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的惠州秋意正浓,百年客家围屋碧滟楼前,一场持续4个月的文化盛事终于揭晓答案——莫言抛出的十字上联"从南阳到南洋 根深叶茂",最终被21岁大学生宋珂嘉以"自井壁及井毕 角亢星张"摘得10万元头奖。消息一出,全网炸锅:有人惊叹"后生可畏",更多人挠头:"南阳
莫言十字上联引热议:21岁小伙对出"星宿下联",是阳春白雪还是曲高和寡?
10月的惠州秋意正浓,百年客家围屋碧滟楼前,一场持续4个月的文化盛事终于揭晓答案——莫言抛出的十字上联"从南阳到南洋 根深叶茂",最终被21岁大学生宋珂嘉以"自井壁及井毕 角亢星张"摘得10万元头奖。消息一出,全网炸锅:有人惊叹"后生可畏",更多人挠头:"南阳到南洋好懂,这'井壁井毕''角亢星张'是啥?"
这场对联风波,撕开了传统对联文化在当代传播中的一道裂缝:当文学大师的"命题作文"遇上大众审美,究竟该坚守文字的深度,还是兼顾传播的通俗?
上联通俗如乡音:地理迁徙里的文化根脉
要理解这场对联的玄机,先得拆解莫言的上联。作为从山东高密走出的作家,莫言的"南阳"并非河南南阳,而是家族寻根溯源的祖籍地——据其自述,莫氏族谱记载先祖明代从南阳迁至山东。"南洋"则指向近代以来华人下南洋的历史浪潮。十个字串联起"祖籍地-迁徙地"的空间脉络,用"根深叶茂"收束,既点出家族血脉的绵长,也暗喻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枝繁叶茂。
这种通俗性,正是大众最易共情的部分。网友@老茶客留言:"上联回家唠嗑都能说清,像老家祠堂的对联,看着亲切。"莫言曾在采访中提到,希望下联能"接住地理的厚重,更要接住文化的灵气"。这种"接地气+有内涵"的设定,让上联成为连接大众与文化的桥梁。
下联生僻似天书:星宿排布中的天文密码
再看宋珂嘉的下联,"井壁""井毕"实为二十八宿中的"井宿"分野。井宿是南方朱雀七宿之首,又名"东井",古人将其视为"水事"之星,对应中原地区的井田制与农耕文明;"角亢"为东方苍龙七宿的前两宿,代表春天与万物生长;"星张"则是南方朱雀的星宿与张宿,象征光明与延展。整联从"井壁"(井宿边际)到"井毕"(井宿终点),串联"角亢星张"四宿,以天文星象的流转,呼应上联的地理迁徙,暗喻文化如星辰般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评价其为"多年难遇的绝对",并非虚言:上联用空间叙事,下联以时间(星宿运行)对仗;上联讲"人"的迁徙,下联讲"天"的恒常;"根深叶茂"是具象的生长,"角亢星张"是抽象的天道循环。这种"天文对地理""时间对空间"的巧思,确实暗合传统对联"天对地、雨对风"的最高对仗法则。
但问题也在于此——普通读者若不熟悉二十八宿知识,很难第一时间get到其中的妙处。网友@阿杰吐槽:"上联像村口老槐树的故事,下联像天文馆的讲座,中间缺了座翻译桥。"这种"精英审美"与"大众认知"的错位,成了争议核心。
对联该不该"通俗"?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辩证
这场争论,本质是传统对联在当代传播中的定位之问。
支持者认为,对联本就是文人雅趣,不必强求全民能懂。中国楹联学会数据显示,全国能独立创作合格对联的不过数万人,顶级对联更需厚重的文化积淀。宋珂嘉的下联虽难,却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掌握——他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为解上联翻遍《中国天文史》《客家迁徙图谱》,这种"文化苦功"本身值得鼓励。
反对者则强调,莫言出联的初衷是"向天下文友",更是向普通大众抛橄榄枝。若下联门槛过高,便背离了"让更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本意。正如网友@语文老师所言:"好的对联该像《诗经》,既有'关关雎鸠'的通俗,又有'蒹葭苍苍'的意境。只追求雅,就窄了。"
其实,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上联的通俗,是为了让更多人愿意靠近;下联的深刻,是为了让靠近的人能走得更远。就像碧滟楼的砖墙,外层是粗粝的夯土(通俗),内里是精密的木构(深刻)。莫言要的或许不是"全民能对",而是"对出文化厚度"——当年轻人愿意为一个下联翻古籍、查星图,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
结语:文化传承需要"高门槛"与"低台阶"并存
宋珂嘉的下联或许不够"亲民",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对联的生命力——它从未拒绝新鲜血液,只是需要有人愿意沉下心来,接住古人的智慧。而大众的困惑,恰恰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有提升空间。
或许,这场对联征集的意义早已超越"谁对得好":莫言用十字上联叩响文化之门,年轻人用星宿下联回应传承之约,而我们这些"看不懂"的普通人,在讨论与好奇中,也悄悄推开了那扇门。毕竟,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无数人从"不懂"到"想懂"的接力。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