据中心里用得越来越多,跟x86抢市场。
但i386当年留下的“向后兼容”思路,一直是x86平台的优势。
简单说,就是新电脑能跑老软件,不用因为换了硬件就把之前的软件全扔了这一点ARM平台到现在都没完全做到。
i386的设计理念,还藏在现在的模拟器、虚拟机和传统启动环境里,虽然最初的芯片早就见不到了,但它定义的架构却一直没消失。。
回头看i386的40年,它真不只是一款“更快的芯片”那么简单。
它让x86从单纯的硬件架构,变成了能支持多任务、兼容老软件、适配多类设备的“计算生态载体”。
当年英特尔搞它的时候,可能只是想当一个过渡产品,没想到最后成了改写PC史的关键。
现在科技圈里天天讲“颠覆”“创新”,但i386的故事告诉咱们,有时候能解决行业真问题、能稳定支撑生态的技术,反而能走得更久、影响更远。
40年过去了,i386早就不是市场上的主角,但它留下的架构遗产,还在支撑着咱们日常用的电脑。
说它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一点都不夸张毕竟不是每款芯片,都能在40年后还被人记得,还能影响着整个行业的走向。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