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十四五”应急管理创新探索之路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08:08 1

摘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标注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前行坐标、努力方向。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应急管理,基础在预防,功夫在平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标注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前行坐标、努力方向。

“十四五”以来,面对安全生产新旧风险交织叠加、极端性灾害趋多趋强的严峻挑战,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着眼解决基础性、源头性、制度性问题,以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全国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取得重要成果。资料图片

一批安全生产治本举措落实落地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目标,一系列治本举措落实落地。

“各地累计排查重大隐患116万项,整改率达到98.4%,其中企业自查占比从行动之初的37.1%提高到了目前的52.5%。”数据的背后,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瞄准源头、持续发力。

与风险斗,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近年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安全生产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需要聚焦当前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入实施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持续补短板、强弱项。

“十四五”期间,各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常态化安全生产检查机制不断健全,专项指导服务同步强化,持续推进系统治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科学统筹、压茬推进,持续发力夯实安全生产基本盘。

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通伸街道西炮台社区居民李阿姨更加担心充电安全。去年,看着楼下新建好的充电桩、电梯里装上的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的监控设备,她悬着的心放下了。

在天津市南开区广开中街广泽名轩小区,71岁居民孟鸣鸣家的燃气灶打不着火了,她却并不怎么担心。原来,通过实施户内燃气设施改造,当发生超压、欠压或管道泄漏时,燃气自闭阀就会自动切断。

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出台,一大批事故源头病根被深挖治理,电动自行车、燃气、危化品、充电宝等一批强制性安全标准出台……齐抓共管之下,很多群众身边的风险隐患被揪出来,迅速得到治理;动真碰硬之中,一批根源性问题得以有效整改,相关机制得以完善。

紧紧抓住责任制这个安全生产的“牛鼻子”,“十四五”期间,围绕“一件事”全链条,各个环节的责任逐渐明晰,推进责任落实的举措也越来越多。

“党和国家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要求,是对企业最好的爱护。”2023年8月26日至30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嘉在参加全国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视频培训班后,写下这样的感受。

培训班将全国1.8万名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许可证的企业,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企业以及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集中起来,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式专题培训,这在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尚属首次。

“十四五”期间,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全国近2万名危化企业、1.85万名燃气企业、1.3万名矿山企业以及近2万名金属冶炼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先后集中接受了安全专题培训,从业人员明责履责尽责的意识和能力都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期间,更多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安全风险防范。全国7600余家危化品企业、3300余处煤矿、3800余家工贸企业、1200余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开展在线监测,全国煤矿有1900多个工作面实现了智能化开采,2500多台无人驾驶车辆在各类矿山推广使用,1400多套化工老旧装置被分级分类处置……

多措并举之下,治本攻坚成效突显。安全生产方面,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8.4%;重特大事故起数首次降到个位数,这比“十三五”期末下降43.8%。

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面对这一基本国情,“十四五”期间,预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防”的工作全面加强。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扎实开展,全面获取了数十亿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重点灾害隐患等各类数据,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国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和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第一次补齐了灾害数据短板,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家(户)”的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组织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区划编制,为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2016年和2022年,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先后发生6.4级和6.9级两次地震。虽然后面一次地震的震级更高,但倒塌房屋的数量却比前一次减少95%,原因就藏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中。

着眼防范应对地震、森林火灾、洪涝、台风等区域性重特大灾害,按照“一个机构、四个基地”(指挥协调机构,综合救援、实训演练、装备储运、航空保障基地)的功能定位规划布局,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拔地而起。

…………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部署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期间,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针对防灾减灾救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批基础性、标志性、骨干性工程建成,带动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全面提升。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人员转移避险作为减少人员伤亡的最关键措施,正在持续落实落细。

为争取更多“窗口期”,预警能力提升持续发力。监测站点优化升级、“鹰眼守护”预警系统开发运行,铁塔大数据持续拓展应用,功能先进、分辨率更高的多颗应急减灾卫星构建构成有力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和灾情监测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为实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叫应”机制持续优化。在浙江,“1833”联合指挥体系建立,在一次次防汛防台的大战大考中,有力促进跨域联动,形成整体作战格局。

在四川,山洪灾害防御总体策略调整为“风险评价+分级管理+分类响应”,建立“30123”喊醒叫应机制,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接收单位30分钟内作出回应,村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群众转移完毕。

在湖北,“1123”(一中心、一平台、两场所、三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乡统一配发了1450台桌面视讯终端,所有乡镇均可实现指挥调度“一键叫应”。

在应对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季台风“摩羯”过程中,海南、广东、广西多地启动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等“五停”措施,15万艘渔船回港避风,128万人转移避险,全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十四五”期间,自然灾害方面表现出“三个下降”。2021年至2024年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分别比“十三五”时期下降了31.3%、23%和34.3%。

唤起“人人”“个个”同心干

人民群众既是安全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十四五”期间,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走好群众路线,大力培育安全文化,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张强是江西省萍乡市的一名快递员,2025年7月,他“跑”的最大一单是一笔隐患举报奖励。送货时,他发现路边有人正进行电焊作业,并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掏出手机、打开举报奖励微信小程序、上传现场视频……他按照之前接受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内容,一步步操作,不慌不忙又十分及时地固定了证据。有关部门立即前往现场,确认该动火作业存在多项违规行为。

锚定“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这一主题,一系列安全宣教活动在全国开展。资料图片

锚定“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这一主题,近年来,一系列入脑入心的安全宣教活动在全国开展,群防群治持续强化,重视安全、参与应急的氛围在全社会扩散。

员工内部报告和群众社会监督双渠道持续打通,鼓励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举报反映问题隐患。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14个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占比达99.5%,28个省份达100%。2024年,全国共受理安全生产举报56.2万件,其中举报查实数量达到33.3万件。针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职业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部分地区将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SCORE)项目相结合,内部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不断提升。

6月15日4时许,暴雨中,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村委会联二村后山被撕开一道狰狞的伤口,约5000立方米泥石倾泻而下,瞬间吞噬35间房屋。得益于中和村干部刘名芳在巡查中发现水沟的水变浑浊,本该在房屋内的57名村民被及时转移。

入汛前,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对所有村干部开展了“三防”业务培训,刘名芳就是在培训中掌握了“黄泥水是山体渗流饱和前兆”等专业知识。

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组织转移,包含村干部在其中的灾害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成,总人数超100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大幅提升。

一支支基层防灾减灾“先锋队”建成,一批批应急响应“吹哨人”涌现,一个个风险教育“播种机”发力,推动各类风险隐患发现在一线、解决在基层。

“一村一方案”“一月一演练”在多地推行,群众的紧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

网格员里多了应急专员,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里应急岗人员扩充,应急管理工作正不断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关口前置。

…………

更加注重预防为主,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方能做到居安思危。总结过往,展望未来,以风险治理为中心的应急管理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必将有力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晔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报2025年10月20日一版 原标题《持续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十四五”应急管理创新探索之路①》责任编辑:王晓晔

责编:吴常雷

审核:樊祥宁

终审:高志国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