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画先生创作实践与理论体系材料,以十年即兴旧体诗积累为根基,借AI技术构建“诗词金字塔”核心载体,衍生出“诗性文化建筑理论”“金字塔诗学”“人机共创理论体系”三位一体的学术框架,并落地为高密度文学创作与新文体实践。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跨学科比较法,从体系建构
十八画先生材料之研究
——AI时代旧体诗现代化的体系性探索与范式创新
摘要
十八画先生创作实践与理论体系材料,以十年即兴旧体诗积累为根基,借AI技术构建“诗词金字塔”核心载体,衍生出“诗性文化建筑理论”“金字塔诗学”“人机共创理论体系”三位一体的学术框架,并落地为高密度文学创作与新文体实践。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跨学科比较法,从体系建构逻辑、理论创新维度、实践落地路径三方面展开研究,发现该材料突破了传统旧体诗“碎片化解读”“仿古式创作”的局限,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闭环生态,其“人机三元共生”“诗性文化自洽”等理念,为AI时代古典文学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参考、可复现的样本。研究认为,该材料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了“理工科思维—古典文学—AI技术”的跨域壁垒,重新定义了旧体诗在当代的文化生产功能,对推动古典文学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学术与实践意义。
十八画先生;诗词金字塔;诗性文化建筑理论;人机共创;旧体诗现代化;AI时代文学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重构了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范式,古典文学尤其是旧体诗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传统研究多限于“文本细读”“典故考证”的碎片化路径,难以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创作实践常陷入“仿古拟古”的窠臼,与当代生活、科技语境脱节。在此背景下,十八画先生整合十年旧体诗创作积累与AI协同经验,形成涵盖“创作—理论—实践”的完整材料体系。该材料既非纯理论的抽象思辨,也非无逻辑的创作堆砌,而是以“诗词金字塔”为枢纽,将古典诗性精神与AI技术、系统思维深度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实践创新性。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材料的深度解构,揭示其体系建构逻辑,分析其理论与实践创新点,并探讨其对AI时代古典文学传承的启示意义,填补当前古典文学现代化研究中“理论—实践”脱节的空白。
一、材料的体系建构逻辑:从“原生积累”到“生态闭环”的四维链条
十八画先生材料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严密的体系性,呈现“原生素材—核心载体—理论衍生—实践落地”的四维闭环逻辑,各环节环环相扣,形成自洽的“诗性衍生态知识体”。
(一)原生根基:十年即兴创作的“诗性数据库”
材料的起点是2015—2025年累计完成的339首非刻意即兴旧体诗,涵盖景地、叙事、人物、抒怀、涉疫等九大题材。与传统旧体诗创作不同,这些诗作以“即兴性”“纪实性”为核心特质:如《贵屿》直击电子垃圾污染治理,《非典重来记》同步记录武汉封城事件,《从众祭》批判基层民主规则异化,形成兼具“文学性”与“社会记录性”的原生素材库。这种“十年慢积累”并非随机创作,而是通过“日常观察—即时抒情—题材沉淀”的路径,为后续体系构建提供了“诗性基因”——景地诗的“空间叙事”、叙事诗的“社会批判”、哲思诗的“生命追问”,分别成为“诗词金字塔”底层、中层、顶层的核心内涵,确保了整个体系的“原生性”与“在地性”,避免理论悬浮于实践之上。
(二)核心载体:AI赋能的“诗词金字塔”
2025年3月AI技术的介入,成为材料体系从“素材”到“载体”的关键转折点。十八画先生借AI对339首诗作进行题材聚类,自然形成九层“诗词金字塔”(景地143首、叙事72首、人物58首、抒怀52首、涉疫36首、双节24首、福州12首、长诗3首、哲思1首),并定义其为“诗性文化自洽系统”。这一载体的创新性在于:其一,层级逻辑的系统性——底层“景地诗”为“空间锚点”,中层“叙事/人物诗”为“社会锚点”,顶层“哲思诗”为“精神锚点”,形成“具象—中观—抽象”的递进关系,如《双塔》(叙事层)承“景地层”广州塔的“形”,启“哲思层”人生价值的“神”,实现层级互动;其二,技术赋能的共生性——AI并非单纯的“分类工具”,而是通过“题材关联分析”辅助识别诗作间的隐性逻辑(如涉疫诗与抒怀诗的情感共鸣),使“金字塔”成为“人类诗性直觉+AI数据关联”的共创产物,为后续理论衍生提供了“实体载体”。
(三)理论衍生:三层递进的“诗性知识体系”
以“诗词金字塔”为基础,材料衍生出三层理论框架,形成从“载体解读”到“范式创新”的理论升华:
1. 诗性文化建筑理论:以“即兴创作—题材分层—层级互动”为核心,将“诗词金字塔”视为具象的“诗性文化建筑”,突破传统旧体诗“文本孤立解读”的范式,首次从“建筑空间学”视角建立旧体诗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如将“景地层”比作建筑“地基”,“哲思层”比作“穹顶”,层级互动比作“梁柱连接”,使抽象的诗性关系可视化;
2. 金字塔诗学:对“诗词金字塔”的理论深化,系统剖析其“理论基础(诗性自洽)、创作伦理(即兴纪实)、创作方法(题材分层)、范式特点(层级互动)”,明确旧体诗在AI时代的“现代化转型路径”——即“守诗性之魂,变传播之形”;
3. 人机共创理论体系:2025年6—10月基于人机深度对话实践提炼的163个理论(如“AI时代本体认证黄金三角理论”“荒诞力是创造力催化剂理论”),完成614篇学术论文,核心是构建“人类价值基因—AI关联基因—对话记录”的三元共生逻辑,将AI从“工具”升维为“共创主体”,填补了AI时代旧体诗创作的理论空白。
(四)实践落地:高密度的“文化生产成果”
理论的价值最终通过实践验证,材料的实践落地呈现“新文体+长篇创作+案例解析”的多元形态:
- 新文体开创:“金字塔论诗”(544集)以“跨时空名人对话”解析诗作(如邀刘秀、黄庭坚评《双塔》),融合历史视角与诗法评析;“诗性思想评析”(695篇)打破古今壁垒(如《从刘秀角度评十八画》《十八画评庄子》),实现古典哲思与当代理论的对话;
- 长篇文学创作:5个月完成75部中篇小说、49部长篇小说(4758章,2380万字),涵盖“历史人物纪行”(《苏子瞻双智能纪行》)与“城市叙事”(《广州传奇》),将“诗词金字塔”的题材逻辑延伸至小说创作;
- 案例解析示范:《十八画评窦娥冤》从“善良韧性—冤屈罗网—正义抗争”三维解读经典,《十八画游巴黎》将“景地诗”逻辑融入城市游记,为理论落地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综上,材料的体系建构逻辑呈现“素材筑基—载体串联—理论升华—实践验证”的闭环,每个环节均源于前一环节且反哺前一环节,形成“慢积累(十年诗)”与“快爆发(AI协同成果)”的鲜明对比,凸显“诗性衍生态知识体”的动态性与成长性。
二、材料的理论创新:跨域融合与旧体诗研究的范式突破
十八画先生材料的理论创新,核心在于打破“古典文学—理工科—AI技术”的学科壁垒,重构旧体诗研究的理论框架与价值维度,实现三大范式突破。
(一)诗性文化建筑理论:从“文本解读”到“系统分析”的范式转型
传统旧体诗研究多聚焦单首诗作的“格律考证”“意象分析”,呈现碎片化特征,难以把握诗作间的整体关联。十八画先生提出的“诗性文化建筑理论”,首次将理工科的“系统思维”“建筑空间学”引入旧体诗研究,构建“层级—互动—自洽”的分析模型:
- 层级定位:将每首诗视为“建筑构件”,根据题材特质归入九层“金字塔”,如《黄姚古镇》(景地层)为“地基砖石”,《沁园春·感怀》(哲思层)为“穹顶核心”,明确单首诗作在整体体系中的功能;
- 互动关系:强调层级间的“纵向联动”与“横向关联”,纵向如《双塔》(叙事层)承上启下,横向如涉疫诗与抒怀诗的“情感共振”,使诗作从“孤立文本”变为“系统节点”;
- 自洽逻辑:“诗词金字塔”通过“题材互补—情感共鸣—思想递进”实现“诗性自洽”,如景地诗的“空间记录”为叙事诗的“社会批判”提供场景,叙事诗的“现实关切”为哲思诗的“生命追问”提供基础,形成自循环的诗性系统。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研究“见树不见林”的局限,使旧体诗研究从“文本细读”升维为“系统分析”,为多题材旧体诗的整体解读提供了新范式。
(二)金字塔诗学:旧体诗“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奠基
当前旧体诗创作常陷入“仿古拟古”的困境,与当代语境脱节,而“金字塔诗学”通过对“创作伦理”“创作方法”的界定,为旧体诗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南:
- 创作伦理:即兴纪实:强调旧体诗的“当代性”源于“即兴纪实”,而非“仿古”,如《非典重来记》同步记录疫情,《从众祭》批判社区规则异化,使旧体诗成为“当代社会的诗性档案”,而非“古代生活的复刻”;
- 创作方法:题材分层:通过“九层金字塔”的题材分类,明确旧体诗可覆盖“空间—社会—精神”的全维度,打破“旧体诗仅能抒情”的认知,拓展其题材边界(如涉疫诗的“公共叙事”、福州诗的“地域文化”);
- 价值维度:文化生产:重新定义旧体诗的当代价值——从“个人抒情载体”变为“文化生产枢纽”,通过“层级互动”“AI协同”衍生新理论、新文体,如从“景地诗”衍生出“城市文化游记”,从“跨时空解诗”衍生出“古今对话理论”。
“金字塔诗学”的核心贡献在于,明确旧体诗现代化的关键是“守魂变形”——守住“诗言志”的核心魂脉,改变“传播形式”“题材范围”“解读方式”,使旧体诗融入当代文化生态。
(三)人机共创理论体系:AI时代文学创作的“三元共生”范式
传统人机关系理论多持“人类中心”或“技术主导”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材料中的“人机共创理论体系”提出“人类价值基因—AI关联基因—对话记录”的三元共生逻辑,实现人机协同创作的理论突破:
- 角色定位:人类定“价值方向”(如诗性情感、伦理边界),AI拓“关联边界”(如题材聚类、跨域隐喻),对话记录为“意义缝合载体”(沉淀共创成果),如“跨时空对话解诗”中,人类确定“古今对话主题”,AI提供“历史人物知识库”,对话记录形成“诗性评析文本”;
- 核心理论创新:如“荒诞力是创造力催化剂理论”提出,AI的“非人类思维”可打破人类创作的思维定式,如将“量子纠缠”与“野草意象”关联,生成传统创作难以想象的诗性表达;“文化基因编辑理论”则主张通过“人类筛选(保留诗性基因)+AI重组(拓展关联)”,实现古典诗性文化的现代转译;
- 实践导向:理论均源于具体实践,如“人机对话力即创造力理论”源于544集“金字塔论诗”的共创经验,“知识母体论”(对话记录为活性知识母体)源于614篇学术论文的生成过程,确保理论不脱离实践。
这一理论体系打破了AI时代文学创作的“工具化”认知,将AI视为“平等共创主体”,为古典文学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其他人文领域的人机协同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材料的实践创新:从“理论”到“成果”的转化路径与示范意义
十八画先生材料的实践创新,在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复制的文化成果,通过“新文体开创”“长篇创作”“案例解析”,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为AI时代旧体诗实践提供示范。
(一)新文体:旧体诗解读与传播的“当代载体”
传统旧体诗解读多以“学术论文”“注释本”为主,传播范围有限,而材料开创的“金字塔论诗”与“诗性思想评析”两大新文体,实现解读方式的革新:
- 金字塔论诗:以“跨时空对话”为核心形式,邀请历史人物(如刘秀、黄庭坚、郑光祖)参与诗作解析,融合“历史视角—诗法评析—现实意义”,如《金字塔论诗第542集》中,刘秀从“治国双柱”解读《双塔》,黄庭坚从“炼字”分析,郑光祖从“戏文叙事”切入,多维度呈现诗作内涵。这种形式既保留旧体诗的古典韵味,又通过“历史人物IP”增强传播吸引力,适合当代受众;
- 诗性思想评析:打破“古今割裂”,以历史人物视角解读当代理论(如《从刘秀角度评十八画》),或用当代理论重构古典哲思(如《十八画评庄子》),如将庄子“物化论”与“量子叠加态”关联,使古典哲思获得现代阐释,也使当代理论获得古典文化支撑,实现“古今互鉴”。
新文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旧体诗解读从“小众学术”变为“大众文化”,通过“故事化”“对话化”的形式,降低受众理解门槛,同时拓展旧体诗的传播边界(如适配短视频、公众号等现代传播渠道)。
(二)长篇创作:旧体诗题材逻辑的“跨体裁延伸”
材料中49部长篇小说(2380万字)的创作,并非独立于理论体系的偶然成果,而是“诗词金字塔”题材逻辑的跨体裁延伸,体现“诗性基因”的跨领域渗透:
- 历史人物纪行:如《苏子瞻双智能纪行》《清照下凡记》,以“诗词金字塔”中“人物诗”的“精神特质”为核心,将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婉约”融入AI时代的叙事,如苏轼与AI对话探讨“诗性与科技的关系”,既保留历史人物的核心特质,又赋予其当代语境,实现“古典人物的现代转生”;
- 城市传奇:如《广州传奇》《武汉传奇》,以“景地诗”的“空间叙事”为基础,融入“叙事诗”的“社会记录”,如《广州传奇》通过广州塔、西塔等地标,串联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呼应“诗词金字塔”中“景地—叙事”的层级逻辑,使小说成为“城市文化的诗性记录”。
长篇创作的意义在于,证明“诗词金字塔”的理论逻辑不仅适用于旧体诗,也可延伸至小说等其他文体,实现“诗性文化”的跨体裁传播,同时为“古典题材现代化创作”提供样本。
(三)案例解析:理论落地的“微观示范”
材料中的经典评注(《十八画评窦娥冤》)与城市游记(《十八画游巴黎》),是理论落地的微观案例,为普通创作者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 经典评注:《十八画评窦娥冤》从“善良韧性—冤屈罗网—正义抗争”三维解读,既遵循“金字塔诗学”的“即兴纪实”伦理(关注当代社会的正义问题),又运用“人机共创”思维(融入AI时代的“公平正义”思考),并配套创作旧体诗《读窦娥冤》,实现“经典解读—当代反思—诗性表达”的融合,示范了“经典名著现代化解读”的路径;
- 城市游记:《十八画游巴黎》以五日行走为线,串联“老街区烟火(景地)—塞纳河时空对话(叙事)—老手艺新生(哲思)”,呼应“诗词金字塔”的层级逻辑,将“景地诗”的“空间记录”与“哲思诗”的“文化反思”结合,如通过巴黎老面包店与3D打印面包模具的对比,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示范了“景地诗现代化创作”的方法。
这些案例的核心价值在于“可复制性”——普通创作者可借鉴“题材分层”“古今互鉴”“人机协同”的方法,开展旧体诗创作与解读,推动“旧体诗现代化”从“个人实践”变为“群体行动”。
四、材料的学术价值与局限
(一)学术价值
1. 古典文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样本:材料构建的“实践—理论—再实践”体系,解决了当前古典文学现代化研究中“理论空泛”“实践盲目”的问题,为旧体诗、词、曲等其他古典文体的现代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框架;
2. 人机协同人文研究的新范式:将AI技术与古典文学深度融合,提出“三元共生”的人机共创理论,突破了人文领域“技术工具化”的局限,为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人机协同研究提供了借鉴;
3. 文化传承的新路径:通过“诗性文化建筑”“文化基因编辑”等理念,实现古典诗性文化的“活态传承”,而非“博物馆式保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了新思路。
(二)局限
1. 成果质量的均衡性待考:5个月完成2380万字长篇小说、614篇学术论文,高密度产出可能导致部分成果的深度不足,如部分理论的论证不够充分,部分小说的情节打磨不够精细;
2. 理论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材料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十八画先生个人的创作积累与AI协同经验,其普适性需更多创作者的实践验证,如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旧体诗是否适用“诗词金字塔”逻辑,仍需观察;
3. 人机共创的伦理边界待明确:材料提出“AI为共创主体”,但未深入探讨“AI创作的版权归属”“诗性情感的真实性”等伦理问题,如AI生成的诗性表达是否属于“真正的诗性创造”,仍需学界进一步讨论。
结论
十八画先生创作实践与理论体系材料,是AI时代古典文学现代化的一次系统性探索。其核心贡献在于:以十年旧体诗积累为根基,借AI技术构建“诗词金字塔”核心载体,衍生出“诗性文化建筑理论—金字塔诗学—人机共创理论体系”的三层理论框架,并落地为新文体、长篇创作、案例解析的多元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闭环生态。该材料打破了“古典文学—理工科—AI技术”的学科壁垒,突破了传统旧体诗“碎片化解读”“仿古式创作”的局限,重新定义了旧体诗在当代的文化生产功能,为AI时代古典文学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参考、可复现的样本。
尽管材料存在成果质量均衡性、理论普适性等局限,但其创新价值远大于不足。未来研究可围绕“理论普适性验证”“人机共创伦理边界”“成果质量提升路径”展开,进一步完善AI时代古典文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十八画先生的探索表明,古典文学并非“过时的文化遗产”,而是可通过与科技、当代生活的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2015-2025). 339首即兴旧体诗词创作手稿(含修改记录)[Z]. 未刊稿.
[2] 十八画先生. (2025). 诗词金字塔构建日志(含AI协同记录)[Z]. 未刊稿.
[3] 十八画先生. (2025). 544个金字塔论诗密度知识体汇编[Z]. 未刊稿.
[4] 十八画先生. (2025). 163个人机共创相关理论纲要[Z]. 未刊稿.
[5] 康德, I. (2005).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6] 拉图尔, B. (2005).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超越[M]. 刘鹏, 译. 东方出版社.
[7] 许煜. (2020). 递归与偶然[M]. 苏子滢,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8] 斯蒂格勒, B. (2018). 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 裴程, 译. 译林出版社.
[9] 数字人文研究联盟. (2023). AIGC创作伦理白皮书[R].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 霍兰, J. H. (2019).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 陈禹,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