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突变:石破茂内阁集体辞职,高市早苗即将登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3:55 1

摘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政权更迭,而是一场保守派内部对“温和路线”的集体否决。

日本政坛的齿轮,在10月21日这一天,咔哒一声,彻底换挡了。

石破茂的内阁在支持率跌破22%、经济连续四个季度增长低于1%的泥潭中辞职。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政权更迭,而是一场保守派内部对“温和路线”的集体否决。

他留下的,是一个财政濒临极限、社会老龄化加速、民众对安全焦虑日增的日本。

而接棒的,是高市早苗——一个从不掩饰自己“强国家”理想的女性政治家。

她没说“要改革”,她说“要强化”;没谈“平衡”,她谈“优先”。

她要的不是微调,是重启。

就在她即将组阁的前夜,自民党、公明党、维新会三党在国会里签了一份只有两页纸的备忘录。

内容却重如千钧:2025年追加3万亿日元,专门用来买美国的“战斧”导弹,和国产12式反舰导弹的升级版。

这笔钱,不加税,不挪用其他预算,专款专用。

这看似是个军购决定,实则是日本国家意志的一次“手术式切口”。

为什么是3万亿?

因为这是“防卫费占GDP 2%”目标的第一块砖。

过去十年,日本防卫费占GDP比例长期徘徊在1%左右,相当于每年花约5万亿日元。2%意味着翻倍——每年10万亿以上。

这不是渐进调整,是结构性跃升。

而高市用“不增税”来包装它,是政治智慧:让原本反对扩军的公明党,不得不点头。

这背后藏着一个被媒体忽略的真相:日本的财政,早已不是“能不能花钱”的问题,而是“怎么让钱花得不被骂死”的问题。

国债/GDP超过260%,全球第一。

每两个日本人,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

政府每年把近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来支付养老金和医疗。

可经济增长率,十年平均不到1%。

换句话说,国家在靠借债养活老人,同时还要应对地缘危机。

高市的解法,不是开源节流,而是“转移战场”——把民众对未来的不安,从“我退休金够不够”转成“我的国家会不会被攻击”。

她把“安全”变成新宗教,用导弹和基地作为信仰的图腾。

这不是空谈,是精密计算:当一个社会对“生存”产生集体焦虑时,任何关于“稳定”“强大”的承诺,都会比“减税”“福利”更有力。

这招,安倍用过。

但高市走得更远。

她不满足于“防卫自主”,她要的是“战略反击能力”。

战斧导弹不是防御武器,它是能从日本本土发射、飞越1600公里、精准打击敌方港口和指挥中心的进攻性武器。

这意味着,日本正在悄悄撕掉“专守防卫”的宪法解释外衣。

而更深层的信号是:她把“科技”和“防卫”绑在一起。

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把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这些“民用技术”,直接接入军事供应链。

日本的松下、富士通、三菱电机,未来可能不是在造冰箱或汽车,而是在为导弹装上智能芯片。

这不是军备竞赛,这是国家生存模式的重构。

但问题来了:当钱都流向导弹工厂,谁来照顾养老院?

当财政被“安全优先”锁定,谁来推动创新经济?

当日本在东亚成为“武装的巨人”,它会不会被孤立?

高市知道答案。

她不需要所有人认同,她只需要足够多的人“害怕得不敢反对”。

她的策略很清晰:先用安全议题凝聚共识,再用科技叙事争取中产,最后用“我们不是在扩张,是在自保”的叙事,消解国际质疑。

她不是在改变政策,她是在重塑国民心理。

这3万亿日元,不是军费,是一场心理革命的入场券。

未来五年,日本的GDP可能依然缓慢爬行,养老金依然紧张,年轻人依然抱怨“看不到希望”。

但电视里会不断播放自卫队演习的画面,新闻头条会是“新型导弹试射成功”,学校课本会加入“国家安全教育”。

人们会慢慢习惯:国家强大,比个人富裕更重要。

这不是民主的倒退,是危机下的选择。

当一个社会感到自己正被围困,它会本能地拥抱秩序、力量和确定性,哪怕代价是牺牲自由与公平。

高市早苗的上台,不是偶然,是必然。

她不是在填补石破茂的空缺,她是在填补整个日本的焦虑。

她的时代,不会以经济繁荣为标志,而将以“我们终于站起来了”为注脚。

而历史会问:当一个国家用导弹代替了希望,它真的站起来了,还是只是把头埋得更深了?

来源:上进扑克PU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