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名校模考作文(971)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1 08:03 1

摘要:第一则材料《雪山大地》中的“穿越时空”提示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凝固的标本,而是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这种“穿越”不是魔幻的,而是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的自然延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能够穿越时空的,并不仅仅是幻想。”——《雪山大地》

材料二:“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既要有源头活水,又要奔向大海。”——费孝通

材料三:“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人民日报》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三则材料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则材料《雪山大地》中的“穿越时空”提示我们,传统文化并非凝固的标本,而是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这种“穿越”不是魔幻的,而是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的自然延续。

第二则材料费孝通的比喻生动展现了文化的动态性。河流要有源头活水,意味着文化传承需要保持根本;同时又要奔向大海,说明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就像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简体字,既保留了表意文字的精髓,又适应了现代书写需求。这种“流动”正是文化保持活力的关键。

第三则材料《人民日报》的“火焰”比喻特别形象。炉灰是燃烧后的死物,而火焰是持续的光和热。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应该像火炬接力一样,在每一代人手中焕发新的光彩。比如春节习俗从祭祖祈福发展到如今的春晚、红包,形式在变,但团圆喜庆的内核始终未变。

综合来看,三则材料分别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能量维度”阐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又要赋予时代新意;既要保持独特基因,又要拥抱创新发展。这提醒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在创新中传承,让古老智慧持续照亮现代生活。

写作时,开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切入,提出中心论点:真正的文化传承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文化真正“活”起来,穿越时空影响当代人。中间部分可以分三个层次展开:首先分析材料一中“穿越时空”的深层含义,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接着阐述文化需要保持源头活水的纯净,又要与时俱进;最后强调传承的关键在于点燃当代人的文化热情,而非机械地保存形式。结尾强调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活水。

立意:

1.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

2.守护文化之根,方能拥抱世界之变。

3.传承与创新并重,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范文参考】:

守本源,拓新境:让文化长河奔涌向前

《雪山大地》中 “能够穿越时空的,并不仅仅是幻想” 的断言,打破了我们对时空的固有认知 —— 有些事物,即便历经千百年岁月冲刷,依旧能跨越时空界限,在不同时代绽放光彩,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费孝通用 “河流” 比喻文化,点明其需 “源头活水” 滋养、向 “大海” 奔涌的特质;《人民日报》则强调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道破文化传承的真谛。三则材料共同启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坚守本源的 “源头活水”,更在于突破时空的 “创新奔涌”,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长河跨越岁月,永续奔涌。

文化的 “源头活水”,是历史沉淀的精神内核,是穿越时空的根基。每一种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土壤,那些凝结着民族智慧、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核心价值,便是文化最珍贵的 “源头”。从《诗经》中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的民生期盼,到儒家 “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追求;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展现的艺术瑰宝,到故宫建筑里蕴含的对称美学,这些历经千年传承的文化元素,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去年,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走红,《唐宫夜宴》让观众穿越回盛唐的繁华,《洛神水赋》将曹植笔下的 “洛神” 化为灵动的水中舞者。这些节目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们深挖文化 “源头”,将传统元素以现代方式呈现,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若脱离了文化的 “源头活水”,所谓的 “文化创新” 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长久。

文化的 “奔向大海”,是突破时空的创新表达,是适应时代的活力所在。费孝通先生将文化比作河流,既强调 “源头活水” 的重要性,也点明 “奔向大海” 的必然性 —— 文化唯有顺应时代潮流,以创新的姿态融入当下,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创新表达早已突破传统形式:故宫博物院推出 “数字故宫”,观众足不出户便能 “走进” 太和殿,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年轻音乐人将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让 “戏腔” 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元素;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皮影戏、剪纸的制作过程,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新的载体、新的方式,让文化 “穿越时空”,与当代人产生共鸣。正如《雪山大地》所言,穿越时空并非幻想,当文化以创新的姿态适应时代,便能打破岁月的隔阂,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

文化的传承,是 “热情火焰的传递”,需要代代人以心守护、以新延续。《人民日报》的这句话,道破了文化传承的本质 —— 传统不是静止的 “炉灰”,等待人们被动守护,而是燃烧的 “火焰”,需要每一代人用热情与行动传递下去。在这条传递之路上,有坚守者的默默付出: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先生,扎根大漠数十年,用科技手段保护壁画,让敦煌文化得以永续;也有创新者的大胆探索: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将传统刺绣融入现代服饰设计,让古老技艺成为时尚潮流。他们或许方式不同,但都怀着对文化的热爱,让 “火焰” 在新时代继续燃烧。反观当下,有些所谓的 “文化创新”,为了追求流量,过度解构传统,甚至扭曲历史,这并非真正的 “火焰传递”,而是对文化的亵渎。真正的文化传承,应是在守护本源的基础上,以创新为薪,让 “火焰” 越烧越旺,让文化在代代传递中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从文化的 “源头活水” 到 “奔向大海”,从 “穿越时空” 到 “火焰传递”,三则材料共同勾勒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整路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既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创新者。我们既要像守护 “源头活水” 般,珍视历史沉淀的精神内核;也要像河流 “奔向大海” 般,以创新姿态适应时代;更要像传递 “热情火焰” 般,用行动让文化跨越时空,永续传承。当每一代人都能以心守护、以新延续,文化长河便会跨越岁月的阻隔,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奔涌向前,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在奔流中传承:论传统的活态延续

“能够穿越时空的,并不仅仅是幻想。”《雪山大地》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传承的深邃力量。费孝通将文化比作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既需源头活水,又须汇入大海;《人民日报》则强调:“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传承,不是对过往的僵化复制,而是在时代奔流中保持生命力的创造性延续。

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其生命力正体现在“流动”之中。费孝通所言“源头活水”,是民族记忆的根基,是文明诞生的原点。若无源头,河流便成死水;若无传统,文化便失其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承载着千年前的信仰与审美,是中华艺术的源头活水。然而,若我们仅将其封存于洞窟,仅供瞻仰,它便如炉中余烬,终将冷却。真正的传承,是让这源头之水继续流淌。今日的“数字敦煌”工程,用科技手段永久保存壁画,并将其转化为大众可触可感的数字资源;舞剧《丝路花雨》则从壁画飞天中汲取灵感,让千年舞姿在现代舞台上重焕生机。这正是“活水”奔涌的体现——传统并未被凝固,而是在新的媒介与形式中获得新生。

传统之“火”,唯有在传递中才能永恒燃烧。《人民日报》的比喻尤为精妙:若只“守住炉灰”,便是将传统视为死去的遗物,徒具形式而失其精神。真正的传承,是接过那“热情的火焰”,并用自己的方式将其点燃。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法精妙,后人临摹无数。然而,若人人只知亦步亦趋地模仿,书法艺术便难有突破。颜真卿、苏轼、米芾等大家,皆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却又融入个人性情与时代气息,终成一代宗师。他们传递的,不是僵死的笔画,而是书法背后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表达。这火焰,在每一次创新中燃烧得更加旺盛。

在当代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尤为激烈。有人主张“原汁原味”的保护,实则将传统博物馆化;有人则全盘否定,视传统为包袱。这两种态度,皆误解了传承的本质。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推出的文创产品,将宫廷纹样、文物造型融入日常用品,既保留了文化符号,又赋予其现代功能与审美,广受年轻人喜爱。这正是“穿越时空”的生动实践——传统并未因创新而消逝,反而因融入生活而更加鲜活。正如《雪山大地》所启示的,真正能穿越时空的,是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重新诠释、被赋予新意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如河,奔流不息;传统如火,代代相传。我们不必畏惧改变,因为改变正是延续的方式。唯有在尊重源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守护精神的前提下敢于表达,传统才能避免成为冰冷的“炉灰”,而始终是温暖人心的“火焰”。让我们做那传递火种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让文明之光,永不熄灭。

当《雪山大地》的笔触穿越岁月尘烟,将往昔与今朝相连;当费孝通以河流喻文化,道出其源流与归处的辩证;当《人民日报》将传统比作热情火焰,强调传递而非固守。这三则材料如三把钥匙,打开了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重维度:文化既要穿越时空的阻隔,又要保持流动的活力,更需以热情传递实现永恒。

文化是历史的馈赠,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密码。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简牍的墨迹,从敦煌壁画的绚丽到故宫建筑的巍峨,中华文化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依然熠熠生辉。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让后人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李时珍踏遍千山,尝遍百草,著成《本草纲目》,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以坚韧的毅力和对文化的执着,让珍贵的文化遗产穿越时空,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今,数字技术为文化穿越时空提供了新的可能。故宫博物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宫廷生活的繁华;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保护,让精美的壁画跨越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其魅力。穿越时空,不仅是让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更是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像一条河流,既要有源头活水,又要奔向大海。文化的源头活水来自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而奔向大海则意味着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伟大成果,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长江黄河,既吸纳了众多的支流,又奔腾不息地汇入大海,中华文化也应在交流中发展,在融合中壮大。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京剧作为国粹,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音乐、舞蹈等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传统手工艺如苏绣、景泰蓝等,通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走向了国际市场。

文化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就像奥运圣火,在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中,永不熄灭,文化之火也应在我们的传递中,越燃越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以穿越时空的勇气,让文化根脉绵延不绝;以奔向大海的胸怀,让文化之河永不停息;以传递火焰的热情,让文化传统薪火相传。让我们携手共进,书写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

把火种交给风

“能够穿越时空的,并不仅仅是幻想。”《雪山大地》里的这句话,像一粒种子,落在我读罢合上书页后的静默里。它先是在心里发芽,随后与费孝通“文化如河”的比喻、与《人民日报》“传统不是守住炉灰”的提醒,交织成一束光,照见一条蜿蜒的河道——源头是积雪,下游是海,而水面之上,有火焰在奔跑。

我第一次看见“燃烧的河”,是在故乡的元宵夜。老城的龙灯由赤膊汉子举持,在敲锣打鼓间穿街走巷。龙身插满烟火,火星飞溅,像滚烫的星子落进河水。人群簇拥,我却注意到队伍最后有个瘦小身影——十二岁的阿泰,踮脚托着龙尾,被烟熏得直眨眼泪,却始终不肯松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传统,并不是被供奉在博物馆里的暗淡标本,而是被一代代孩子用稚嫩手掌接力的高烫火把。哪怕火星灼皮,他们仍笑着往前跑,因为他们知道,风会把火带得更远。

后来我离家求学,再到更远的地方工作。都市的夜里,霓虹像冻住的烟花,写字楼下的河流被玻璃幕墙反射成冷色碎片。我曾以为,那条“燃烧的河”只存在于记忆,直到在异国机场遇见一位白发先生。他拖着行李,胸前挂一只旧式搪瓷茶缸,缸上彩绘的“福”字已掉色。候机厅广播响起古筝版《茉莉花》,他忽然放下箱子,空手做了几个“云手”——是太极拳的起势。周围脚步匆匆,他却把一招一式做得极慢,像在给看不见的水面画纹路。我认出那套拳法正是故乡祠堂前老人清晨所练,便用方言轻声问:“师傅,您也是闽人?”他收势,笑纹像涟漪荡开:“后生,拳可随身,乡音难丢。文化这河,只要还有人舀水洗脸,就断不了。”

那一瞬,我触摸到“穿越时空”的真正含义:它不必借助科幻的舱门,也不靠博物馆的玻璃柜,而可以缩进一只旧茶缸、一套拳、一句方言,像暗流潜进地底,又在下一眼泉里涌出。费孝通说“文化要有源头活水,又要奔向大海”,我想,活水就是仍被使用、被呼吸、被泪与笑浸润的日常;大海则是所有个体汇流的远方——它允许我们带着各自的源头,一起涌入更广阔的可能。

去年冬天,我回到阔别十年的老城。龙灯队伍依旧,阿泰已长成领头的“龙角”。他把手机架在支架上,直播龙灯巡游,屏幕那端,有海外侨民在弹幕里刷“泪目”。我随人群走到江边,发现岸堤新立了一块电子屏,滚动播放历届元宵夜的老照片:黑白影像里,先民举着草把火,与今夜的光影无缝叠化。火焰跨越百年,仍在同一水面上跳动。

那一刻,我彻底懂了“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炉灰只是往事冷却后的遗骸,火焰却必须交给风,甚至允许风把它吹成散星,再点燃别的草垛。就像龙灯上的火星,落在江面会熄灭,可又有谁能说,它没在水底留下一粒暗红的种子?或许某年某月,那粒种子会随暗流漂到下游,被另一个孩子拾起,再次举过头顶,成为新的火把。

于是我不再担心“传统会不会失传”。只要还有人愿意在烟熏火燎中托住龙尾,只要还有人慢下来在陌生机场打一套拳,只要还有人把方言挂嘴边、把老歌轻轻哼,火就仍在风里。它可能改变形状,可能换成新的燃料,但“热”本身不会消失——热,才是传统最真的基因。

我把手机对准江面,拍下一条载着光屑的暗流,发给远方的朋友。屏幕闪烁,他回我一句诗:“君看渡口烧灯处,流到明年更向东。”我笑了——那火焰,已经上路。

“能够穿越时空的,并不仅仅是幻想。”《雪山大地》的低语,与费孝通先生“文化河流”之喻、《人民日报》“火焰传递”之论,共同指向一个深邃命题:传统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涌动于古今之际的活态生命,是既能照亮来时路、亦能辉映去时途的不灭星火。

所谓“穿越时空”,其本质是文明基因中那些永恒价值的倔强显形。它们挣脱特定时代的物质外壳,以其精神光芒与每一代人的心灵对话。屈原在《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求索精神,早已超越楚国的政治泥淖,化为后世无数志士在黑暗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图腾;孔子席不暇暖的奔走,其“仁”的哲思内核历经千年淘洗,依然是我们构建伦理世界的基石。这些灵魂的印记,如北斗悬天,指引着迷途的舟楫,证明真正的精神遗产从不为时光的尘埃所掩埋。

然则,传统绝非僵化的教条。费孝通以“河流”为喻,精妙点出文化生命的流动性——无源则竭,不流则腐。《人民日报》“火焰传递”之论,更将传承的动态性与创造性升华至诗意高度。王阳明承陆九渊心学余绪,却不安于墨守成规,于龙场困顿中悟得“知行合一”真谛,终致心学如火燎原,照亮东亚文明的夜空。这非对旧学的简单复刻,而是注入新鲜血液的灵魂再造。传统若失却这“苟日新,日日新”的勇气,终将沦为博物馆中的冰冷展品,虽具其形,早丧其神。

传统的最高使命,在于使其永恒星火,融入当代生活的奔涌长河,参与构建未来的精神图景。鲁迅先生“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愿景,正是此意。观《中国诗词大会》何以引发现象级共鸣?非因怀旧幽情,实因古典诗文中蕴藏的生命体悟与审美高度,恰能疗愈现代性催生的精神贫瘠。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觅得青蒿素提取灵感,更是古老智慧在全新语境下的辉煌重生。此乃“热情火焰的传递”——非仅守护既往辉煌,更要以灵魂的温度重新点燃它,使其在当今时代焕发前所未有的光芒。

传统,这场穿越时空的星火奔流,要求我们既怀温情的敬意,亦持勇毅的创新精神。作为肩负未来的青年,我们当以慧眼甄别其永恒价值,以胆魄予以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文明的星河在我们手中不仅未曾黯淡,反而汇聚成照耀人类未来征途的璀璨灯海——当每一代人都成为承前启后的光之使者,文明之树便将历万古而长青,精神的火焰便能在时代的狂风中愈燃愈炽,直至照亮人类灵魂最幽深的角落。

当良渚玉琮的纹路在考古探铲下重见天日,当敦煌飞天的飘带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中轻盈舒展,我们分明看见:真正能穿透时空壁垒的,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文明长河奔涌千年的生命律动。费孝通先生以河流喻文化,道尽其中真谛——唯有溯源而上汲取活水,顺流而下包容万象,方能令文明之火永续相传,照亮人间。

溯洄从之,寻文化之源,方知来路峥嵘。文明的长河发轫于历史的幽微处,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原初印记,恰似河床深处晶莹的卵石,沉淀着民族的精神基因。三星堆青铜神树扭曲向上的姿态,藏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诗经》里“蒹葭苍苍”的吟唱,流淌着华夏独有的诗意情怀。正如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数十年如一日临摹壁画,正是对原始艺术符号的虔诚追溯,才让千年后的我们得以触摸盛唐的温度。若失却了对源头活水的珍视,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纵有繁花满枝,终究逃不过枯萎的命运。

川流不息,纳百川灵韵,乃成浩瀚气象。孔颖达注疏经典时融入老庄思想,玄奘取经归来译经兼采西域梵语语法,中华文明自古便深谙“海纳百川”的智慧。丝绸之路驼铃阵阵,带来的不仅是葡萄美酒,更有波斯锦缎上的异域纹样;郑和宝船帆影幢幢,带回的不止香料宝石,还有阿拉伯星图里的宇宙认知。今日故宫文创将朝珠化作耳机设计,苏州博物馆把园林意境织入丝巾图案,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让古老的文明肌理不断注入新的生机。文化的江河唯有不拒涓滴,方能成就浩荡之势。

承传继往,燃时代薪火,终现燎原之势。传统绝非供在神龛里的泥塑木雕,而是要化作滋养当下的精神养分。樊锦诗用数字技术让敦煌壁画“永生”,余秋雨以笔墨唤醒文化记忆,这些当代守护者深知:守护不是封存,而是转化创造。就像泉州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本是渔家女的寻常头饰,如今成为非遗传承人手中的艺术瑰宝;苗绣技艺从山寨绣娘的指尖,跃上国际时装周的舞台。当我们以创新的方式接续传统的火炬,便能在新时代的天空下,看见更加璀璨的文明星河。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回望,从良渚先民垒砌堤坝的智慧,到当代匠人修复文物的匠心,始终不变的是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凝望。作为新时代的渡者,我们既要做追根溯源的摆渡人,打捞沉潜的历史珍宝;也要做开渠引流的治水者,疏通文化的经络血脉。如此,方能让文明之河永远奔腾向前,让千年火光始终映红天际。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