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杀阡陌”直播卖口红,单场800万,弹幕却刷:哥,你的六界第一美呢?
“杀阡陌”直播卖口红,单场800万,弹幕却刷:哥,你的六界第一美呢?
——这不是怀旧,是照镜子。
当年追《花千骨》,谁没把“杀姐姐”当屏保?
现在马可坐在环形补光灯前,一边试色一边喊“家人们”,滤镜厚到认不出。
网友笑他“下凡”,他回得老实:“戏约没了,房贷还在。
”一句话,把过气遮羞布撕得稀碎。
同样撕布的还有“小仙女”柏雪。
去年有人在深圳南山商场撞见她,短发、运动装,正给小孩上美术课。
路人偷拍视频里,她指着色卡说“湖蓝要再调一点”,语气跟14年前在《小鱼儿与花无缺》里喊“小鱼儿快跑”一模一样。
只是再没人喊她“白月光”,家长都叫她“柏老师”。
港媒追问她遗憾吗,她耸肩:“以前一天赶三组戏,现在一周带两节课,睡眠够了,斑都淡了。
”一句话,把“过气”翻译成“放过自己”。
更野的是吴莫愁。
当年好声音广告铺天盖地,地铁海报吓哭小孩;如今她顶着一头黑短发,在B站《说唱新世代2》当导师,弹幕飘过“姐,你怎么不飙高音了?
”她直接甩出新专辑《莫比乌斯》,电子+实验,播放量不破千万,却被乐评人夸“终于不装了”。
有人替她可惜“巅峰不再”,她回怼:“巅峰?
我那是被架在山顶,风大得差点冻死。
”
数据更扎心。
《2023中国文娱产业白皮书》扒得明白:17%的“昙花一现”艺人靠短剧回血,23%扎进直播间,只有12%真赚到千万。
剩下那大半?
像盛一伦那样,把抖音号改成“老盛讲电影”,剪《太子妃》名场面,配一句“当年我都不敢这么演”,自黑式涨粉200万;再学话剧《恋爱的犀牛》,票卖得一般,但豆瓣有条短评:“他站在台上,像给过去的自己扫墓。
”点赞3千。
最惨标签贴给徐开骋。
出轨风波后,男一号剧本一夜蒸发。2024年横店有人偶遇他,在网剧里演男N号,一场跪地戏NG二十次,收工后蹲在路边啃冷包子。
被认出也不躲,只说:“在修导演课作业,得观察生活。
”网友把视频转进微博,配文“昔日男主混成群演”,热度冲榜,他倒淡定,留言置顶:“混口饭,不丢人。
”
北师大心理学部去年做了个隐秘调研,68%的“爆红—速冻”艺人确诊“冒名顶替综合征”:天天担心被人戳穿“你根本不配”。
怎么救?
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开出药方——“艺人职业生命周期管理”,说人话就是:红的时候别只买豪车,顺手考个咖啡师证、学个剪辑、再攒点版权,冬天来了能救命。
道理听着像鸡汤,落到真人身上就是血淋淋的对比。
马可直播间里,助理不小心把“杀阡陌”手办摔断胳膊,他愣了两秒,拿胶水现场粘,一边粘一边吆喝:“断臂也能重生,9块9上车!
”弹幕刷屏“心酸”,订单却蹭蹭涨。
那边柏雪的学生画展开幕,她发朋友圈:不卖票,只卖画,最贵一幅3000,被家长秒走。
配文一句“比片酬低,但睡得香”,点赞里躺着半个娱乐圈匿名小号。
所以别急着笑他们“糊”。
真糊的是那些还在横店租豪宅、等“下一个爆款”的人。
能放下面子、把“过气”翻译成“换气”的,才算上岸。
就像吴莫愁在歌里唱的:“莫比乌斯环没终点,掉下去也是往上翻。
”
要是哪天在直播间刷到“杀姐姐”卖面膜,别刷“爷青结”,下单就当给童年续费。
毕竟,谁还没个滤镜碎一地的时候?
区别在于,有人蹲地上哭,有人把碎玻璃拼成新的窗。
来源:微笑奶酪sgPSp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