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半导体圈炸了个大消息安世中国团队直接官宣:以后咱们独立运营,荷兰方面的管理指令一概不接!这事儿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可是全球汽车芯片的“隐形巨头”,年出货量超700亿颗,比亚迪、华为这些大厂都得靠它供货。现在中国团队突然“划清界限”,背后到底藏着怎
安世中国“硬刚”荷兰:宣布独立运营背后,700亿颗芯片产能扎在中国的底气
最近半导体圈炸了个大消息安世中国团队直接官宣:以后咱们独立运营,荷兰方面的管理指令一概不接!这事儿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可是全球汽车芯片的“隐形巨头”,年出货量超700亿颗,比亚迪、华为这些大厂都得靠它供货。现在中国团队突然“划清界限”,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博弈?咱们普通人可能更关心:这会不会影响咱们买的新能源车芯片?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又能从中赚到什么?今天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要聊明白这事儿,得先从一个月前的“导火索”说起。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把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全给冻结了,还把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给停了,让一个外籍董事来接管。这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想通过控制安世的荷兰总部,拿捏全球汽车芯片的供应毕竟现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都缺芯片,谁掌握了产能谁就有话语权。
但荷兰政府可能没算到,安世半导体的“命根子”早就扎在中国了。咱们来算笔账:安世全球70%的产能都在东莞的工厂,也就是说,全世界每10颗安世芯片,有7颗是从中国生产出来的。更关键的是,它的核心设计团队、原材料供应商也基本都在国内比如芯片生产需要的硅片,来自上海的华虹半导体;封装测试环节,靠的是深圳的长电科技。荷兰总部手里攥着的,更多是“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真正能干活的产能、技术团队,全在中国。
所以荷兰政府刚宣布冻结资产,中国这边就迅速反击了。商务部第一时间对安世中国公司及分包商实施出口管制,禁止特定芯片产品出口这招很实在,你不让我们的CEO干活,那我们也不让你拿到中国生产的芯片,看谁先扛不住。而安世中国团队的反应更果断,直接发了封致全体员工的公开信,把话挑明了:咱们是独立经营的中国企业,只听国内法定代表人的指示,外来的指令一律不执行。
可能有人会担心:员工工资会不会受影响?之前确实有消息说荷兰总部切断了中国员工的系统权限,还想停发工资。但闻泰科技(安世中国的主要股东)很快就回应了:系统账号只是短暂被封,现在已经部分恢复,而且员工的工资、奖金全由国内公司发放,一分钱都不会少。更让人安心的是,国内团队已经启动了“自救模式”比如之前依赖荷兰总部的供应链系统,现在已经换成了国内的ERP系统;原本需要从欧洲采购的部分设备零件,也找到了国内的替代厂商。简单说,就是把“卡脖子”的环节,全换成了中国自己人能搞定的方案。
这事儿之所以值得关注,不只是因为安世半导体的规模大,更因为它给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提了个醒: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别人的技术或管理,而是把核心产能、技术团队、供应链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咱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些年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有多扎实从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到中芯国际的晶圆制造,再到长电科技的封装测试,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安世中国能这么硬气地宣布独立运营,就是因为这条产业链能托底:就算荷兰方面不配合,中国自己的工厂能生产,自己的团队能研发,自己的供应商能供货,根本不怕被“断供”。
而且从行业影响来看,安世中国的独立运营,对国内的车企、电子厂商来说其实是个好消息。之前安世的芯片定价、供货周期,多少会受荷兰总部的影响,现在换成中国团队运营,沟通效率会更高,甚至可能根据国内企业的需求,调整芯片的规格或产能。比如比亚迪现在新能源车产能扩张很快,对车规级MOS管的需求大增,安世中国完全可以优先保障比亚迪的供货,这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也意味着新能源车的交付周期可能会缩短,不会再因为“缺芯”而等上好几个月。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地看到,这事儿只是中欧半导体博弈的一个缩影。荷兰政府之所以这么针对安世半导体,本质上是担心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崛起,影响他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接下来,荷兰方面可能还会出台更多限制措施,比如限制光刻机等设备出口到中国;而中国这边,肯定会继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比如鼓励更多企业投入芯片研发,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这场博弈不会短期内结束,甚至可能会影响全球半导体的产能分布和价格走势。
最后,有个问题想跟大家一起琢磨:安世中国的独立运营,会不会成为中国半导体企业“去海外依赖”的一个开始?比如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在海外上市、或由外资控股的中国半导体企业,选择把核心业务迁回国内,完全由中国团队运营?如果真的出现这种趋势,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会再上一个台阶,但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多来自海外的压力。你觉得,中国半导体企业该如何在“自主可控”和“全球合作”之间找到平衡?
来源:砍柴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