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我市中小学纷纷开展秋季自然观察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户外,形成“感知—探究—赋能”的成长阶梯。学生通过亲手触摸、科学记录和实地调研,深化对秋季生态的观察和理解,老师们表示,这类活动不仅提升了跨学科能力,更培养了青少年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感。
①生态园师生一起探索。
②来看长颈鹿耳朵的奥秘。
③渔港码头渔业调研。
金秋时节,我市中小学纷纷开展秋季自然观察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户外,形成“感知—探究—赋能”的成长阶梯。学生通过亲手触摸、科学记录和实地调研,深化对秋季生态的观察和理解,老师们表示,这类活动不仅提升了跨学科能力,更培养了青少年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感。
校园探索
多感官探索自然奥秘 激发童真好奇心
在西岗区香炉礁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开启了为期两周的“探秘,寻秋天之美”跨学科学习活动,校园内外满是孩子们“寻秋”的身影,自然与课堂的碰撞让秋韵更浓。
学生们分组观察校园里的银杏叶叶脉,收集放学路上的梧桐落叶。语文课上写秋景小诗,“初秋,落叶还没有变黄”;数学课上测量落叶的周长,统计落叶的数量,对比不同树叶的数据;美术课上,用宣纸拓印叶脉纹理,用枝叶拼贴出不同创意的“秋叶图”;英语课则引入季节词汇,活用英语词汇描述秋季的风景;在天气角,低年级学生绘制气温曲线,高年级学生分析“秋天天空更蓝”的科学原理。
校园的生态园更热闹,科学课上,学生蹲在植物丛中仔细探索,有的盯着枝头上的红辣椒,发现“秋天的辣椒更红更亮,摸起来硬邦邦的”,有的对比身旁的菊花和月季,小声讨论“为什么菊花秋天开得旺,月季却快谢了”,老师则顺势讲解植物在秋季的生长特点,揭秘它们适应温差的小妙招。从一片叶的纹理到植物生长的奥秘,孩子们在探索中感受知识的融合。校长王丽告诉记者:“多感官互动+多学科融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加深了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学会了尊重生命、遵循规律和敬畏自然。”
校外研学
动物园联动生物课堂 培养科学探究思维
10月14日,高新区普罗旺斯学校将生物课堂移至大连森林动物园,开展了一场融合自然观察、科学探索与生态教育的校外研学。生物老师李佳琪告诉记者,在出发之前,每个年级都领到了专属的探索主题,比如,二年级的研学探索主题是“动物耳朵的奥秘”,三年级的是“动物四肢与尾巴的探索”,四至六年级的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七年级的是“猫科动物的魅力”,八年级的是“生态系统的奥秘与平衡的艺术”。
在羚羊和斑马的栖息地,二年级学生仔细观察着动物的耳朵,分小组记录发现。“不同动物的耳朵差异那么大!形状、大小都不同,有的尖如兔耳,有的宽大如扇。”“原来动物的耳朵不仅用来听声音,还能帮助它们散热呢!”孩子们因这些新的发现兴奋不已。在野生动物放养区,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记录狼群的协作狩猎策略,观察袋鼠强健的后腿如何支撑它们跳跃,讨论着不同哺乳动物如何在秋日里储备能量、应对寒冬。“原来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感慨道。李佳琪说:“这种‘实地研学+任务探索’的教学方式让生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学生提问量大大提升,兴趣盎然,许多孩子表示想了解更多的动物知识和生态常识。”
傍晚,一天的研学活动接近尾声,但师生关于动物习性、动物如何过冬的热烈讨论并没有结束,他们约定着回到课堂进行研学小结和拓展。这种以自然为课堂,以生命为教材,实地观察、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校外研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学会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
对话家乡
产业调研探新知 青春逐梦向深蓝
近日,长兴岛高中依据家乡秋季的独特特征,发起了“风与海的对话”双主题研究性学习项目,聚焦风力发电和渔业发展,探寻“自然与工业共生”的规律,感受“海洋馈赠”的价值。
风电小组的学生成员在老师的陪同下来到了长兴岛的风车广场,这里是探索“海洋气候与清洁能源”的天然课堂。20余座白色风车矗立在海岸线上,叶片在秋季海风吹拂下飞快转动。老师抛出问题:“大家注意观察风车的朝向,结合地理课上学的季风知识,思考为什么这里的风车全年利用率能达到80%以上?”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探究热情,“长兴岛三面环海,秋季盛行的偏北风经过海面摩擦减小,风速稳定,特别适合风力发电。”在了解了每台风车的发电量以及供应量后,学生们更是惊叹不已,他们建立数学模型,一边计算一边感慨:“原来我们每天用的电,有一部分来自海风吹来的能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有的用相机拍下风车,有的写下观察日记,有的构思研究报告的思路。
渔业小组的学生成员则来到渔港码头,秋季的渔港热闹非凡,带鱼、梭子蟹、草虾堆成了“小山”。“秋季海产品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就从这鱼虾丰盈的码头开始了。“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梭子蟹,看它的脐是圆的还是尖的?圆脐是母蟹,里面有满黄,尖脐是公蟹,肉更紧实。”渔民伯伯听说孩子们来调研,和孩子们聊了起来。“我们生物课上学过,梭子蟹的生长周期要两年,秋季正是它们最肥美的时候。”有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在标本盒里放上提前准备好的素描纸,快速勾勒出梭子蟹的形态。学生们留意到渔网的大小不同,渔民伯伯介绍说:“这种网眼直径10厘米的渔网,能让幼鱼顺利逃脱,保证来年还有足够的渔获。”他还拿出一份《长兴岛海域休渔期管理办法》,“每年5月到9月的休渔期,就是为了让海洋生物有足够的繁殖时间,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长兴岛高中副校长冯亚杰说:“当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时,知识才真正有了温度,教育才真正有了意义。”
这场秋日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跨学科的探索,更是一场与家乡、与自然、与未来的深度对话。学生们用相机记录、用画笔描绘、用文字书写、用数据计算,在心底种下了热爱科学、珍爱海洋、建设家乡的种子。〚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孟清 受访者供图〛
来源:大连天健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