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炸锅!5大科技龙头利润翻倍,科大讯飞狂涨202%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08:38 2

摘要:昨晚科技圈彻底沸腾了,一批科技龙头集中披露业绩,5家核心企业净利润直接翻倍,其中科大讯飞增速更是惊人,市场预期其阶段性盈利增长超200%。这可不是个别企业的偶然爆发,而是AI和算力产业链全面兑现的信号。

昨晚科技圈彻底沸腾了,一批科技龙头集中披露业绩,5家核心企业净利润直接翻倍,其中科大讯飞增速更是惊人,市场预期其阶段性盈利增长超200%。这可不是个别企业的偶然爆发,而是AI和算力产业链全面兑现的信号。

前两年还总有人说科技股是"炒概念",现在业绩数据狠狠打了脸。这些企业的利润暴增背后,藏着科技产业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变现"的底层逻辑。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5家龙头的增长密码,再聊聊为啥说科技主线这次真的稳了。

先澄清:利润暴增不是"虚的",这3个底层逻辑是核心支撑

看到利润翻倍的消息,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短期炒作?"但这次不一样,5家龙头的增长都有实打实的支撑,核心离不开三个硬逻辑。

首先是需求端彻底爆发。以前AI还停留在实验室,现在已经变成企业和个人的"刚需"。企业要AI降本增效,学校要AI教学工具,连普通人都开始用AI办公本、学习机,2025年上半年仅AI硬件市场规模就涨了42%。需求起来了,企业业绩自然水涨船高。

其次是技术落地进入收获期。前几年科技企业砸了几百亿搞研发,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比如大模型从"能对话"到"能干活",芯片从"能用上"到"性能强",技术成熟度够了,客户才愿意真金白银买单。

最后是政策和资本双护航。国家层面持续加码算力基建,云厂商2025年资本开支合计超3600亿美元,70%都投向了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政策给方向,资本给弹药,企业发展自然顺风顺水。

简单说,这次利润暴增是"需求+技术+资本"三重共振的结果,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期增长的开始。

5大龙头深度拆解:每一家都有"别人抢不走"的王牌

这5家企业覆盖了AI算力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芯片到应用全打通,各自的增长逻辑虽然不同,但都手握核心竞争力。

1. 科大讯飞:AI应用落地之王,C端爆发撑起高增长

市场最关注的科大讯飞,这次增长确实够亮眼。虽然此前有预告上半年处于减亏修复阶段,但随着C端业务爆发,后续盈利增速直接冲顶。它的增长密码藏在"技术落地+战略调整"里。

首先是C端产品卖爆了。2025年"618"期间,讯飞AI硬件销售额同比增长42%,AI学习机、智能办公本等5个品类都是销量冠军,其中学习机半年收入直接翻番。以前大家觉得AI离生活远,现在家长买学习机、白领买办公本,都认准了带大模型的产品,这部分业务毛利率高,直接拉动利润增长。

其次是技术合作踩准风口。作为华为芯片的深度合作伙伴,它不仅能用上游的先进算力优化自己的大模型,还能参与下一代芯片研发,等于提前锁定了技术优势。同时和海光、寒武纪等国产算力企业合作,把"算法+算力"的护城河挖得更深了。

最关键的是战略调整见效。以前科大讯飞偏重大B和G端项目,回款慢、周期长。现在转向"做优C端、做强B端、优选G端",C端现金流快,B端黏性高,G端拿核心项目,经营质量明显提升,上半年销售回款就有103亿元,同比多了13亿。

2. 寒武纪:AI芯片终于盈利,技术壁垒换市场份额

寒武纪这次彻底翻身了,一季度净利润直接达到3.55亿元,从"烧钱研发"变成"赚钱变现",堪称逆袭典范。它的底气来自AI芯片的"国产替代"机遇。

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都离不开高端芯片,以前基本被海外垄断,现在国产芯片终于能顶上了。寒武纪的云端和边缘端芯片全布局,正好赶上了国内云厂商和企业算力建设的热潮。比如某互联网大厂建AI数据中心,一次就采购了上千片寒武纪芯片,这种批量订单直接撑起了业绩。

更难得的是技术迭代速度。它的思元系列芯片不断升级,性能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已经落地到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场景。随着AI算力需求从"训练"向"推理"扩散,边缘端芯片需求会更大,寒武纪的先发优势会更明显。

3. 胜宏科技:AI服务器的"隐形骨架",订单接到手软

胜宏科技可能普通人不太熟,但在AI硬件圈是响当当的龙头,一季度净利润暴涨339.22%,直接翻倍还多。它的核心业务是PCB(印制电路板),相当于AI服务器的"骨架",没有这东西,芯片再强也没用。

AI服务器对PCB的要求比普通服务器高得多,层数要多、精度要高,技术壁垒不低。胜宏科技能给英伟达、AMD这些头部芯片厂商供货,说明技术实力过关了。2025年全球AI服务器需求暴增,英伟达的GB300芯片一出来,配套的PCB订单就全来了,胜宏科技产能拉满还供不上,利润自然暴涨。

而且它不只是做普通PCB,还搞高端服务器的PCB,毛利率比同行高不少。随着800G、1.6T算力设备普及,对高端PCB的需求会更大,这家企业的增长还能持续。

4. 浪潮信息:AI服务器出货量第一,靠规模赚大钱

浪潮信息是AI服务器领域的"老大哥",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5%,一季度营收直接暴增165%。它的增长逻辑很简单:"有需求、有产能、有客户"。

现在不管是云厂商建数据中心,还是企业搞AI算力,都得买AI服务器。浪潮信息作为龙头,自然先拿到订单。比如阿里云今年扩算力,第一批就订了10万台浪潮AI服务器,这种大订单一来,营收和利润立马就上去了。

更关键的是生态绑定。它和英伟达、AMD等芯片厂商深度合作,芯片一更新,浪潮的服务器就能第一时间适配。同时还搞"光储算一体化"方案,帮客户解决算力+能源的问题,客户粘性越来越高。随着全球AI工厂建设加速,浪潮的海外订单也在增长,增长空间被彻底打开了。

5. 新易盛:光模块的"速度王者",毛利率飙升

新易盛一季度的表现也很亮眼,800G光模块批量交付,毛利率直接冲到38%。光模块这东西可能有人不懂,简单说就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AI数据量大,必须靠高速光模块才能传得快。

以前大家用400G光模块,现在AI算力需求翻了几十倍,800G光模块成了刚需。新易盛早早布局800G产品,技术成熟,产能充足,赶上了这波替换潮。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建5G+AI融合网络,海外云厂商扩数据中心,都来订它的光模块,订单排到了明年。

而且它还在研发1.6T光模块,提前卡位下一代市场。等800G需求稳定了,1.6T又能接上来,增长的持续性有保障。

科技主线稳了的3个铁证:不是短期炒作,是长期趋势

这5家企业的业绩爆发,不只是单个公司的胜利,更是整个科技产业链的信号。有三个迹象能证明,科技主线这次是真的稳了。

1. 全产业链都在赚钱,不是单点爆发

以前科技股涨,可能就一两个环节涨,比如只涨芯片或者只涨应用。但这次不一样,从上游的PCB、光模块,到中游的芯片、服务器,再到下游的AI应用,全产业链都在盈利。

胜宏科技(PCB)、新易盛(光模块)赚硬件的钱,寒武纪(芯片)、浪潮信息(服务器)赚设备的钱,科大讯飞(AI应用)赚服务和产品的钱。这种全链条盈利,说明产业生态已经成熟了,不是靠概念炒作,而是真的有收入、有利润。

2. 需求从"政府和大厂"扩散到"中小企业和个人"

以前算力和AI需求主要来自政府项目和互联网大厂,现在已经扩散到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了。比如开小工厂的老板,买台AI质检设备提高效率;开网店的店主,用AI工具写文案、做直播;家长给孩子买AI学习机辅导作业。

这种需求扩散太关键了,意味着市场规模从"百亿级"向"万亿级"跨越。以前是少数大客户支撑,现在是海量中小客户和个人消费者支撑,增长的韧性更强了。

3.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未来有储备

这5家企业没有因为赚钱就减少研发,反而越赚越投。比如科大讯飞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约20%,2024年一年就投了45.8亿元研发费;寒武纪也在持续升级芯片技术。

科技行业的竞争本质是研发的竞争,现在投的研发费,就是未来的利润。这些企业不断加码研发,说明它们对未来有信心,也在为下一波技术迭代做准备。比如现在投1.6T光模块、3nm芯片,等市场有需求了,它们又能率先赚钱。

普通人能抓住的机会:别瞎买,盯紧这3个方向

科技主线稳了,普通人不管是找工作还是做投资,都有机会。但千万别瞎跟风,盯紧这三个方向准没错。

1. 找工作:盯紧"技术落地型"岗位

现在科技企业缺的不是纯研发人员,而是能把技术落地的人。比如科大讯飞招AI硬件产品经理,要懂技术还要懂用户;浪潮信息招算力解决方案工程师,要能帮客户搭算力平台。这些岗位薪资高、需求大,比单纯的程序员更吃香。

2. 投资:优先选"有核心壁垒"的企业

如果想投资,别追那些蹭热点的小票,要选有核心壁垒的龙头。比如胜宏科技的高端PCB技术、科大讯飞的AI应用生态、浪潮信息的服务器规模优势,这些都是别人短期抢不走的。而且要长期持有,科技股短期波动大,但长期来看,有壁垒的企业肯定能跑赢。

3. 创业或副业:做"AI+细分场景"的生意

普通人也能蹭上科技红利,比如做"AI+教育"的教辅产品,帮培训机构用AI做个性化教学;做"AI+电商"的服务,帮小店主用AI写文案、剪视频。这些细分场景需求明确,投入不大,容易落地。

当然,科技行业也有风险,比如技术迭代快,要是企业跟不上就会被淘汰;还有国际环境的影响,芯片供应可能出问题。但这些都是短期波动,长期来看,AI和算力是不可逆的趋势,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一样,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这次5大科技龙头利润暴增,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前总说"科技改变未来",现在看,科技已经在改变现在了。不管是找工作、做投资还是搞副业,只要看懂这个趋势,抓住那些有核心技术、能落地、有需求的方向,就能分享到科技发展的红利。

最后提醒一句,别想着短期赚快钱,科技行业的增长是长期的。选对方向,耐心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才能真正吃到这波红利。科技主线已经稳了,接下来就看谁能抓得住了。

来源:SaSa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