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里的年轻人 | 农业职业经理人解锁农业 “新玩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0 18:44 2

摘要:文明风起阡陌间,和美乡村入画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乡村,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他们铆足干劲,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按下乡风文明“快进键”,助力乡村面貌换“新颜”,擦亮乡村振兴文明底色。与“文明成都”一起关注“咱村里的年轻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文明风起阡陌间,和美乡村入画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乡村,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他们铆足干劲,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按下乡风文明“快进键”,助力乡村面貌换“新颜”,擦亮乡村振兴文明底色。与“文明成都”一起关注“咱村里的年轻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家庭农场、全自动大棚、无人机灌溉......新模式、新技术的落地让成都的乡村一片勃勃生机,而这背后,不乏一些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有着一个同样的称谓——农业职业经理人。

王成宇:用科技种田地

王成宇,郫都区三道堰镇古城村村主任助理、产业村长,郫都区幸福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我的目标是,用科技种地,带领百姓共富裕。”

他坚信农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和科技,因此他积极参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农业培训项目,实地考察国内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基地,邀请科研人员担任基地的技术顾问,吸收和采纳他们带来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他引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种植大棚,通过规范化种植来保障农产品的“品质”,通过规模化种植来提升“效益”,将传统的“自然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自由农业”。

这些努力使得他的家庭农场在蔬菜种植栽培技术上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年均产值已超过百万元,平均单位亩产值达到2.7万元,是传统种植方式的两倍多。

除此之外,王成宇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水稻化肥、减量增效、实施番茄熊蜂授粉等技术,每年举办多次培训会,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

“不仅要让大家用技术,更要懂技术。”王成宇同志一直活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把青春书写在大地上,把初心践行在振兴家乡、为民服务的行动里,为推进乡村振兴拾柴添薪。

秦基峥:做乡村振兴的“数字织工”

“有了我们的服务,农民种粮不再需要‘背太阳过山’,甚至不需要亲自下地,打打电话就能完成全部工作了。”

在简阳市施家镇龙河村,无人机正沿数字航线精准巡查,24岁的秦基峥专注地盯着显示屏上的实时数据,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既是四川省简阳市沃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理人”,也是十里八乡农户口中的“机械军师”。

目前,施家镇及周边区域的不少土地都已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翻地、播种、打药施肥、收割等粮食生产全过程,合作社都能提供全面的机械化作业服务。种植户在播种、养护、收割等过程中,只需一个电话团队就能提供上门服务。

“我们要做乡村振兴的‘数字织工’。”如今,不止在成都,秦基峥和他的团队已经把业务拓展到凉山、阿坝等数百公里外的市州。2024年,他们的服务面积已有几十万亩。

秦基峥和他背后这支年轻的团队,用数字技术编织着乡村的崭新变化。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农民的土地也可以长出高科技,乡村振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蓝图。

李睿:用多元促乡村振兴

在金堂县金龙镇谢杨坝村,90 后新农人李睿用十年坚守,书写了一场 “传统农田 + 现代科技” 的农业革新。

2015 年,李睿怀揣对土地的赤诚返乡,流转 922.3 亩土地、托管 2000 亩农田,投入 600 万元创办钟情果业家庭农场。面对资金紧、技术难的困境,他秉持 “种地先养土” 信念,创新 “果树 + 蔬菜” 种植模式,让土地高效产出。如今,农场已成为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为打破 “靠天吃饭” 的传统,李睿以科技为钥破题生态农业。他用生物有机肥养土、深翻旋耕改善土壤透气性,“以草治草” 年省 2 万除草剂成本;引入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补水,科学搭配大雅柑、爱媛等品种抵御市场风险;2024 年创办飞航农业服务公司,用无人机开展航测建图、精准植保。他还赴农业科技学院深造,并在田间开设 “公益课堂”,向乡亲传授智能管理与生态种植技术。

他为水果注册 “钟情李”“钟情橘” 商标,通过抖音直播打通产销链,年销 10 万件、销售额近 80 万;带动 8 名固定员工、60 余名临时工就业,帮助低保户在家门口实现年入 1.5 万;打造赏花节、采摘季、民宿等农旅融合场景,让乡村成为 “打卡地”。

“农业不是‘土产业’,而是有奔头的‘新事业’。” 李睿用青春证明,年轻人的智慧与坚守,正是乡村振兴的动人答案。

来源:小郑农村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