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巍又上了热搜。这次不是因为街头讲国学,而是在嘉定陆严少艺术馆参观时,对着镜头里的主播们直言“感觉被侮辱了”。他说自己像被当成小偷一样防备,明明是想帮场馆宣传,却没得到半分支持。这番话让不少网友纳闷:文化场所不就盼着更多人关注吗?怎么还会拒绝主动上门的宣传?
沈巍又上了热搜。这次不是因为街头讲国学,而是在嘉定陆严少艺术馆参观时,对着镜头里的主播们直言“感觉被侮辱了”。他说自己像被当成小偷一样防备,明明是想帮场馆宣传,却没得到半分支持。这番话让不少网友纳闷:文化场所不就盼着更多人关注吗?怎么还会拒绝主动上门的宣传?
先说说陆严少艺术馆。很多人跟我一样,直到这次事件才知道这位画家。陆严少是近现代国画大师,擅长山水,作品曾被多个博物馆收藏。按理说,纪念这样的艺术家的场馆,应该想尽办法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可实际情况是,这里平时参观的人不多,本该欢迎任何愿意帮忙推广的人。
沈巍的出现,本该是个契机。他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名人”,但凭借多年对国学、历史的热爱,在网络上积累了不少关注。他主动带着镜头走进艺术馆,本质上是帮场馆免费做宣传——镜头扫过展品,他随口讲解几句,可能就会让屏幕前的人产生“想去看看”的念头。这对冷清的艺术馆来说,本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可现场的氛围却完全相反。沈巍说自己感受到的是“防备”,具体细节没明说,但从“像防小偷”的描述里,能猜到大概是工作人员态度冷淡,或是用眼神、动作传递出“不欢迎”的信号。有人猜测,是不是场馆怕主播们喧闹影响秩序?可沈巍一向以沉稳讲文化著称,过往视频里从没有过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也有人说,会不会是工作人员嫌麻烦,不想应付镜头和提问?
不管原因是什么,文化场所的这种态度都站不住脚。艺术馆、博物馆这类地方,核心价值就是传播文化。如果因为怕麻烦、或者对来访者有偏见,就拒绝别人帮忙宣传,本质上是背离了自身的功能。就像一家书店,总不能因为怕人多整理麻烦,就拒绝读者拍照分享吧?
更值得琢磨的是“文化传播的包容性”。陆严少的艺术作品,需要更多人看见才能体现价值。沈巍或许不是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但他能带动普通人关注“不为人知的艺术馆”,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普及。场馆如果能放下偏见,甚至主动配合讲解,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说不定这次事件后,会有更多人专程去嘉定,看看陆严少的画,也看看沈巍口中“被防备”的地方。
有人说沈巍“太敏感”,可能是工作人员只是按规矩办事,没有恶意。可换个角度想,当一个人带着善意想帮你宣传,却得到冷冰冰的防备,换谁都会不舒服。尤其是在文化场所,更该讲究“有教无类”,只要来访者遵守基本规则,就该平等对待,而不是用有色眼镜看人。
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事件发酵后,不少网友留言“第一次听说陆严少”。这恰恰说明,艺术馆的宣传工作本身就有欠缺。如果平时能多主动对接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哪怕是像沈巍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地方。现在倒好,本该是双赢的事,却因为态度问题闹成了争议。
文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需要有人搭起桥梁,把小众的艺术、冷门的场馆推向大众。沈巍想做这个搭桥的人,却被桥那头的人拒之门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受辱感”,更暴露了部分文化场所的思维误区——把“维持秩序”当成了“拒绝交流”,把“保持格调”变成了“固步自封”。
你觉得艺术馆该拒绝沈巍的宣传吗?如果遇到想帮你免费推广的人,文化场所该热情配合,还是按规矩“防备”?
来源:广西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