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月份是草莓生长的关键转折期,此时草莓逐步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既要应对气温下降、光照减弱等环境变化,又要为花芽分化、开花坐果奠定坚实基础。科学落实本月管理技术,直接决定草莓的上市时间、产量品质及后续抗逆能力。以下从环境调控、水肥管理、植株管理、病虫害绿
十一月份是草莓生长的关键转折期,此时草莓逐步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既要应对气温下降、光照减弱等环境变化,又要为花芽分化、开花坐果奠定坚实基础。科学落实本月管理技术,直接决定草莓的上市时间、产量品质及后续抗逆能力。以下从环境调控、水肥管理、植株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准备五大核心维度,详述十一月份草莓管理的技术要点。
一、环境调控:精准营造适宜生长微环境
十一月份气温波动频繁,昼夜温差加大,部分地区夜间温度降至10℃以下,需通过设施调控(温室、大棚)为草莓创造“温、光、湿、气”协调的生长条件,核心目标是促进花芽分化、防止低温冻害、提升光合效率。
(一)温度管理:分时段精准控温
草莓花芽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0-20℃,开花坐果期最适温度为白天20-25℃、夜间8-12℃,十一月份需根据草莓生长阶段(花芽分化期/初花期)灵活调整温度:
- 白天温度控制:上午9:00至下午4:00,当棚内温度升至25℃时,及时开启顶膜通风口或侧膜,将温度稳定在20-25℃;若遇晴好高温天气,需加强通风,避免温度超过28℃,防止叶片徒长、花芽分化受阻。
- 夜间温度控制:下午5:00后关闭通风口,利用棚膜保温;夜间最低温度低于8℃时,需覆盖保温被、草帘或开启加温设备(如燃油热风机、电热丝,注意加温均匀,避免局部高温),确保夜间温度不低于5℃,防止花芽冻伤、生长停滞。
- 特殊天气应对:遇寒潮、霜冻天气,提前在棚内搭建小拱棚双层保温,或在棚外熏烟(使用秸秆、锯末等,需远离棚膜,防止火灾),提升棚内温度2-3℃;若白天阴雨寡照,可适当降低白天温度至18-20℃,减少养分消耗。
(二)光照管理:延长光照+提升光效
十一月份日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而草莓是喜光作物,光照不足会导致花芽分化延迟、花器发育不良、果实着色差。管理要点如下:
- 延长光照时长:在棚内安装补光设备(如LED植物生长灯,波长以660nm红光+450nm蓝光为主),每天补光2-3小时(上午7:00-9:00或下午5:00-7:00),确保每日总光照时长不低于8小时;补光距离植株顶部80-100cm,避免强光灼伤叶片。
- 提升棚膜透光率:每周清理棚膜表面的灰尘、露水、杂物,选用无滴防雾棚膜,减少光线折射损失;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可在棚内悬挂反光幕(银色反光膜,固定在棚室后墙或两侧),增强散射光照射,提升中下部叶片的光合效率。
- 合理密植与整枝:及时摘除下部老叶、黄叶,避免叶片相互遮挡,保证田间通风透光,确保每株草莓有3-4片功能叶接受光照。
(三)湿度与气体管理:降湿增氧防病害
十一月份棚内通风减少,易出现高湿环境,导致灰霉病、白粉病高发;同时,密闭环境下二氧化碳浓度不足,会限制光合作用。需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 湿度调控:采用“高垄栽培+地膜覆盖”模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浇水后及时通风1-2小时,将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花芽分化期)、70%-80%(初花期);若棚内湿度过高,可在行间铺设干稻草、生石灰,吸附空气中的潮气。
- 气体补充:上午10:00至下午2:00,当棚内温度稳定在20℃以上时,开启通风口换气,补充外界新鲜空气;或采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如燃烧丙烷、天然气,需确保充分燃烧,避免产生一氧化碳),将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升至800-1000ppm(常规空气浓度约380ppm),每次补充2-3小时,可显著提升光合速率,促进养分积累。
二、水肥管理:科学供给,平衡营养与生殖生长
十一月份草莓需肥需水特点为:前期(花芽分化期)需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后期(初花期)需补充中微量元素,避免因养分失衡导致徒长或花器发育不良。浇水遵循“见干见湿、浇透不积水”原则,施肥坚持“薄肥勤施、按需供给”。
(一)水分管理:精准灌溉,避免旱涝
- 灌溉时机判断:当土壤表层(5-10cm)干燥、手握土壤成团不散时,及时浇水;花芽分化期需适当控水,避免土壤过湿导致徒长,浇水间隔7-10天;初花期需保证水分充足,浇水间隔缩短至5-7天,确保花器发育和授粉受精顺利。
- 灌溉方式与水量:优先采用滴灌系统,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板结、病害传播);每次滴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确保水分渗透至根系分布层(15-20cm),忌浇“半截水”;浇水时间选择上午9:00-11:00,避免夜间浇水导致地温下降、根系缺氧。
- 水质要求:灌溉水pH值控制在5.5-6.5(微酸性),若水质偏碱(pH>7.5),可在水中添加硫酸亚铁(浓度0.1%)调节;避免使用井水直接灌溉(水温过低,易刺激根系),可提前将水引入棚内蓄水池,待水温与棚温接近(温差≤5℃)后再使用。
(二)肥料管理:分阶段精准施肥
根据草莓生长阶段,采用“基肥+追肥”结合的方式,十一月重点关注追肥,兼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需求:
- 花芽分化期(十一月上旬):以“控氮、增磷钾”为主,促进花芽分化。每亩追施磷酸二氢钾(浓度0.3%)+硼肥(硼砂,浓度0.1%)混合液,通过滴灌施用,间隔7天一次,连续2次;若植株出现徒长迹象(叶片宽大、节间过长),可叶面喷施多效唑(浓度5%),控制营养生长,促进养分向花芽转移。
- 初花期(十一月中下旬):以“补磷钾、增微量元素”为主,提升花器质量。每亩追施草莓专用水溶肥(N-P-K=10-30-20)5-8kg,搭配螯合钙肥(浓度0.2%)、镁肥(硫酸镁,浓度0.1%),通过滴灌施用,间隔10天一次;同时叶面喷施糖醇锌(浓度0.1%)+氨基酸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性,减少畸形花发生。
- 施肥注意事项:避免化肥直接接触根系,需将肥料溶解后通过滴灌均匀施用;禁止在阴雨天气施肥,防止棚内湿度过高引发病害;施肥后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
三、植株管理:优化株型,促进养分向花果转移
十一月份草莓植株管理的核心是“控旺、保花、疏叶”,通过人工调控,减少无效养分消耗,确保养分集中供应花芽和果实,提升坐果率和果实品质。
(一)整枝打叶:保持合理株型
- 摘除老叶、黄叶:每周检查一次,及时摘除植株下部发黄、老化、病斑的叶片(保留3-4片健康功能叶),每株每次摘除不超过2片;摘除的叶片需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避免病害传播;打叶时用消毒剪刀(75%酒精擦拭)在叶片基部1cm处剪断,避免损伤茎秆。
- 疏除匍匐茎:十一月草莓匍匐茎生长缓慢,但仍需及时疏除,防止消耗养分;发现匍匐茎后,从基部掐断,集中带出棚外,确保植株养分集中供应花芽。
- 控制植株徒长:若植株徒长(节间长度>5cm、叶片薄大),除叶面喷施多效唑外,可适当降低棚内夜间温度(控制在8-10℃),通过温差调控抑制徒长;同时减少氮肥施用,增加磷钾肥比例。
(二)花芽与花朵管理:提升花质,促进坐果
- 花芽分化监测:十一月上旬,可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判断花芽分化情况:若植株中心叶片变小、叶色加深,顶芽凸起呈圆锥形,说明已进入花芽分化期;若花芽分化延迟,可通过降低夜温(5-8℃)、控制浇水、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3%)等措施促进分化。
- 疏花疏蕾:草莓花序为聚伞花序,每个花序有10-20朵花,其中先开的花(一级花、二级花)果实大、品质好,后开的花(三级花、四级花)果实小、易畸形,需及时疏除。在初花期,疏除每个花序中的三级花、四级花及畸形花、弱小花,保留5-8朵健康花,确保养分集中供应优质花;疏花时用镊子轻轻摘除,避免损伤花序梗。
- 辅助授粉:十一月棚内封闭,自然授粉(蜜蜂、风力)不足,易导致坐果率低、畸形果多。需采用“人工授粉+蜜蜂授粉”结合的方式:
- 人工授粉:每天上午9:00-11:00,用毛笔或软毛刷轻刷花朵雄蕊,再刷雌蕊,每朵花刷2-3次,确保花粉均匀传播;
- 蜜蜂授粉:每亩棚室投放1箱蜜蜂(约3000-5000只),在初花期前3-5天放入,蜂箱放置在棚内通风、光照充足处,箱口朝向东南方;授粉期间禁止使用高毒农药,若需施药,需提前将蜜蜂移出棚外,施药后7天再放回。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十一月份棚内低温高湿,草莓病虫害进入高发期,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蓟马。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确保草莓质量安全。
(一)主要病害防治
- 灰霉病:主要危害花、果实、叶片,发病初期花器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期长出灰色霉层。防治要点:
- 农业防治: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带出棚外销毁;加强通风降湿,避免棚内湿度超过70%;
- 物理防治:在棚内悬挂腐霉利烟剂(每亩200g),傍晚闭棚后点燃熏蒸,每隔7天一次,连续2-3次;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啶酰菌胺悬浮剂(浓度20%)或氟啶胺悬浮剂(浓度50%),每隔10天一次,连续2次,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后期叶片变黄枯萎。防治要点:
-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避免叶片相互遮挡;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 物理防治:喷施小苏打溶液(浓度0.5%),每周一次,可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浓度30%)或戊唑醇乳油(浓度25%),每隔10-15天一次,连续2次。
- 炭疽病:主要危害根系、茎秆,发病初期茎秆出现褐色凹陷斑点,后期植株萎蔫死亡。防治要点:
- 农业防治: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积水;选用抗病品种(如红颜、章姬);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咪鲜胺乳油(浓度25%)灌根,每株灌药液200ml,每隔10天一次,连续2-3次。
(二)主要虫害防治
- 蚜虫:以吸食叶片汁液为主,导致叶片卷曲、传播病毒病。防治要点:
- 物理防治:在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20-30块),高度与植株顶部平齐,诱杀蚜虫;
- 生物防治:释放七星瓢虫(每亩1000只)或蚜茧蜂,天敌防治蚜虫;
- 化学防治: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浓度10%)或噻虫嗪悬浮剂(浓度25%),每隔7天一次,连续2次。
- 红蜘蛛:主要危害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发白、脱落。防治要点:
- 物理防治:悬挂蓝色粘虫板,诱杀红蜘蛛成虫;
- 生物防治:释放捕食螨(如智利小植绥螨,每亩2000头),持续控制红蜘蛛种群;
- 化学防治:喷施阿维菌素乳油(浓度1.8%)或螺螨酯悬浮剂(浓度24%),重点喷洒叶片背面,每隔10天一次,连续2-3次。
- 蓟马:危害花朵和幼果,导致花朵畸形、果实表皮出现疤痕。防治要点:
- 物理防治:悬挂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
- 化学防治:喷施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浓度20%)或啶虫脒乳油(浓度3%),在早晨或傍晚蓟马活动旺盛时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续2次。
(三)防治注意事项
-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草莓采收前7-10天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 避免单一农药长期使用,每种农药连续使用不超过2次,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 施药时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避免农药接触皮肤;施药后及时通风,待棚内农药气味散尽后再进入。
五、采收前准备:夯实基础,确保优质上市
十一月份下旬,部分早茬草莓开始进入采收期,需提前做好采收准备,确保采收及时、分级合理、保鲜得当,提升草莓商品价值。
(一)采收标准与时间
- 采收标准:草莓果实成熟度达到7-8成(果实颜色鲜红、果肉饱满、风味浓郁)时即可采收;一级果单果重≥25g,二级果单果重15-25g,三级果单果重
- 采收时间:选择上午8:00-10:00(棚内露水干后)或下午4:00-6:00采收,避免在高温(中午)或低温(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收;高温采收易导致果实腐烂,低温采收易损伤果实表皮。
(二)采收工具与方法
- 采收工具:准备锋利的剪刀(提前用75%酒精消毒)、竹篮或塑料筐(内衬软纸或泡沫,防止果实挤压损伤);
- 采收方法:用剪刀在果实果柄处(距果实1cm)剪断,避免用手拉扯果实,防止果柄断裂、果肉损伤;采收时轻拿轻放,将果实单层摆放于筐内,避免堆叠(堆叠高度不超过10cm)。
(三)采后处理与保鲜
- 分级包装:采收后立即在棚内进行分级,将不同等级的果实分别放入包装盒(透明塑料盒,底部铺吸水纸),每盒重量控制在250-500g,密封包装,防止水分流失;
- 低温保鲜:分级包装后,及时将果实送入冷库(温度0-2℃,相对湿度90%-95%)冷藏,可延长保鲜期7-10天;若需运输,需在运输前12小时预冷,运输过程中保持温度稳定,避免颠簸挤压。
十一月份草莓管理需围绕“稳生长、促花芽、防病害、保品质”核心目标,通过精准的环境调控、科学的水肥供给、精细的植株管理及绿色的病虫害防控,为草莓开花坐果和优质高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植株生长动态,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确保草莓安全度过十一月关键期,实现早上市、高收益。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