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台湾政客一言,让90后小伙谱出破圈神曲没出息,引发千万共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0:01 2

摘要:“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2025年下半年,这段充满魔性旋律和犀利歌词的《没出息》席卷全网,成为继《挖呀挖》之后又一个现象级网络神曲。

网络神曲的外衣下,藏着两岸年轻人共同的生活体悟。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2025年下半年,这段充满魔性旋律和犀利歌词的《没出息》席卷全网,成为继《挖呀挖》之后又一个现象级网络神曲。

它的创作者和原唱王搏,却与歌曲中“连滚带爬”的形象截然不同。这位年轻的音乐人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台湾政治人物王世坚的质询片段转化为两岸共享的文化符号,在娱乐的外衣下,巧妙连接了当代年轻人的共同情感。

《没出息》的爆红始于一则28秒的短视频。音乐人王搏将民进党民意代表王世坚多年前在台北市议会的质询片段进行创意改编,配上了电子音乐节奏。

画面中王世坚激动地拍桌、挥手的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精准卡点,形成了一种既悲壮又荒诞的反差感。

这首歌曲的传播路径颇为特殊。它起源于大陆抖音平台,随后红回台湾,最终发展出多国语言版本,成为罕见的跨两岸网络现象。台湾《联合报》描述,这首歌配上王世坚极具戏剧张力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在岛内常用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让人一听难忘、直呼“洗脑”。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首歌曲引发了从摇滚版、烟嗓版到钢琴版、唢呐版等各式改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新闻》节目甚至以“《没出息》火遍两岸 唱出两岸文化共鸣与融合”为题,对这首歌进行了报道。

面对自己突然成为“神曲主角”,王世坚本人看到作品后大笑着表示:“网络世界实在太神奇,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各类人才、天才、鬼才层出不穷,我真是叹为观止。”

王搏敏锐地捕捉到了网络时代的创意表达方式。他并没有创作复杂的旋律或深奥的歌词,而是巧妙地选取了王世坚质询中的核心句子——“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实况。

在《没出息》的创作中,王搏展现了他对网络文化的深刻理解。他知道,在短影音平台,一旦某个主题的影片被大量转载、互动率高,平台演算法就会自动推送,即使它来自不同来源,也会被视爲热门。

这种基于演算法的传播机制,使得单一内容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病毒式扩散。

《没出息》现象的核心,并非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精准击中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焦虑。歌曲中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恰恰是当代年轻人生活状态的写照。

在大陆社群平台上,有网友深刻解析这首歌引起共鸣的原因,认为这段话描绘了从学生时代到中年危机的人生轨迹。这种解读清晰呈现了歌曲如何贯穿一个人不同生命阶段的挣扎。

无论是面对职场的无奈、学业的压力,还是生活中的拖延,“从从容容”与“连滚带爬”的对比几乎能完美契合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王世坚的质询片段,意外成为年轻人对自身状态的一种黑色幽默。

更为难得的是,这首歌曲成功实现了政治符号的娱乐化转化。两岸网友抛开政治立场的对立,单纯享受言词与画面的戏剧性,达成一种罕见的娱乐共鸣。

《没出息》的传播,展示了一种新型的跨域文化交流模式。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境文化反馈案例:台湾政治人物的质询内容,在大陆网络社群被创意改造后,又重新引回台湾并获得接受与再创作。

王搏的创作,无意中搭建了一座连接两岸年轻人的桥梁。从《科目三》到《大展鸿图》,再到如今的《没出息》,大陆流行文化通过新媒体迅速在台湾广泛传播,清晰地展示了两岸年轻人喜好的同频共振,也生动印证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色。

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它不再是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一种多元、互动的创造性转化。世界各地网友纷纷加入挑战,将歌曲翻唱成韩语、日语、粵语与英语版,更有网友创作出交响乐版等改编版本,让这首源自台湾政治质询的歌曲意外成为全球网络焦点。

随着《没出息》的持续走红,知名男歌手金润吉也加入了翻唱行列。与网络上带着幽默感的翻唱不同,金润吉的版本被乐评人描述为“满满的高级感”。

他低沉醇厚的嗓音,带有天然的颗粒感和共鸣,为这首网络神曲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感染力。

金润吉的翻唱,提供了一个审视王搏原创作品的独特视角。网络神曲与专业歌手的艺术演绎之间,并非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真实表达。

王搏的《没出息》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反响,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时代的心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首歌的走红表面是娱乐现象,但其实是一次隐蔽的情感释放。

在大陆的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表示,这首歌让他们在笑声中找到了情感的出口。

有网友深刻地点出了这种共鸣的根源:“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这简短而有力的歌词仿佛描绘了当代打工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王搏用他的创作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人们难以直接对现实压力表达不满,但通过《没出息》这样的歌曲,可以间接投射各种情绪,成为一场低风险的心理宣泄。

《没出息》的走红,也反映了现代人普遍的自我嘲解防卫机制。面对无法改变的系统性压力,以自嘲来面对困境,反而是一种降低心理伤害的自我保护。

王搏通过作品,无意中成为了这种集体心理的代言人。

这种自我幽默,让人们在承认现实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心理释放。王世坚那种直接、犀利的表达,恰恰替大众喊出了内心的压抑和不满,成为一种有效的情绪出口。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面对压力时选择忍耐,而通过这样的歌曲,普通人能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如今,《没出息》的二创热潮还在持续发酵,其内涵已超越单纯的娱乐。不少两岸年轻人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状态的思考。歌曲中“没出息”的嘲諷,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有台湾网友将歌曲改编为《民进党没出息》,歌詞直指“拿出的政绩少得可怜,拨了一堆预算找人來舔,双重标准至极”。这种创意改编,已经超越了原作的娱乐范畴,成为公民表达的一种方式。

王搏与他的《没出息》,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网络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当下,真实的情感共鸣和创意表达,依然是俘获人心的不二法门。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海峡,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正是因为触碰到了当代年轻人生活中那些共通的情感结构。

王搏用他的创意证明,即使是最不可能的內容,在适当的创意包装下,也能跨越政治与文化的差异,触及截然不同的受众。这一现象的本质,是网络世代对于真实性与情感共鸣的集体追寻。

在一个充满表演的世界里,人们依然渴望找到那些能够触动内心的真实时刻。

那位穿着定制西装跃入河水的29岁年轻人,曾为婚礼奔波、为关系妥协。那句“我从来没有受过这么大的委屈”,与《没出息》中“你在哭什么啊哭”的诘问,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呼应。

王搏的《没出息》恰好在这样的时刻,为无数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宣泄通道。

那个创造出引爆两岸网络神曲的年轻人,用他的观察和创意,在虚拟世界中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当千万人跟着旋律一起唱出“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短暂的娱乐,更是一种被理解的慰藉和继续前行的勇气。

来源:天天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