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砺剑一甲子: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60载“铸芯”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17:00 2

摘要:从国家型号任务的开拓者到航天产业生态的重要参与者,771所始终以“基础电子强军,航天产业报国”为使命,用一甲子的坚守与创新,在航天微电子与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推动技术实力跃升、构建航天产业生态及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长为国家航天微电子与

半世纪砥砺前行,60载春华秋实。

在硕果盈枝的10月,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迎来了第60个生日。

这个位于陕西西安的研究所,从1965年肩负国家使命诞生伊始,便以中国航天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为笔,在我国航天史上镌刻下多项第一。

从国家型号任务的开拓者到航天产业生态的重要参与者,771所始终以“基础电子强军,航天产业报国”为使命,用一甲子的坚守与创新,在航天微电子与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推动技术实力跃升、构建航天产业生态及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长为国家航天微电子与计算机事业的奠基者、引领者和主力军。

灯火辉煌156铸就航天电子基石

771所的发展史是中国航天微电子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真实缩影。

历经60年发展,771所历经了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与融合发展三大阶段。

1965年到1992年,是771所从成立到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微电子和计算机领域“名所”的阶段。

1965年10月,中央专委向中国科学院下达了研制东风五号测控计算机的光荣任务,代号为“156工程”。为此,中国科学院从所属的6个研究所抽调科技精英汇聚至北京中关村,组建“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即771所的前身。

时间短、任务紧、难度大、经验少,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微型计算机,只有少数人从资料上有一些简单的了解。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研制队伍,凭着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于探索前进的气概边干边学,争分夺秒地忘我工作,相继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同时也开创了“灯火辉煌156”的创业佳话。

1966年9月,他们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样机,作为国防科技界的一份厚礼,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17周年华诞,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为响应三线建设号召,在北京开展研制工作的同时,“324工程处”在临潼三线建立了,并同步进行基础建设,开创了“战天斗地324”的佳话。

1977年,国家决定向太平洋海域发射东风五号远程运载火箭,任务代号“580”。为此771所提出“一切为了580、一切服从580”的战斗口号。1980年5月18日,由771所研制的新一代高精度全所产化测控计算机,准确控制运载火箭成功飞向太平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771所作为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不断解放思想,开展对外交流,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拓展,在经济特区先后投资创办了中兴半导体、中兴新通讯等公司,拓宽了经济发展之路。

从1993年到2015年,是771所在国内微电子和计算机领域,从“名所”发展成为“大所”的阶段。

1993年,771所和691厂合并,组成了新的771所。后经过20余年的发展,771所建设了以长安园区、太白南路园区为代表的新科研生产园区,相继建成以高可靠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线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生产基础设施。

在这一时期,771所占地959.58亩,地跨西安四区五地,在职人员达到5400余人,产业链初具规模,资产总额达到近70亿元;经济总量年收入超过20亿元,净利润达到2亿多元,经济发展增速迅猛;职工收入大幅增加,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凝聚力大大提高,完成了再铸辉煌的二次创业,奠定了国家队“大所”地位。

从2016年开始,是771所从“大所”迈入“强所”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771所通过关键技术突破与重大型号任务实践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工程能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如今的771所,硬件能力跃升、资源保障有力、创新生态开放,科研工作从“生存型”转向“创新型”。

在国家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引领下,771所聚焦主责主业,提出了“基础电子强军、航天产业报国”的使命,开启了“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航天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设备和环境,而是人们对未知的探索和为国争光的坚持。”771所党委书记薛东风说道。

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奋斗,771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奖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荣誉150余项;先后创造了中国航天计算机与集成电路发展史上多项第一,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20余项。

从跟跑到领跑突破技术“无人区”

作为全国唯一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研究所,771所具备芯片设计制造、系统模块集成、整机研发生产三大专业相互支撑融合的产业体系。多年来,771所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履行强军首责,圆满完成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以及重点型号任务。

三大专业的深度融合是771所的核心竞争力。771所在高可靠设计、质量保证与成本控制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发展了抗辐射加固技术路线,建立起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的抗辐射集成电路研制平台;拥有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5个;打造了从特种芯片制造、混合集成到先进封装的产能保障体系;构建了国内最全的微电子产品谱系,覆盖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等产品。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771所持续发挥三大专业结合优势,支撑航天工程与装备的发展,并将航天技术优势向市场转化,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培育无人装备、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强国强军筑牢基石,为新域新质不断开拓。

“技术创新是771所实现长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战略价值远超短期效益考量。”771所所长王世锋强调。构建原创技术体系,771所不仅支撑航天装备的先进与自主,更展现出航天科技的综合实力。

坚持党的领导培育新时代航天人才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771所作为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771所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构建了以提升科学发展保障能力和重大任务完成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党建工作体系。近年来,771所扎实推进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打造“骊山党建”品牌,有效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在各类攻坚任务中奋勇争先,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互融共促,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由保障型向引领型转型、由服务中心向融入中心转型,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对人才的培育培养。”王世锋说。771所始终坚持人才强企的理念。在人才激励方面,搭建全方位薪酬体系,设立“薪酬特区”,强化对青年人才的靶向激励;在队伍培养方面,实施精准培育模式,建立“战略后备科学家+专业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的立体化成长通道;在管理机制方面,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让青春的热忱与航天的严谨交汇,使年轻人的奇思妙想与航天的严慎细实互补共生,共同激发创新活力。

航天基因 熔铸文化底色

骊山脚下的771所,不仅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航天精神落地生根的坚定实践者。

2021年,771所在发源地临潼打造建成了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并入选国家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目前,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已接待近万人参观交流,成为新时代传播航天精神的重要窗口。坐落在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健夫”园内的罗健夫半身铜像以及基地中陈列的老图纸、旧工具和一段段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都已成为新员工入职的“必修课”教材。以罗健夫、黄敞、沈天慧、沈绪榜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奋斗足迹和高尚品格以及一代代771所干部职工强军报国的使命担当,共同塑造了771所特有的文化基因。

“航天领域的奋斗,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让中国航天走得更远、更稳。这种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就是很多人愿意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原因。”薛东风这样说道。

如今,“基础电子强军,航天产业报国”已成为771所企业文化中最鲜明的基因。这一文化体系融合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探索,不断攀登、协同攻关、无私奉献”的156精神,“团结、献身、求实、创新”的骊山精神以及“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罗健夫精神,为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持续注入精神动能。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771所将航天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融合,在传承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激活其时代价值,既保持团队的使命感与战斗力,也提升企业的效率与韧性。

向世界一流电子技术强所前行

构建世界一流电子技术强所,是771所坚定前行的方向。

在“十四五”期间,771所重点技术和产品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向世界一流看齐;建成了我国最高水平的晶圆级TSV立体集成生产线;深化与社会优势资源合作,推动民用塑封、先进封装产业实现了市场化运营、规模化发展;通过央地合作新模式建立了新的产业发展园区,形成了以微电子与计算机等优势传统产业为主体,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为补充的多产业并举、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十五五”规划谋划布局之际,站在建所60周年新的起点上,771所将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深化改革为契机,重塑专业体系,优化研发体制,构建协同开放的创新生态,打造核心专业优势,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初步建成创新能力卓越、资源整合能力领先、影响力显著的世界一流电子技术强所,引领中国航天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打造面向空天探索的核心基础能力,构建全链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支撑新质战斗力和新质生产力生成、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面走上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

铸芯砺剑一甲子,771所将以60年为序,在航天强国的征途上,继续以科技铸剑,护航九天之梦。

来源:中国航天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