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出联悬赏10万,00后凭天文典故一举夺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5:38 1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今年6月在广东惠州碧滟楼题写了一副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公开向全国征集下联。四个月过去,投稿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年龄跨度从12岁到83岁。最终,一等奖唯一得主,是21岁的宋珂嘉。她因个人原因未能到场,由母亲代领奖金。除10万

一个21岁的00后,靠一副对联拿下10万元奖金——听起来像段子,但就在昨天(2025年10月20日),这事真发生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今年6月在广东惠州碧滟楼题写了一副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公开向全国征集下联。四个月过去,投稿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年龄跨度从12岁到83岁。最终,一等奖唯一得主,是21岁的宋珂嘉。她因个人原因未能到场,由母亲代领奖金。除10万元现金外,莫言还亲笔题字相赠。北师大终身特聘教授欧阳江河现场点评:“对仗工稳、典故精妙、气象宏大”,称其为“近年罕见的佳对”。

这副下联到底妙在哪儿?上联讲的是客家人从中原南阳南迁至南洋的地理迁徙与族群繁衍;而宋珂嘉对出的“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则把视角拉向浩瀚星空——“井”“壁”“毕”“角”“亢”“星”“张”全是二十八宿中的星官名,且排列顺序严格对应古代星图。从“地脉”到“天象”,不仅平仄、词性严丝合缝,更暗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说实在的,这类涉及天文典籍的对联,在专业圈子里都算高难度。要精准调用《步天歌》《晋书·天文志》里的冷门星宿名,还得排得合乎古制,绝非临时翻书能搞定。这背后,是实打实的古文功底和长期积累。坦白讲,这不是AI能拼凑出来的——算法或许能堆砌辞藻,但很难理解星宿之间的逻辑序列与文化隐喻。

更值得玩味的是获奖者的身份。过去这类征联活动,一等奖基本被中老年楹联爱好者包揽。而这次,一个00后拔得头筹。这说明什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并非“无感”,只是他们的参与方式更内敛、更专业。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全国高校古文字、古典文献相关专业的报考人数年均增长约12%。虽然基数不大,但趋势清晰:有人在默默深耕,只是没在热搜上刷存在感。

莫言这次设奖10万元,在当前文艺类赛事中堪称“顶格”。对比某省级诗词大赛一等奖通常5000元,差距高达20倍。高奖金确实吸引了海量关注,但真正胜出的,仍是那些“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宋珂嘉曾在过往采访中提到,她从高中起系统研读《说文解字》《广韵》等工具书,日常还参与线上古籍校勘志愿项目。这和大众想象中“只会刷短视频”的Z世代形象,简直判若两人。

在我看来,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一副对联的胜负。它戳破了一个流行偏见:以为年轻人与传统割裂。其实,他们可能正用你听不懂的语言,悄悄接过了火种。就像有人在广场舞音乐里突然听出巴赫赋格——你以为他们离传统很远,其实早已在另一个维度完成了对话。

话说回来,莫言此举也不失为一次高明的文化营销。碧滟楼作为惠州客家文化地标,借这场活动获得巨大曝光。据当地文旅部门初步统计,10月20日新闻发布后24小时内,“碧滟楼”百度搜索指数上涨370%,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800万次。文化事件带动地方文旅,这波操作,堪称双赢。

重点来了:宋珂嘉的胜出,不是偶然的“天才闪光”,而是一个信号——当传统文化以恰当的方式被激活,年轻人自会用实力回应。他们不需要被“拯救”或“唤醒”,只需要一个被看见的舞台。

更关键的是,这种回应不是表演式的怀旧,而是带着学术自觉的传承。她调用的不是泛泛的“国学热”口号,而是具体到星宿序列、音韵格律、文献出处的专业能力。这种“硬核”参与,恰恰是文化延续最需要的底座。

当然,也有人质疑:10万元奖金是否过于夸张?但换个角度想,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用真金白银为冷门学问“定价”,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重申。它告诉年轻人:深耕冷门领域,同样值得被尊重、被奖励。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莫言再出一联,奖金还是10万,你敢对吗?

别急着摇头。或许下一个在古籍堆里找到星辰的人,就是你。

来源:爱侃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