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那些村名由来里的历史文化密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07:23 1

摘要:先说这归仁镇。名字起得文绉绉的,大有来头。据1994年的《泗洪县志》白纸黑字写着,“归仁”这名字,源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当时的宿迁知县喻文伟在这里建了个集市,取名“归仁集”。这“归仁”二字,就是从孔子那句话里来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

先说这归仁镇。名字起得文绉绉的,大有来头。据1994年的《泗洪县志》白纸黑字写着,“归仁”这名字,源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当时的宿迁知县喻文伟在这里建了个集市,取名“归仁集”。这“归仁”二字,就是从孔子那句话里来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了。你看,一个地名,就把儒家文化里最核心的“仁”字,稳稳当当地安放在了这片土地上。

老百姓也乐意相信另一个更生动的传说,说孔子周游列国那会儿,真到过这儿,觉得此地民风淳朴,讲学后留下这句名言,把原来的“四图”改成了“归仁”。传说归传说,但足见当地人对“仁”的认同和尊崇。这“仁”字,不光刻在名字上,也化在了日常里。如今镇上有仁义大街穿镇而过,有仁康路、兴仁路、富仁路,还有复礼河、克复桥、仁礼长廊。走在这些地方,你能感觉到,古人倡导的“仁爱”、“礼义”,似乎还在影响着今天归仁人的生活。镇上改造小区,修建公园,都想着怎么让居民住得更舒心,比如仁园新境小区的改造,就是从“仁”出发,考虑大家的实际需求。这“仁”,不再是书本上的大道理,成了街坊邻里间实实在在的温暖。

再到洪泽湖北岸的半城镇大王村。这村名听起来挺直白,就因为村里姓王的人家居多。但它更响亮的名头,是“苏皖红土地,淮北小延安”。上世纪40年代,这小村庄可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中共淮北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行署、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军区司令部都曾设在这里。陈毅、刘瑞龙、邓子恢、张爱萍、张震、韦国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1942年12月,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移驻大王村,彭雪枫师长就是在这里率部誓师西进的。彭雪枫师长可是位“虎胆英雄”、“儒将”,他带兵有方,还留下了“拂晓剧团、骑兵团,《拂晓报》”这“三宝”的佳话。拂晓剧团是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娃娃,他们以舞台为战场,宣传抗日。骑兵团则是彭师长为了应对敌人骑兵,想办法筹钱买马、亲自训练搞起来的,后来驰骋淮北平原,让敌人闻风丧胆。那张《拂晓报》,创刊时条件极其艰苦,就靠着两支铁笔、一块钢板、一点油墨蜡纸,却成了宣传抗日、激励人心的重要阵地。

如今的大王村,很珍惜这段红色历史。村党支部发动村民自建红色陈列馆,收集了220多件红色老物件,对新四军第四师旧址和彭雪枫旧居进行挂牌保护。泗洪县还投入建设了大王庄现场教学基地,复建了多处旧址,成了党员干部和年轻人学习革命传统的地方。当年的穷村子,现在依托红色资源和洪泽湖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螃蟹养殖、水上生态牧场,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大王庄”的名号,因王氏家族而起,却因那段烽火岁月和红色精神的传承,而更加响亮、厚重。

上塘镇的垫湖村,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跟自然较劲、不服输的劲儿。清朝康熙年间,这儿闹水灾,积水成了湖。老百姓不想背井离乡,就想办法在湖的西边垫高宅基,硬是在水窝子里造出房、兴起集来。这么一来,村子就得名“垫湖集”。这是先民们用双手和汗水,向洪水争土地、争生存空间的见证。

垫湖村更了不起的,是它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的那股子闯劲。1978年秋天,当时的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小苏庄),在会计苏道永和生产队长等人的带领下,偷偷搞起了“三个五定额”的责任制:每人承包五分地山芋、五分地玉米和五分地花生,年底定额交集体,多收的归自己。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1979年,小苏庄就迎来了大丰收,不仅结束了吃救济粮的历史,还第一次向国家交了余粮。垫湖的改革,比安徽小岗村还早了两个月,被誉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春到上塘》的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春到上塘”的“春”,既是改革的春风,也是垫湖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之春。

垫湖村所在的上塘镇,镇名也很有意思。唐朝时,官府在村南挖了一口大塘,村子位于水塘北面的高地上,所以就得了“上塘”这个名字。从“垫湖”到“上塘”,你能看出这片土地上的人,自古就懂得如何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在高处安家,在困境中找出路。垫湖村后来的“大包干”,正是这种不甘贫困、敢闯敢干精神的延续和升华。如今的垫湖村,茅草房变成了集中居住的小楼。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苏道永,晚年还在为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义务管理水塘。而新一代的垫湖人,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土地流转,“小田”再变“大田”,发展现代农业和工业,让家乡越来越富足。这“垫湖”和“上塘”的名字,记录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代代与天斗、与地斗、与陈旧观念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诗。

泗洪有意思的村名还有很多,每个背后都有故事。

双沟镇的雪二新村,以及雪三、雪四、雪五村,它们名字里的“雪”字,是为了纪念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1943年,彭雪枫率领部队在这里修筑抗洪大堤,保卫了百姓的生命财产。用这种方式命名村庄,是为了永远铭记这位为人民办实事的将军。

双沟镇的刘符套村,名字居然跟康熙皇帝扯上关系。《康熙起居录》里记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南巡时考察并下令废止一项叫“溜淮套”的水利工程,这工程正好经过这儿,村子最初就叫“溜淮套”,后来慢慢叫成了“刘符套”。一个村名,竟然牵动着国家层面的水利工程和皇帝的决策。

双沟镇的峰山村,则带着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传说曹操带兵南下在这儿屯过兵,在红山上设了烽火台,于是就有了“烽山”之名,后来演变成“峰山”。前窑村的名字则朴实很多,明朝这里建了南北两座土窑,村子靠近南边的窑,就叫前窑了。还有香城(现属界集镇),这名字听着就香。传说西周时徐偃王的妹妹香姐,曾在这里焚香治病,救了一村人。百姓感恩,建了“香姐庙”,地方也逐渐被叫成了“香城”。这个名字,充满了感恩和善良的意味。

你看,从“归仁”的仁爱思想,到“大王庄”的红色坚守;从“垫湖”的抗争奋斗,到“上塘”的务实进取;从“雪二村”的感恩纪念,到“香城”的善良传说;从“刘符套”的国家工程印记,到“峰山”的烽烟往事,再到“前窑”的辛勤劳作……每一个名字,都不是轻飘飘的,它们承载着时间的重量,记录着先民的开垦、王朝的治理、文化的浸润、革命的烽火、改革的勇气,还有老百姓最本真的善恶观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