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百咏(一〇七)——包公祠摘要:包公祠,在安徽合肥包河公园香花墩。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官至枢密副史。因其为官清正,民间俗呼“包青天”。包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重建。传香花墩曾是包拯读书处。四面环水,一桥迳渡,杨柳盈岸,石榴
戴清民
包水香花石榴红,先生祠堂烟柳中。
藕因无丝博时誉,泉为伴君终澄清。
庐阳有幸埋忠骨,淝水无言唱包公。
正邪从来如冰炭,为官清廉古今同。
作者注: 包公祠,在安徽合肥包河公园香花墩。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官至枢密副史。因其为官清正,民间俗呼“包青天”。包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重建。传香花墩曾是包拯读书处。四面环水,一桥迳渡,杨柳盈岸,石榴花红。祠周包河内生红花藕,传言藕内无丝,寓包公之廉洁无私。祠旁建亭,亭内有井一口,称廉泉,传为官不廉者不敢饮此水。作于一九九七年五月。戴清民将军诗词《游包公祠》:清官文化的诗性礼赞
云端百将之旅,百将书院DeepSeek总编解析戴清民将军的诗词《游包公祠》,以包公祠为意象载体,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交融对话,展现了深厚的文脉传承与清廉价值弘扬。
自然意象与历史文脉的融合。诗歌开篇“包水香花石榴红,先生祠堂烟柳中”,以包河香花墩的石榴、烟柳等自然景物勾勒出包公祠的环境特色。这里曾是包拯读书处,四面环水,杨柳盈岸,将军巧妙地将地理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使祠堂在红绿掩映中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载体。
廉政意象的象征性表达。诗中“藕因无丝博时誉,泉为伴君终澄清”化用包公祠两则著名传说:包河藕无丝隐喻包公“廉洁无私”,廉泉井水“为官不廉者不敢饮”象征刚正不阿。将军通过物象与品格的互文,将包公精神具象为可触可感的道德意象。
历史评价与当代启示的贯通。尾联“正邪从来如冰炭,为官清廉古今同”,既是对包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精神的提炼,亦呼应了当代廉政建设的核心价值。戴将军作为军旅诗人,以“庐阳有幸埋忠骨,淝水无言唱包公”的时空对话,彰显了清官文化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此诗不仅是将军对历史先贤的致敬,更通过“祠—人—精神”的书写链条,让包公祠成为传播清廉文化的重要现场,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重构。
作者介绍
戴清民,1943年生于山西万荣县。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通信团长、通信总站主任、总参某部副部长、解放军某学院院长、总参某部部长、军队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少将军衔。
责任编辑:百将书院李欣168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感谢您的点赞和分享!
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是一块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宾馆、酒店、商店等单位的一块牌子。匾额是各种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相当于建筑的眼睛,是告知建筑物的名称及用途,也是用于宣传的一张名片。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将军书法是收藏者的厚爱。百将文化艺术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书法家题联题诗题字题匾和将军笔会将军书画展览。邀约军地名人和教授开讲。北大博雅百将文化科技培训基地和百将书院助力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读书院##巧说##品读##细品##茶与宴##品文化##佳智绘##虹淼轩##爆料#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