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在建水团山村开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7:28 1

摘要:金秋十月,稻谷金黄。10月18日,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第六站,在建水县团山村下庙(客堂)温情启幕。

金秋十月,稻谷金黄。10月18日,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第六站,在建水县团山村下庙(客堂)温情启幕。

这一站,我们走进团山——一座延续六百余年的古村落。这里的青瓦白墙、雕花窗棂与紫陶之光,共同编织出一场关于“故乡”的艺术叙事。

当艺术走进古村

午后的团山,被秋阳照得温柔而明亮。嘉宾与观众陆续入场,古村在光影流转间焕发出宁静的诗意。开幕式由热烈的“烟盒舞”拉开序幕,本地草编艺人和烟盒彩绘师现场展示传统技艺。手的温度、草的清香、颜料的色泽交织在一起,让人真切感受到来自土地的创造力。

走进展区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一场关于丰收的仪式。门口铺满了松茂,脚下散发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门梁上悬挂着金黄的玉米,四周墙面点缀着莲蓬。沿着“玉米大道”一路延伸至展览现场,道路旁陈列着木匠张福友的作品——斧痕与木纹之间,藏着岁月的温度与匠心的光。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由南瓜与白菜堆叠而成的“大地装置”,朴素却生动,如同一首收获的诗,在土地的气息中缓缓展开。

展览空间设于下庙独特的“廊柱式”结构之中。阳光穿过木梁洒落在画面上,作品与古村的呼吸融为一体。来自云南不同村落的农民画家,以质朴的笔触描绘乡土生活的诗意日常——劳作、丰收、节庆、团聚。当这些画作与木梁、砖瓦相遇时,一种关于“故乡”的温度悄然浮现。

艺术的“乡土现场”

建水展以“廊柱式陈列”作为空间实验,打破了“白盒子”美术馆的边界。作品悬挂于木柱之间,随着光线流动而“呼吸”;而草编与烟盒画的在地融合,使展览成为一处可被触摸、可被嗅到的艺术现场。

展厅门口的一副由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于坚亲笔书写的对联:“美即好在 / 乡村自有小画廊 / 大地贡献艺术家。”

这短短几句,恰好成为展览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注脚。

来自现场的声音

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孔春燕)在致辞中宣布展览开幕,介绍团山“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并指出此次展览是“文艺赋美乡村”的生动实践,推动了文化遗产活化与城乡文化的流动。

吕宾(主办方云南乡村之眼乡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分享了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让村民用镜头、用画笔表达自己,让农民画走出村落,也让艺术回到生活。”他还回忆了筹备期间,大家深夜清理祠堂空间的场景:“那种并肩劳动的感觉,就是艺术的意义。”

本项目第6站, 建水团山村站展览总策划、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于坚在发言中说道:“乡村不是落后,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根基。范宽、齐白石,本质上都是农民画家——他们的画,是劳动者对大地的敬畏。”他认为建水是“文化自信的基地”,是理解中国乡村美学与精神的重要起点。

最后,建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雯宣布展览正式开展。鞭炮声响起,古村在烟火与掌声中焕然一新。

界外·在地 村庄里的美术馆——云南民族民间绘画(农民画)流动艺术展是一场持续的乡村艺术行动。它让农民画家成为乡村的叙事者,也让艺术重新与土地、生活、社区发生连接。在团山的阳光与木梁之间,艺术不再高悬,而是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土地之上,生活之中。

本次展览仍在进行中(2025年10月18日—10月27日)。欢迎走进团山,在秋光与画影之间,感受属于“故乡”的温度与力量。

来源:都市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