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姚明退役,毁了王治郅,他是如何让中国篮球倒退了20年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08:12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杨磊编辑| 姜召初审| 刘洪

文| 杨磊

编辑| 姜召

初审| 刘洪

说起中国篮球这些年走过的弯路,很多球迷心里都憋着一股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篮打进八强,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居然连台湾队都打不过了。

王治郅本该在NBA打出一片天,31岁的姚明正值巅峰却突然宣布退役,CBA联赛从热火朝天变得死气沉沉。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是谁在背后操盘,把中国篮球带入了长达20年的黑暗期?

2013年的马尼拉,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中国男篮的球员们站在场上,脸色难看得像吃了苍蝇。

比赛哨声响起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眼前的比分——中国队输给了中华台北队。

这不是演习,不是热身赛,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现实。

球迷们炸锅了。

社交媒体上全是骂声,有人说这是中国篮球的耻辱柱,有人说这帮球员该回家种地。

这些情绪背后,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2008年奥运会,中国队还能跟西班牙、立陶宛这些强队掰掰手腕,怎么五年时间就沦落到连亚洲球队都搞不定了?

往前倒推几年,线索就浮出水面了。

2009年开始,中国篮球进入了一个诡异的循环:国家队成绩越来越差,联赛越来越没人看,年轻球员越来越找不到方向。

这场系统性的崩溃,源头就是那个2009年重新掌权的人——信兰成。

信兰成这个名字,在1997年就出现在中国篮球的管理层里。

他的背景很特殊,田径出身,是个典型的体制内干部。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外行管内行的典型案例。

管田径的来管篮球,就像让厨师去修飞机,理论上他们都是技术工种,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

2009年,信兰成以篮协副主席的身份回归。

他带来了一整套陈旧的管理思路,核心就是一个字——管。

管球员,管教练,管联赛,管到每一个细节。

他信奉的理念很简单:国家队成绩就是一切,联赛发展可以往后放,球员个人利益更是可以牺牲的。

这套思路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许管用,但放在2009年的职业体育环境里,就是一场灾难。

CBA联赛刚刚走上商业化的轨道,赞助商开始涌入,球迷开始买票进场,电视转播权卖出了不错的价钱。

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觉得中国篮球终于要像足球那样职业化了。

信兰成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个希望泼了一盆冷水。

他把CBA的赛程从50场大幅削减到34场。

理由很官方:让球员有更多时间备战国家队比赛。

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在用联赛的未来换国家队的短期成绩。

削减赛程这个决定,彻底打乱了CBA的发展节奏。

球队老板们傻眼了,赞助商傻眼了,球迷也傻眼了。

原本谈好的转播合同要重新谈,赞助商的广告露出时间大幅缩水,球迷买的季票性价比直线下降。

34场比赛是什么概念?

NBA一个赛季82场常规赛,欧洲各大联赛基本都在30-40场以上。

联赛场次少,意味着球员的训练量不够,战术磨合时间不足,比赛经验积累缓慢。

更关键的是,联赛吸引力下降,球迷关注度下滑,整个篮球市场的热度就起不来。

球队老板们投了大笔钱建场馆、请外援、搞青训,结果联赛就打34场,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有些老板私下抱怨,说这是在搞垄断经营,把联赛当成国家队的陪练场。

球员们也有意见,一个赛季才打30多场球,状态根本没法保持,一到国家队集训就发现自己跟不上节奏了。

联赛的衰退是全方位的。

电视台的转播越来越敷衍,赞助商开始撤资,球迷不再熬夜看球,年轻人不再把打篮球当成职业选择。

短短几年时间,CBA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联赛,变成了一个暮气沉沉的鸡肋赛事。

2001年,王治郅登陆NBA,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亚洲球员。

那一年他25岁,正是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

在小牛队,他虽然不是主力,但每场能有10分钟左右的出场时间,表现可圈可点。

NBA的训练体系、战术理念、比赛强度,都让他大开眼界。

王治郅在NBA站稳脚跟的时候,篮协的电话来了。

国家队要打亚锦赛,必须回来报到。

王治郅二话不说就飞回北京,下了飞机连时差都没倒,就被拉到训练场开始集训。

几天后站在赛场上,他明显感觉身体不在状态,脑子昏昏沉沉的。

这还只是开始。

篮协的要求越来越频繁,热身赛要回来,亚洲杯要回来,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都要回来。

王治郅在NBA的赛程本来就紧张,休赛期是难得的恢复时间,结果全被篮协的召唤占满了。

他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来回飞,飞行时间比训练时间还长。

小牛队的教练开始有意见了。

他们签王治郅是让他打NBA的,不是让他当空中飞人的。

王治郅自己也扛不住了,身体严重透支,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他试图跟篮协沟通,能不能减少召回的次数,至少让他有个完整的休赛期。

篮协的回应很强硬:必须服从组织安排。

王治郅被逼到墙角,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拒绝某次召回。

这个决定的代价是沉重的。

篮协直接把他开除出国家队,取消了他的注册资格。

NBA那边也受到了影响,小牛队不想卷入政治纠纷,逐渐减少了他的出场时间。

2006年,王治郅灰溜溜地回到CBA,那年他30岁。

本该在NBA打出一番天地的黄金年龄,就这么被生生掰断了。

回国后的王治郅继续打球,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曾经闪耀的NBA梦,已经彻底破碎了。

姚明的遭遇比王治郅更惨。

他在NBA是真正的巨星,场均20+10的数据,全明星常客,火箭队的绝对核心。

按理说,这样的球员应该得到最好的保护,让他保持最佳状态,为国争光。

篮协的做法恰恰相反。

姚明每年的休赛期,基本都被国家队的训练和比赛占满了。

NBA打完82场常规赛加季后赛,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最需要的是彻底休息和恢复。

篮协不管这些,热身赛来打,友谊赛来打,各种商业活动来露脸。

姚明是个传统的中国运动员,国家召唤,他从不拒绝。

但身体是诚实的。

2009年,姚明的脚伤开始频繁发作。

起初是疼痛,接着是应力性骨折,最后发展成严重的脚踝伤病。

火箭队的队医建议他休息,至少一个赛季不要打球,让脚彻底恢复。

姚明听从了医生建议,在火箭队养伤。

篮协又来电话了,国家队要打世锦赛,必须回来。

姚明犹豫了,他知道自己的脚伤还没好,强行打比赛可能会加重伤势。

篮协的态度很明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伤病要服从大局。

2010年,姚明带着还没痊愈的脚伤回到国家队。

比赛打得磕磕绊绊,中国队成绩也不理想。

姚明的脚伤却彻底恶化了。

2011年7月20日,姚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役。

那一年他只有31岁,正是中锋的黄金年龄。

很多NBA中锋在35岁、38岁还能打主力,姚明却只能提前说再见。

新闻发布会上,姚明没有说任何埋怨的话。

他感谢了所有帮助过他的人,感谢了球迷的支持。

但所有看过他职业生涯的人都知道,这个退役来得太早,太不甘心。

如果没有那些无休止的召回,如果能有充足的恢复时间,姚明至少还能再打五年。

国家队的混乱不止体现在球员管理上,教练的频繁更换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2008年到2012年,短短四年时间,中国男篮换了四任主教练:尤纳斯、郭士强、邓华德、扬纳基斯。

尤纳斯是立陶宛名帅,带队打出了2008年奥运会八强的好成绩。

按理说应该继续合作,建立长期的战术体系。

篮协觉得不行,外教太贵,用本土教练更听话。

于是尤纳斯下课,郭士强上台。

郭士强刚把战术体系搭建起来,球员刚适应他的打法,又被换掉了。

理由是成绩不够理想。

邓华德来了,带来了美式篮球的理念。

球员们又要重新学习,重新适应。

等大家刚摸清门道,邓华德又走了。

扬纳基斯来了,希腊式防守体系又是一套新东西。

这种换教练的频率,简直像在玩过家家。

球员们苦不堪言。

战术是需要时间磨合的,防守体系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默契,进攻套路需要在比赛中反复验证。

一年换一套打法,球员们永远在适应期,永远找不到感觉。

更要命的是,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用人喜好。

A教练重用的球员,B教练可能完全不用。

球员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不知道练什么技术才能得到重用。

整个国家队陷入了一种迷茫状态,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有无休止的折腾。

2013年输给中华台北,就是这种混乱的必然结果。

球员们打法混乱,配合生疏,战术执行一塌糊涂。

场上看起来像是五个人各打各的,完全没有整体性。

对手抓住这个弱点,轻松击败了中国队。

姚明退役后,没有离开篮球圈。

他知道中国篮球病得有多重,也知道要治好这个病有多难。

2017年,姚明正式出任中国篮协主席。

他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联赛死气沉沉,青训体系崩溃,国家队成绩一落千丈,球迷热情冰点。

姚明的改革从联赛开始。

他推动CBA公司化,让联赛独立运营,不再是篮协的附属品。

赛程恢复到46场,给球队和球员更多的比赛机会。

放开外援限制,提高联赛竞争水平。

这些措施立竿见影,CBA的关注度开始回升,球票开始好卖了。

青训体系的重建更加艰难。

过去20年,中国篮球几乎没有系统的青少年培养计划。

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因为看不到前途,早早放弃了篮球。

姚明推动建立了U系列赛事,从U12到U19,给年轻球员一个完整的成长通道。

他还改革了青训教练体系,引进国外先进理念,让年轻球员从小就接受正规训练。

国家队的管理也在改变。

姚明不再强制要求NBA球员必须回来打每一场比赛,而是跟球员和俱乐部协商,找到一个平衡点。

他给教练更长的合同期,让战术体系有时间沉淀。

他还建立了医疗保障体系,确保球员的伤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这些改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

姚明说过,中国篮球失去的20年,至少需要10年才能补回来。

2018年的世界杯资格赛,中国队打得依然艰难。

很多老球迷看着年轻球员的稚嫩表现,心里五味杂陈。

如果当年不走那些弯路,如果联赛能一直健康发展,如果那些天才球员没有被消耗殆尽,现在的中国篮球该是什么样子?

结语

中国篮球这些年走过的弯路,是一个沉重的教训。

一个外行管理者,用陈旧的思维方式,毁掉了整整一代人的努力。

王治郅的NBA梦碎了,姚明31岁就退役了,无数年轻球员找不到方向,数百万球迷失望离场。

信兰成的管理方式,让我们付出了20年的代价。

姚明现在在努力修补,但失去的时间永远回不来了。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信息来源:

中国篮球协会官方网站历届领导班子名单及任期记录

新华社体育部《中国篮球改革发展报告(2008-2018)》

《体育周报》关于CBA联赛赛制改革的系列报道(2009-2015年)

ESPN中文网对姚明、王治郅职业生涯的专题报道

中国男篮历届国际大赛成绩统计(FIBA官方数据库)

《篮球先锋报》对中国篮球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度调查(2017-2019)

来源:以苒Zran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