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年悉尼奥运会,她跟孙晋打决赛,最后拿了银牌,站上领奖台哭了,她说值了,不是为了那块金牌,是为了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
杨影那阵子,手里握着球拍,都是血,球场上天天8小时,冬天手冻裂了,拍子上全是血点子。
6岁开始打,10岁进省队,十一岁就拿了江苏冠军,家里条件不算好,吃饭都得算计着来。
教练说她打球跟算账一样,每一拍都用尽全力,全国锦标赛女单冠军,后来跟邓亚萍搭档,世乒赛双打也赢了。
那时候谁不认识她,瘦高个,笑起来挺好看,打球爆发力强,球迷私下里说邓亚萍跟谁打都不怕,就怕碰上杨影。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她跟孙晋打决赛,最后拿了银牌,站上领奖台哭了,她说值了,不是为了那块金牌,是为了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
那个年代的运动员,情绪都藏着掖着,没人随便哭,都是硬撑着,谁都没想到她24岁就退役了,正是黄金年龄,她说打不动了,太累了,就想过普通人的日子,没去当教练,跑去北京广播学院读书,一个体育明星,去上学不是混个文凭,是真想换个活法。
她说想学学怎么用嘴说运动,不能光会打,大学里什么转播,镜头感,台词主持,她都学,毕业直接进了央视体育频道,解说乒乓球,声音清亮,分析到位,观众也爱听。
因为她自己就是从赛场上下来的,央视也喜欢用这种专业运动员解说,她就成了乒乓球解说的头牌。
可问题也跟着来了,说话太直,直播的时候一点弯都不拐,点评都是一针见血。
这在球场上是优点,放镜头前就容易得罪人。
2019年,她跟邓亚萍一起解说,张口就来了句“小邓”,这一声直播间直接炸了锅。
观众觉得她不尊重前辈,说她情商低,邓亚萍自己出来打圆场,说她们私下里就这么叫,可镜头前哪分私下。
网友看的是场面,不是你们的交情,她好像也没太当回事,赛后还说叫习惯了,互联网可不是她们的训练场。
同一年解说刘诗雯对丁宁,刘诗雯开局打得不好,她就说刘诗雯个子矮,力量上吃亏,可能后面顶不住,结果刘诗雯后半场大爆发,硬是把比赛给赢了,弹幕上全是刷“打脸”的,她也没改口,还在那分析技术,观众就不买账了。
她还是老运动员的思维,看的是技术数据,不是人情世故,可观众想听的是共鸣,不光是战术板,她一直用赛场的逻辑在说话,忘了镜头外面全是人的情绪。
后来网上都叫她“毒嘴解说”,专门剪她解说的片段,标题都起成“杨影又说错了”,她慢慢地就不敢多说话了,解说席上声音越来越小,整个人都拘谨了,那不是成熟,那是被骂怕了。
央视也没公开说换掉她,就是转播表上再也看不到她的名字,你说她是被封杀吧,也不算。
你说她自己退的吧,也不全是,好像两边都有点,她没去求过谁,也没什么背景,观众不喜欢,台里也不想冒险,她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淡出了。
她没出来说过话,也没解释过什么,就是偶尔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教小孩子打球,在一些地方活动上露个面,看得出来她还是爱这个行当,只是换了个身份。
家里丈夫是东北人,不爱炒作,儿子活泼好动,小时候也拿过球拍,有媒体问她想不想让儿子也走这条路。
她说不想让孩子吃那个苦,乒乓球训练太枯燥,压力又大,她自己尝过的滋味,宁愿孩子普普通通,别再走她的老路。
朋友圈里发的都是些公益活动,推广乒乓球,她说就做点自己能做的,不需要那么多人看着了。
有人说她就是情商低,其实说白了就是没那么多心眼,不懂什么叫人设,什么叫控评,什么叫打圆场。
她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她心里想的,这个时代,说真话太容易出事了,见过太多这种人了。
说话直,一根筋,在单位里不好带,在网上容易招黑,可偏偏也是这群人,让体育这个圈子还算干净。
她身上有老一辈运动员的倔劲,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不演戏,是时代换了频道,她还拿着原来的麦克风。
她没消失,还在乒乓球这个圈子里,做青少年推广,偶尔去体校讲讲课,有一年上节目点评孙颖莎,说这姑娘以后不得了,后来孙颖莎真拿了世界冠军,网友又把她那段话翻出来。
说她眼光真毒,她也没回应,不蹭这个热度。
她早就看明白了,热度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教孩子打球,讲的是那股精神,不需要讨好谁,不用什么修辞,有那份初心就够了。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