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就在他发表演讲的前一天,台湾发布的年度报告对此只字未提,明年的政府预算更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个号称要借鉴以色列铁穹和美国“金穹”的多层防空网络,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重色彩。
台当局在双十讲话中抛出“台湾版铁穹”计划时,整个台湾防御体系都猝不及防。
据悉,就在他发表演讲的前一天,台湾发布的年度报告对此只字未提,明年的政府预算更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个号称要借鉴以色列铁穹和美国“金穹”的多层防空网络,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重色彩。
(图1)
从技术层面看,台湾现有的防空体系堪称全球最密集之一。
高空有“强弓”拦截弹,中空部署着天弓系列(图1),低空则布满复仇者和毒刺导弹,再加上从美国订购的NASAMS系统,这套防御网络在纸面上相当完善。
但问题在于,这些来自美国和本土的系统各自为政,就像一群说着不同语言的人被强行凑在一起。金融分析师于廷浩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挑战在于整合这些异构系统。
台湾似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山科学院与诺斯罗普·格鲁曼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目标正是引入美国的综合作战指挥系统(IBCS)。这套系统能够将分散的雷达和发射器连接成网,实现“分布式冗余”防御。
专家舒小黄描绘了一幅理想图景:即使部分设施被摧毁,整个系统仍能运转。但现实是,这套系统需要跨军种、跨国家的深度整合,绝非一纸备忘录能够解决。
(图2)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光想着拦截导弹,却忘记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铁穹”与台湾近年推崇的不对称战争理论背道而驰。INDSR研究员徐志祥的质疑切中要害: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拦截器去击落廉价无人机(图2),这种交换在军事上毫无意义。
淡江大学教授林英宇则指出,台湾面临的威胁比以色列复杂得多,需要应对从弹道导弹到巡航武器、无人机的全方位打击。
财政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台湾官员估计该项目将耗资超过1万亿元新台币,这笔巨额开支足以引发社会资源分配的争议。尽管顾立雄急忙澄清,称计划重在整合现有系统而非采购新导弹,但特别国防预算的提出,仍然暴露了这个项目的庞大胃口。
在地缘政治层面,这个计划更像是一份递给华盛顿的投名状。东海大学政治学家潘朝民的观察颇为犀利:台湾正在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完全倒向美国战略。
这种做法虽然能短期内获得美方支持——美国国务院果然迅速表态“强烈支持”,但长远来看却可能丧失在中美之间的战略灵活性。
(图3)
事实上,自台当局上任以来,两岸关系持续紧张,他将大陆称为“外国敌对势力”的表态,无疑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而大陆的反应毫不意外,外交部(图3)直接将此定性为“寻求独立”,国防部更是警告这将“把台湾拖入战争深渊”。
况且,从战略层面看,“铁穹”暴露了台湾防务的根本困境: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构建有效防御。蔡正元的批评最为直白:这更像政治表演,“至少台湾可以告诉美国它已经尝试过了”。确实,面对大陆可能发起的饱和攻击,任何防空网络都面临严峻考验。
来源:星环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