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的空气中裹着草木香,漫过绿树掩映的乡野院落,让人心旷神怡……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日前来到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万家滩组螃蟹屋场采访时看到,今年86岁的成定海老人正在给参加重阳节活动的老党员分发自己整理编辑的《紧跟共产党走 光辉灿烂的一生》一书。见记者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李家军)秋天的空气中裹着草木香,漫过绿树掩映的乡野院落,让人心旷神怡……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日前来到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万家滩组螃蟹屋场采访时看到,今年86岁的成定海老人正在给参加重阳节活动的老党员分发自己整理编辑的《紧跟共产党走 光辉灿烂的一生》一书。见记者来访,老人说“我写书主要是想给社会留些精神食粮”。
纸页间的追思,为父亲整理“精神遗产”
成定海与“掘史”的缘分,始于其父亲成星罗留下的那堆旧纸。“父亲是中共地下党员、离休干部,有才华更有颗爱党的心。”提及父亲,成定海颇为自豪。
成星罗出生于相对富裕的农家,曾读过私塾、高小、初中、高中。“父亲从1941年起,或在自家开办私塾,或在当地小学任教,或在韶山、湘潭两地中学任教,桃李满天下。”成定海介绍说,2017年,98岁的父亲离世,留下一堆文献,成了自己最沉的牵挂。
“那不是普通的纸,是父亲走过风雨的路!”成定海明白,父亲留下的这堆文献资料,就是给后人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整理的日子是磨人的。其父留下的手稿多是繁体字,有些因年深日久,钢笔字迹已变得模糊。
成定海便每天戴着老花镜,有时需捏着手电筒,逐字逐句地校阅,连一处墨点都不放过。前前后后历时两年半,成定海编辑成《紧跟共产党走 光辉灿烂的一生》上下两本文集出版。
文集出版后,湘潭市委党史办、湘潭市博物馆、韶山市史志档案局、宁乡市史志档案局等单位还特意收藏了这两本文集,并给成定海颁发了收藏证书。在《紧跟共产党走 光辉灿烂的一生》文集中,《1950年韶山复兴中学土改宣传工作的经验》篇目,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视察纪要》篇目,更是满纸滚烫的记忆。
“这些文字,是父亲在私塾教书、在中小学授课、在土改一线奔波时写下的。”成定海告诉记者,父亲的大部分手稿原件已收藏在湘潭市博物馆,少量残稿珍藏在自己书柜里。“偶尔拿出来翻看整理,像是在与父亲再聊一次家常。”
笔墨里的青春,书写“上山下乡”十六载
成定海出生于螃蟹屋场,在老家度过幼年和童年。“从父亲开办的私塾启蒙,后随父亲辗转宁乡和韶山、湘潭就读,让我成了有高中文化的知识青年。”成定海曾在湘潭市茶陵国营红色农场林业分场“上山下乡”,后在茶陵县水利局从事水文工作直到退休。
“我父亲退休后带我母亲从湘潭回宁乡,定居在螃蟹屋场老屋里。他俩离世后,祖屋空了,我决定‘接班守祖屋’。”回到老家后,成定海翻修了祖屋,过起了独居乡下的生活。住在湘潭市区的老伴和儿女随他意,也常回老家看看他。
“我接受了新任务,应湘潭大学出版社要求,写我自己和伙伴们‘上山下乡’全过程的回忆录。”成定海说自己拟了个书名,叫《知青下乡风雨十六载》,已经写完80多页初稿了。“我是‘百人团’的队长、民兵营长和团支部书记,过去发生的许多事情记得比较清楚,我将还原这段历史。”
守在祖屋,没电脑,他也不会用,老式手机没有微信功能。成定海写回忆录就用碳素墨水笔,在稿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他按纪实性章回叙事,将自己和年轻伙伴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老人的记忆清晰得惊人,他能准确写出百人团里每个人的姓名与性别,连谁会唱花鼓戏、谁炒的辣椒最香都记得分明。
记者在他写好的手稿里看到,那些开垦荒山野岭的日子鲜活如昨:“双手磨出血泡,就用手帕裹着锄把接着挖;孔穴就位栽果树,就踩着坡上泥石往上爬。”“短短几年,荒坡结出了桃李梨,花生装满了箩筐,货车把果实拉往外地时,知青们站在路边笑,风里都是甜的。”
“那不是苦,是快乐,是熔炉。”成定海随手翻开手稿,只见一页页写着知青们“人上一百,五艺俱全”。“文艺骨干搭起戏台,体育能手组织比赛,炊事员能把红薯做出多个花样,天天都开心。”
乡野中的艺术雅趣,雕木作画圆一场旧梦
成定海从小喜欢写写画画。他回忆儿时对水墨画最感兴趣,清楚记得1953年在韶山学校读高小时,就画过“韶山八景”参加学校展览,常在校门口绘水墨画而被外宾赏识。1955年读初中时,他应征的一幅反映韶山学校校园生活的美术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看中,该院来信愿意接收他到大学附中作为美术人才免费培养,不要学费,不收生活费。
“父亲不准我向音、体、美专业发展,只希望我进高中考理工大学当科学家。”成定海的语气里藏着遗憾。少年的他把画笔收进了抽屉。这一收,就是大半辈子。退休后,他便用写写画画打发时间,后又迷上木雕。
除了木雕,成定海还爱画“旧时光”。他凭着记忆,把几十年前的螃蟹屋场原貌活灵活现呈现在画纸上,屋后青山鸟在飞,房前池塘鸭在游,男男女女挑桶提篮荷锄忙忙碌碌,猫狗戏耍,小鸡成群,好一幅乡间美景图。
“文史贵在传承。人老了,能做点‘留史’的事,也算是在为社会做好事。”清晨,他迎着朝阳写回忆录;午后,坐在院里搞木雕;傍晚,就着夕阳画几笔山水。乡亲们常来串门,看他写字作画搞雕刻,听他讲过去的事,孩子们围着作品打转,追着问龙的雕法、画里的人物,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这样的日子,成定海觉得过得特别有意义。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