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的麻烦之处很明显,它已经发生过了。要是对某件事不确定,没办法回到过去查证。而且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空白、疑点,还有可能永远无解的问题。不过有时候,历史学家明明知道真相,大众却偏偏不认同。从克利奥帕特拉到肯尼迪总统,有很多被广泛相信的历史误解,其实都是错的
历史的麻烦之处很明显,它已经发生过了。要是对某件事不确定,没办法回到过去查证。而且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空白、疑点,还有可能永远无解的问题。不过有时候,历史学家明明知道真相,大众却偏偏不认同。从克利奥帕特拉到肯尼迪总统,有很多被广泛相信的历史误解,其实都是错的。下面就带大家看看这些常见的历史误区,了解背后的真实情况。
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在西柏林舍内贝格市政厅外发表了著名演讲。
这次演讲是对柏林墙修建、冷战紧张局势升级的直接回应。
他像往常一样庄重地对人群说,用德语讲了“我是柏林人”。
坊间流传,当时人群笑了,因为肯尼迪的德语水平不如他的治国能力。
说他没表达“我是柏林人”,反而说的是“我是果冻甜甜圈”。
虽然这个小趣闻听起来很有意思,但它的依据是错的。
“柏林人”确实是一种类似甜甜圈的糕点,但传言认为肯尼迪加了冠词“ein”就改变了意思,这是不对的。
德语的用法并非如此,而且当时柏林当地并不常用“柏林人”来称呼这种甜点。
只能说,这个传言虽然有趣,但不符合事实。
有些政治宣传的影响力极强,两百年后人们还信以为真。
英国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把拿破仑画成身材矮小、好斗、自负又滑稽的形象,还总爱耍小孩脾气。
但实际上,“小波拿巴”身高有1.7米,在他那个时代略高于平均水平,可这个矮个子形象却流传了下来。
拿破仑自己也看到过这些漫画,对此十分厌恶。
他晚年曾说,吉尔雷“比欧洲所有军队加起来都更能打垮我”。
既然要打破关于拿破仑的误解,那就再提两点。
• 他在埃及时,并没有开枪打掉狮身人面像的鼻子。
• 他也没有独自一人在大金字塔里过夜。
最近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电影《拿破仑》,并没有澄清这些误解。
电影海报上写着“他白手起家,征服一切”,配着华金·菲尼克斯锐利的眼神。
可事实上,拿破仑出身于科西嘉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他征服的土地也只占当时已知世界的约2%。
如今,古典时期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成了一种流行且独特的审美。
像伦敦的白金汉宫、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在夏日阳光下都闪着雪白的光。
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雕塑也更注重造型而非色彩,据说这是在致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前辈。
因为和古典文化有关联,白色大理石至今仍是身份的象征,既宏伟又典雅,既华丽又朴素。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经典的伟大作品原本色彩鲜艳,鲜艳程度可能让很多现代人难以接受。
即便是严肃的罗马皇帝胸像,还有帕特农神庙复杂的浮雕,都布满了鲜艳的色彩。
两千年过去了,颜料早已褪色,于是出现了各种无色的仿制品。
这些仿制品要是让古罗马人看到,肯定不会喜欢。
图中展示了著名的《第一门的奥古斯都》雕像,旁边是复制品,复制品的红色长袍和花纹十分精美。
1940年法国投降到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期间,从技术层面说,英国是在独自对抗纳粹。
但“独自”这个词太有误导性了,说它是错的也不为过。
当时大英帝国的领土几乎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等地的士兵和军火不断输送过来。
印度动员了250万名士兵,组建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志愿军。
开曼群岛有一千人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约占当地成年男性人口的三分之二。
当时纳粹的战略家在制定入侵计划,德国空军还对伦敦狂轰滥炸,英国人肯定觉得很孤立。
温斯顿·丘吉尔的战时演讲也确实利用了这种勇敢反抗的精神,比如“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们都要保卫我们的岛屿”。
有几个月时间,局势确实很严峻。
但大众印象里,英国像勇敢的大卫一样独自对抗纳粹巨人歌利亚,这种说法其实从来都不准确,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不是这样。
葡萄牙探险家费迪南德·麦哲伦之所以出名,就因为人们认为他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他的这一“成就”流传了几个世纪,如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以他命名的航天器,还有两个矮星系、无数游轮和集装箱船。
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峡,以及一种企鹅(麦哲伦企鹅),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的声望并非完全名不副实。1519年9月,他率领五艘船,打着西班牙国旗起航。
1522年,其中一艘“维多利亚号”回到了塞维利亚港,历时两年零351天完成了环球航行。
但问题来了:麦哲伦并没有在那艘船上。
这次艰险的航行充满了饥饿、叛逃、叛乱、与当地人的冲突,最主要的还有水手们常患的坏血病。
麦哲伦本人在菲律宾的一场战斗中阵亡,尸体也没能找回。
原本270人的船员,最后只有18人在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的带领下回到了西班牙。
埃尔卡诺才是真正完成环球航行的第一人 。麦哲伦死前还以为自己失败了,要是知道自己如今的声望,可能会觉得欣慰、困惑又好笑。
维京人头盔上有角戴角头盔的维京人形象,常见于HBO的剧集和儿童生日派对,辨识度很高,却也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其实维京人根本不戴这种头盔,这个说法是19世纪才出现的。
知道真相后,你就会疑惑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
角在战斗中毫无用处,只会增加头盔重量,还可能被树枝勾住。
对8到10世纪的铁匠来说,打造带角的头盔也是不必要的麻烦。
目前只发现了两顶完整的维京人头盔,两顶都没有角,侧面很光滑。
不过,有些关于维京人的刻板印象倒是准确的,这也挺让人欣慰。
• 他们确实乘坐木制长船出行,船上有一排划手,还配有一面帆。
• 他们确实使用圆形木盾和威力十足的战斧,剑则是上层阶级才能拥有的武器。
• 他们确实会突袭欧洲各地的聚落,手段有针对性且凶狠,从安纳托利亚到爱尔兰,各地的人都对他们心存恐惧。
但他们不会用敌人的头骨喝酒,也没有那种狂热的 Berserker(狂战士)阶级,会不穿衣服就冲锋陷阵。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遭遇够惨了,被公开处决还不够,如今还成了贪婪、冷酷、挥霍无度的代名词。
这主要是因为一句话,但这句话顶多算是翻译错误。
那句有名的话是“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在18世纪的法国,布里欧修面包确实是奢侈品,但和现代人想象中的维多利亚海绵蛋糕可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 她从来没说过这句话 。
这句话出自哲学家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书写于法国大革命24年前,当时安托瓦内特才11岁。
在安托瓦内特生活的时代,人们对她恨之入骨,但现代历史学家对她的评价更温和。
她是外国人、女性,还是王室成员,成了法国人发泄不满的 convenient 靶子,但她婚姻不幸,手中没什么权力。
当时有很多低俗的小册子,用恶毒的讽刺文章诽谤她,把她说成暗中搞阴谋的操纵者。
不过,抛开那句关于糕点的话不谈,她挥霍无度的名声倒是真的。
她曾经在凡尔赛宫的花园里建了一整个农场,就为了和侍女们扮演挤奶女工取乐。图中是2006年电影《玛丽·安托瓦内特》中的克里斯汀·邓斯特。
中世纪的社会确实有一些让人惊讶的想法。
• 当时很多人相信抱子甘蓝里住着邪恶的精灵。
• 认为猫是撒旦的化身。
• 觉得用活鸡蹭身体能治疗瘟疫。
但“地平说”——如今还有人相信——在黑暗时代开始之前就已经没人信了。
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地球是圆的。
150年后,他的同胞亚里士多德证实了这一观点。
又过了一个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误差只有几千米(推测)。
我们不知道封建时代的农民弗雷德怎么看待地球的形状。
但正如历史学家杰弗里·伯顿·拉塞尔所说:“自公元前3世纪起,西方文明史上没有任何受过教育的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图中是“地球苹果”的复制品,这是马丁·贝海姆在1492年制作的现存最古老的地球仪。
巧合的是,1492年也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年份。
这个误解中最流传甚广的说法,可能就是哥伦布出海是为了证明地球是圆的。其实他只是想找到去东亚的新航线。
即便以中世纪战争的标准来看,围城战也十分残酷。
进攻方会用投石机、弩炮等复杂的攻城武器轰击城墙,会在城墙下挖地道破坏地基,还会设置封锁线,将守军困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他们弹尽粮绝。
防守方会从箭窗射出弩箭,会挖壕沟阻碍攻城梯和攻城塔,还会挖自己的地道来保证至关重要的水源供应。
中世纪的围城战中,几乎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但从城垛上倒滚烫的油——这个好莱坞电影里的常见场景——其实 极为罕见 。
油很珍贵,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通常供应短缺。
把油当成城堡的防御武器,既昂贵又麻烦。
总的来说,古代和中世纪的战争,并不像流行文化里描绘的那么复杂,尤其是在围城战中,资源本就匮乏。
与其从快空了的厨房里找食用油,不如直接用滚烫的开水烫敌人,或者更简单点,用石头砸他们的头。
两名全副武装的斗士一对一厮杀,观众在台下喊着要见血,让人觉得角斗肯定会以一方死亡告终。
但角斗士的生活,并不总是那么残酷、野蛮且短暂。
死亡太多对生意不好:要想办一场精彩的比赛,需要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斗士。
死亡率太高,赞助商和投资者的回报就会很差。
角斗士可能只是打到对方受伤,而不是要置人于死地,失败斗士的生死则由观众决定。
成功的角斗士还能成为名人,公共场所会有他们的肖像,甚至还能代言产品。
现代有估算认为, 只有十分之一的角斗比赛会以死亡收场 。
如果角斗士能在竞技场上多次获胜,就算是奴隶身份,也能获得自由,象征就是得到一把木制的剑。
罗马作家尤维纳利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面包和马戏”是让普通人不起来反抗的唯一办法。
要是把所有“小丑”(这里指角斗士)都杀了,那“马戏”(指角斗比赛)就没法持续下去了。
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把泰姬陵称作“时间脸颊上的一滴泪”。
泰姬陵闻名世界,不仅因为建筑本身极具美感,还因为它背后的故事。
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因爱妻穆姆塔兹·玛哈尔去世而心碎,为她建造了这座陵墓。
泰姬陵是永恒爱情与美的象征,沙贾汗希望它能流传千古。
传说他为了不让未来有任何建筑能与泰姬陵媲美,下令砍掉了参与建造的两万名工匠的双手。
这个故事融合了浪漫与残酷,很对讲故事的人的胃口,但 它只是个故事而已 。
不过,历史上确实有大规模弄残人的记载。
13世纪,一些蒙古征服者会砍下受害者的右耳,然后堆起来计数。
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人称“保加利亚屠夫”,见图),据说在公元1014年弄瞎了1.5万名保加利亚战俘。
为了让这些战俘能回家,他还特意让每一百人中留一个人不瞎,带领其他人回去。
阿兹特克人认为埃尔南·科尔特斯和 conquistadors( conquistadors,指西班牙征服者)是神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这句话在16世纪的墨西哥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的历史,充满了虚构的成分,因为我们掌握的资料大多是获胜的西班牙征服者写的回顾,而且这些内容还是在丛林深处发生的事。
这些记载中处处透着文化和宗教上的优越感,掩盖了被征服的阿兹特克人的习俗和观点。
很多阿兹特克人没能活下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这更让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这些误解中,最主要的就是认为阿兹特克人把西班牙人当成了神,特别是传说中会回归的创世神奎兹尔科亚特尔(见图)。
这个说法是16世纪末方济各会修士编造的 ,甚至在大多数西班牙文献中都找不到。
就连科尔特斯本人——这位征服者的领袖,也是历史上最不谦虚的人之一——都没提到过这件事。
想到被误解的天才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会让人觉得很安慰。
“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不及格”的说法,也让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得到了慰藉。
这个说法有一点真实成分: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想考苏黎世的一所学校学电气工程,结果没考上。
但他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一直很优秀,12岁就自学了几何学。
1905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还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
早在20世纪30年代,报纸上就开始流传这个谣言了。
爱因斯坦(见图左)还亲自辟谣过,他打趣说:“我15岁之前就掌握了微积分。”
我们不是说教育体系总能充分发掘有潜力学生的才能。
但如果你上学时数学真的不及格,那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能就与你无缘了。
尤利乌斯·凯撒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既是军事领袖,也是政治领袖,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强烈的自信。
莎士比亚曾写道,他“像巨人一样横跨这狭窄的世界”,而且他确实做过很多类似皇帝的事。
他征服高卢(现在的法国)时手段残忍,堪比种族灭绝;他改革历法,制定了一年365天的制度;他还在元老院的台阶上被罗马贵族残忍刺杀。
这些行为都很符合皇帝的做派,但 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并不是尤利乌斯·凯撒 。
尤利乌斯·凯撒见证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罗马共和国是民主制度,由两位选举产生的执政官领导,每人任期只有一年。
公元前59年,凯撒成为执政官,他凭借军事胜利和幕后交易,积累了巨大的权力。
公元前44年,他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随后很快就被一群元老院议员刺杀了。
这些议员既有自己的野心,也担心凯撒想自立为王。
后来,凯撒的侄孙兼养子奥古斯都·凯撒在之后的内战中获胜,成为了疲惫的罗马国的第一位皇帝。
在各种中世纪酷刑装置中,铁处女是最残忍的一种,这一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它是一个直立的棺材,类似石棺,内侧布满了一排排向内的尖刺。
人们只能想象,在没有窗户的中世纪酷刑室里,受害者会遭遇怎样的恐怖。
但我们也只能想象,因为 铁处女是18世纪末编造出来的 ,目的是让黑暗时代看起来更黑暗。
第一批铁处女其实是19世纪拼凑出来的,还被当成历史文物放在博物馆里展出。
幸好没有可怜的囚犯会在密不透风的铁盒子里,被尖刺扎成“三明治”而死。
但对于那些喜欢猎奇的人来说,中世纪的地牢里确实有很多真实的酷刑手段。
• 拉肢架是酷刑室里的常见装置,会把受害者拉到关节脱臼,往往导致他们无法行走。
• 拇指夹也是常用酷刑工具,这种残忍的小金属装置会把人的手指和拇指夹碎。
这个误解可能是所有历史误区中最根深蒂固的,美国甚至专门设立了联邦假日来纪念哥伦布。
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派遣,横渡大西洋,在巴哈马群岛登陆。
但 他从未踏上过北美大陆 。
早在近500年前,维京探险家莱夫·埃里克松就到过美洲,《文兰传奇》中就记载了他在现在加拿大地区的登陆经历。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纽芬兰海岸发现了兰塞奥兹牧草地遗址——一处废弃的维京人定居点,证实了这个传说。
要是再往前追溯,最早发现美洲的是来自亚洲的早期人类。
当时各大洲还连在一起,他们通过陆路到达了北美洲,现在所有的美洲原住民都是他们的后代。
哥伦布确实很重要,他的航行开启了对新大陆的快速殖民。
但就连他自己,都不认为自己发现了美洲。
他出海是为了寻找去东亚的新航线,而且直到去世,他都坚持认为自己找到的就是东亚。
直觉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应该超过以往任何一场战争。
1914年到1918年的这场战争,让世界上很多地方陷入战火。
牙买加人对抗土耳其人,肯尼亚人对抗德国人,保加利亚人对抗英国人。
这场战争被称为“大战”和“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了1500万到2200万人死亡。
当时只有9个国家保持了中立。
这样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怎么会有地区性或大陆性的战争能与之相比呢?
但事实上,1918年11月停战协议签署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历史上 第二致命的战争 。
最致命的战争不仅是地区性的,而且完全是在一个国家境内发生的。
1850年到1864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是一场复杂的战争,交战双方是革命的太平天国和统治的清朝,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战争和屠杀导致很多人死亡,瘟疫和饥荒更是雪上加霜。
分析人士估计,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3000万。
不过,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达到了4000万到8500万,这两场战争都相形见绌。
只要你看过迪士尼电影,就接触过格林兄弟的作品。
《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公主与青蛙》《魔发奇缘》,还有近年来被改编成真人电影的《小红帽》和《韩塞尔与葛雷特》,都出自他们之手。
在童话作家中,除了写《小美人鱼》的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大概就只有格林兄弟最有名了。
2005年,特瑞·吉列姆执导了电影《格林兄弟》,由马特·达蒙和希斯·莱杰饰演这对兄弟。
但雅各布和威廉·格林兄弟,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 民俗学家 。
他们并没有创作这些故事,而是收集整理了这些故事。
他们把德国流传了几个世纪的道德故事汇编在一起。
1812年,《格林童话》首次出版,很快就成了德国人的文化象征。
书中宣扬勇敢、正直,还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听从父母的话。
这些原版故事,比现代改编版要黑暗得多。
比如在《灰姑娘》中,两个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不惜砍掉自己的一部分脚,最后还被鸽子啄瞎了眼睛。
长城从太空可见这个谣言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站不住脚。
中国长城顶部宽约4.6米,底部宽约6.4米,差不多和一辆大型汽车的长度相当。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他在太空中没有看到长城。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谣言是怎么来的?
尤其是还有更离谱的说法,说长城是唯一能从太空看到的人造建筑,甚至能从月球上看到。
“从太空可见”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误导性。
在足够低的轨道上,天气晴朗,再用一台好相机,其实能看到很多东西。
但在距离地球100千米的高空,用肉眼能看到的人造建筑并不多。
• 迪拜的人造棕榈岛,在深色的海面上很显眼。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经证实,中国巨大的三峡大坝(见图)也能清晰看到。
• 美国犹他州的宾厄姆峡谷矿场,还有大多数大城市(尤其是在夜晚),也都能从太空中看到。
这个问题有争议,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克利奥帕特拉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古埃及人。
公元前330年代到320年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和近东的大部分地区,开启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希腊化时代,这段时期里,希腊语是主要语言。
亚历山大大帝没有留下直系继承人,据说他的遗言是“给最强者”。
他死后,他的帝国分崩离析,他手下的一位马其顿将军托勒密很快占领了埃及,建立了一个王朝,这个王朝一直统治到罗马时代。
十二代之后,公元前51年,克利奥帕特拉登上王位,和她年幼的弟弟共同统治埃及。
她的民族是马其顿-希腊人,托勒密王朝通过多代近亲结婚,保证了血统的“纯正”。
她的母语是希腊语,但她可能是托勒密王朝中唯一费心学习当地埃及语的统治者。
她出生在埃及,凭借血统继承了王位,算不算“埃及人”可以讨论。
但她肯定不是图坦卡蒙或拉美西斯大帝那样的古埃及法老。
罗马诗人维吉尔曾形容罗马的统治“无远弗届”,但实际上,罗马帝国的边界很明确。
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最大,疆域横跨欧洲中部和东部,包括现在的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
在北非,罗马人控制了地中海沿岸地区,但很少深入撒哈拉沙漠。
在东部,他们的统治范围到阿拉伯沙漠和现在伊朗地区的帕提亚帝国军队为止。
罗马无疑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但仅从版图面积来看,它约50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连历史前20名都排不进去。
要是你好奇,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是英国、蒙古和俄罗斯帝国。
• 英国帝国占了全球26%的土地。
• 蒙古帝国占了18%。
• 俄罗斯帝国占了17%。
还有很多不太出名的帝国,版图也比罗马大。
• 广阔的草原上的匈奴部落联盟。
• 迅速扩张的倭马亚哈里发国。
• 古老的波斯帝国。
• 葡萄牙的殖民地。
罗马甚至不是它那个时代版图最大的帝国(当时的中国汉朝版图更大),而且它的面积还不如现在的六个国家大。
古埃及人普遍实行奴隶制。
战争胜利后,他们会把俘虏整体变为奴隶。
埃及的经济兴衰,也依赖于强迫劳动。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法老”(人们通常认为是拉美西斯大帝)奴役以色列人多年,后来摩西带领他们走出埃及,进入旷野。
金字塔的建造时间,比传说中的这件事早了一千多年。
但《圣经》还是让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印象:一群穿着缠腰布的奴隶,在挥舞鞭子的工头监视下,费力地搬运巨大的石块。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金字塔是奴隶建造的,但现在学者们一致认为, 建造金字塔的是拿工资的工人 。
在金字塔遗址附近,人们发现了一个专门建造的村庄,里面有宽敞的宿舍、配有陪葬品的坟墓,还有上等肉类的残骸。
这些奢侈品绝不会用在奴隶身上,看来建造金字塔在当时是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
采石工、和泥工、石匠等工人,分成约一千人一组的团队工作。
这些团队往往以他们为之建造金字塔的法老的名字命名,比如“胡夫的朋友”和“孟卡拉的酒徒”,这些名字还被刻在了几千年前的涂鸦中,流传至今。
海盗经常埋藏宝藏历史上,真正有记载的海盗埋藏赃物的例子寥寥无几,而且没有一个是用“X”标记地点的。
1573年,英国私掠者、深受王室宠信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在巴拿马海岸埋藏了大量战利品。
但他派了武装警卫看守,而且很快就回去把宝藏取走了,根本不需要地图。
基德船长(见图)的故事更有冒险色彩,1699年,他在纽约附近的一个岛上埋藏了一大批宝藏。
但这些宝藏很快就被英国人找到,还成了审判基德的证据,最后基德被处以绞刑。
总的来说,海盗并不是善于理财的人,一般的海盗根本不会想到把赃物埋在地下,留着以后用。
埋藏宝藏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历史现象,但这需要在陆地上进行,所以海盗并不是埋藏宝藏的主要人群。
儿童派对上常见的那种海盗形象,源自1883年的小说《金银岛》。
宠物鹦鹉和骷髅旗确实有真实的原型,但藏宝图、眼罩、木假肢、海盗黑话和走跳板,大多是虚构的。
而且就算你偶然发现了一批丢失已久的海盗宝藏,所谓的“宝藏”可能也会让你失望。
海盗会抢劫任何能卖掉的东西,有金币,但也有香料、糖、朗姆酒、面粉、烟草等易腐烂的物品。
星条旗、星条旗之歌、古老的光荣——如今,美国国旗是世界上最容易识别的标志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的标志性设计出自费城女裁缝伊丽莎白·“贝琪”·罗斯之手。
1952年,美国邮政总局还发行了纪念邮票,纪念她诞辰200周年。
传说中,罗斯受乔治·华盛顿委托,为他绣衬衫和褶边。
华盛顿对她的手艺非常满意,就让她负责缝制这个新国家的国旗。
据说,是罗斯提议用五角星,而不是华盛顿原本喜欢的六角星。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个老妇人的传说,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它的来源却很明确。
1870年,威廉·坎比——他正好是罗斯的孙子——在宾夕法尼亚历史学会发表演讲,讲述了这个家族传说。
当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爱国主义情绪高涨,这个故事很快就流传开来,至今仍在大众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代历史学家驳斥了坎比的说法,他们指出,开国元勋之一的弗朗西斯·霍普金森(见图)才是国旗的设计者。
霍普金森留下了多年的书面记录,证明他一直在为自己设计国旗的工作索要报酬。
不对,他没有发现澳大利亚。
1770年4月29日,詹姆斯·库克船长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地点在植物学湾,他和船员在那里停留了八天。
在此之前,他已经环绕新西兰航行过,证明了新西兰并不是某个南方大陆的一部分。
他成为了第一个看到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欧洲人,之后经印度洋和好望角返回英国。
他的这次航行,开启了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
17年后,“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正式开始。
最明显的一点是,人类在澳大利亚居住已经有几千年了。
就算只算欧洲人,库克也晚了150年。
1606年,荷兰探险家威廉·扬松是第一个在澳大利亚登陆的欧洲人(不过他当时以为自己登陆的是新几内亚)。
1629年,弗朗西斯科·佩尔萨尔特是第一个在澳大利亚过夜的欧洲人。
库克确实是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一些沿海地区的人。
但澳大利亚的海岸线长达约25750千米,所以这算不上什么重大的里程碑。
你还知道哪些被广泛误解的历史事件?欢迎在评论区和历史爱好者们一起分享讨论。
来源:悠悠趣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