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交手终极底牌:美国真敢启动SWIFT,便是自断其臂的金融自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7:34 1

摘要:“把中国踢出SWIFT”的终极威胁,又一次被华盛顿当作中美谈判的最后底牌,以一种近似于核武讹诈的姿态,被抬上了国际政治的牌桌。仿佛只消国会山的一纸通告,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便会轰然停摆。然而,这一招看似万能的“金融核选项”,其逻辑前提早已被中国的战略体量彻底颠覆

“把中国踢出SWIFT”的终极威胁,又一次被华盛顿当作中美谈判的最后底牌,以一种近似于核武讹诈的姿态,被抬上了国际政治的牌桌。仿佛只消国会山的一纸通告,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便会轰然停摆。然而,这一招看似万能的“金融核选项”,其逻辑前提早已被中国的战略体量彻底颠覆。真要按下这个按钮,美国与其欧洲盟友必将面对一场货真价实、难以承受的供应链和金融反噬,其代价之巨,足以令任何战略家感到心惊肉跳。

进入2025年10月,中美之间的贸易博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关税摩擦,而是进入了全方位、无底线的“梭哈”阶段。在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针对高科技实体的临时最终规则后,中国迅疾而猛烈地打出了数张“王炸”:包括对稀土、锂电池以及超硬材料等战略物资实施严格管制,直击美国AI产业和半导体晶圆产业的命门。同时,美方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中方则以对美国籍股东占比25%以上的船运公司加收特别港口费反制,让美方“占便宜不成反蚀一把米”。

正是在这种双方都开始往死里招呼的背景下,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外媒才再次把“金融战”提上议程,将中国踢出美国主导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被视为特朗普这种极度不稳性格下,一旦谈崩的最后、最疯狂的绝招。SWIFT这个连接了全球1.1万家金融机构、处理着90%跨境支付、牵引每日数万亿美元资金流向的高密度报文网络,一旦被切断,对中国外贸企业的短期冲击可谓是立竿见影,后果绝非儿戏。

历史上的案例,似乎为美国的金融战术提供了佐证。2012年伊朗被踢出SWIFT,导致其石油出口锐减一半,经济萎缩,通胀飙升30%。2022年俄罗斯因乌克兰冲突被部分银行被排除在外,卢布一度腰斩,经济增长骤降,可谓是遭遇了“降维打击”。这些成功的案例,让美国笃定这招对体量更大的中国也同样有效。

可问题在于,中国的体量与前述国家根本不在同一个量级。

中国的分量绝非能被简单排除的。中国是全球160多个国家的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占据美国消费品进口近三成、欧盟进口逾两成。掐断中国支付渠道的瞬间,全球供应链也将随之窒息。江浙的纺织厂停机、珠三角的电子代工断料,直接传导的结果就是欧洲超市和美国工厂的断货与成本飞涨。

归根结底,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场政治豪赌。 SWIFT的董事会由25席构成,美国仅占2席,而欧洲盟友则占据了压倒性的17席。真要对中国动用核选项,布鲁塞尔、巴黎、柏林必须先点头。德国的奔驰、法国的爱马仕、荷兰的阿斯麦等寡头巨头们,谁愿意为了一张早已被看穿的“政治牌”,自废武功,放弃全球最大且仍在增长的市场?只要欧洲商业寡头和政治精英不傻,美国就根本无法获得实施制裁的政治合法性。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美国将金融武器化的行为,已经彻底动摇了美元的信用根基。从俄罗斯的资产被冻结,到伊朗的金融命脉被切断,世界各国早已意识到,储备美元不再是财富的保障,而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明抢”行径,促使全球多国开启了加速“去美元化”的进程。

话又说回来,中国也早已不再是纯粹的规则接受者。2015年上线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沿用ISO20022标准,与SWIFT信息互认。截至目前,它已覆盖189国,连接超过1700家机构,去年清算的人民币资金已达180万亿元。体量虽小,但其战略意义却是无价的。

试想,一旦美国强行将中国踢出SWIFT,出于与中国全球最大制造业体系进行贸易的刚需,全球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中东等加速“去美元化”的地区——将蜂拥而上、被迫加入CIPS网络。中国强大的经济体量和不可替代的制造能力,将瞬间把CIPS从一个区域性支付系统,“被迫”扩大为SWIFT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甚至连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也早已在悄然避险。部分美国大行悄然接入CIPS测试接口、跨国制造商分散币种计价、农产品出口商签署本币结算协议,都证明了:金融圈比政客更清楚,切断中国金融联系的后果是什么。

归根结底,SWIFT牌看似万能,实则是一张战略上已然作废的“自爆牌”。对俄罗斯和伊朗的成功案例,反而成了对中国实施制裁的最大反例。它不仅无法真正击垮中国经济,反而会引发全球对美元霸权的更大恐慌,加速人民币和区域本币结算体系的崛起,美国将亲手送给自己一个更强大的金融竞争对手。

这场拉锯战的真正教训是:在全球化的蛛网里,任何试图“切线”的行动,最终都会回到发令者的成本账本上。当下的美国政府,若执意在贸易战的末路祭出这张“金融核弹”,其本质不过是一种不计后果的愚蠢行径,只会让全球战略家们,再次叹为观止地见证美国正在亲手摧毁其自身信誉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来源:东经119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