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20万,这是近期全球新增的HIV感染人数。不少人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这些人是不是都“不洁”?可事实比你想象得更复杂。很多感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中的招,甚至连高危行为都没有过。
220万,这是近期全球新增的HIV感染人数。不少人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这些人是不是都“不洁”?可事实比你想象得更复杂。很多感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中的招,甚至连高危行为都没有过。
那问题来了,艾滋病病毒(HIV)到底是怎么悄悄摸上门的?
不少医生最近都在提醒一件事,在公共场合,别做那三件事。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真能救命的建议。
说直白点,艾滋并不是只在“特定人群”之间传播的病。它早就不是你以为的那个“离你很远”的事了。
我们接诊过不少患者,口口声声说自己“没做什么”,但病毒检测结果却相当明确。很多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一些公共环境中“踩了雷”。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艾滋病毒也可以通过一些被污染的公共物品间接传播。虽然概率低,但不是零。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消毒不到位的环境下,风险就像埋在地毯下的针,谁踩到谁疼。
所以,医生们说的“3不碰”,绝对不是吓唬你。
第一类不能碰的,是“来路不明的针具”。别以为只有吸毒才会用到针。像一些低价的纹身、美甲、针灸、拔罐、穿耳,甚至是小诊所的静脉注射,如果没做到严格消毒,都有可能成为病毒的“搬运工”。
有一次接诊一位年轻男孩,感染源就是一次“半价纹身”。他不知道,那家店的针头一天不换,消毒靠泡一泡。结果病毒进了体内,等他发现时已经晚了。
第二类,千万别碰别人的血迹。这个听起来简单,但现实中太容易忽略。尤其是公共厕所、健身房、游泳馆、理发店,哪怕是一滴肉眼难辨的血液,只要接触到你破损的皮肤,就可能成为传播通道。
病毒在体外并不容易存活,但如果这滴血是刚刚污染的,风险就存在。我们有看到过的感染案例,就是因为在公共洗手间用手接触了洗手池角落的“干血”,而手上正好有个小伤口。
第三,就是别用别人的私人物品。尤其是牙刷、剃须刀、指甲刀这些有可能接触血液的东西。哪怕是亲密家人,也要做到分开使用。你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浅表出血、牙龈炎、口腔黏膜破裂这类“小问题”。
有个案例,母亲感染了HIV,家里人都以为是父亲传染的,结果一查,竟然是儿子用了母亲的剃须刀。病毒通过微小的皮肤破口进入,没人会想到这样也能中招。
说到底,艾滋并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没避开那些看似“小事”的隐患。
很多人还停留在“高危性行为”是唯一传播途径的观念,这种想法早就过时。现在的研究显示,虽然主传播途径仍是体液交换,但在一些卫生条件差、公用器具频繁使用的场景下,病毒也可能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传播。
例如,2023年《国际艾滋病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低收入地区,感染者中有8%的人群并没有性传播或注射史。而这些人,多数都有公共医疗服务的接触史,如拔牙、缝合伤口、纹身等。
当然,不是说你在公共场合就一定会被传染。只要你知道风险在哪、怎么避开,问题就不大。关键是很多人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
尤其是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抵抗力强,什么都不怕。可一旦感染了HIV,这辈子就只能靠抗病毒治疗来控制了。虽然现在的药物(比如依非韦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确实能让病毒载量降到极低,但还做不到根治。
而且这些药也不是没副作用,肝肾损伤、头晕失眠、骨密度下降……时间久了,身体早晚吃不消。
所以,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
现在国家对艾滋的防控越来越重视,免费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宣传教育都在做。但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每个人自己多长个心眼,别给病毒可乘之机。
很多人说,“我又不是高危人群,没必要警惕这么多。”问题是,“高危”这两个字,不是你说了算,是你行为带来的风险决定的。
哪怕你只是去了一次卫生条件差的小店,或者共用了一次私人用品,就有可能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
而艾滋病毒最“狡猾”的地方是,它感染初期几乎没有症状。等你开始出现发热、盗汗、淋巴肿大这些表现,病毒早已经在体内“安营扎寨”了。
所以,保持警惕、控制风险,不是焦虑,而是常识。
有人问:“那我到底该怎么防?”
其实很简单:
别贪便宜去不正规的小店做美容美甲、穿耳纹身;所有涉及破皮的服务,都要确认消毒是否合规。
别用别人的私人物品;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要有界限感。牙刷、剃须刀、指甲剪,要分开。
看到血迹,别碰、不擦、不试图清理;尤其在公共场所,哪怕是一点点也要避开。
还有一点也别忽略,定期检测。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免费的HIV初筛服务,隐私保护也做得很好,完全不用担心“被贴标签”。
早发现,早治疗,病毒就越难对你下手。
说到底,艾滋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它不长眼,它不会挑人,它只认传播路径。
该远离的东西就远离,该提高的警惕就不能放松。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最简单的方式,保护最宝贵的健康。
别等到感染了,才发现原来一句“我以为不会”能让人后悔一辈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王艳, 胡波, 李宏伟. 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研究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4, 30(4): 321-325.
[2] 刘晓明, 赵春燕, 张凯. 艾滋病防控现状及策略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3, 24(12): 1056-1060.
[3] 国家传染病防治中心. 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S].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来源:泌尿外科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