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58年来新疆,病退时没找到参加志愿军的档案,工龄少算了几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02:06 2

摘要:我爸1930年出生在甘肃省甘谷县农村,家中贫困,1950年他参加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刘哥口述)我爸1930年出生在甘肃省甘谷县农村,家中贫困,1950年他参加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那会儿他是高小文化,在部队里算“高学历”,被分到高炮25营当文书。

文书的活儿杂得很,教战士们认汉字、写家信,整理战斗报告,连营里的宣传栏都归他管。

我爸从不含糊,晚上战友们都睡了,他还在煤油灯下帮不识字的战士写家信,一笔一划写得工工整整,连“家里的老母亲身体咋样”“地里的庄稼收了没”这些家常话都替人想得周全。

他常跟我说:“在部队里,战友就是亲兄弟,能帮一把是一把,这点活儿算啥。”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我爸所在的高炮营也投入了战斗。那场仗打得有多惨烈,我爸很少细说,但我见过他珍藏的集体二等功证书,红绸子封面都磨出了毛边,他每次拿出来都像捧着稀世珍宝。

他只跟我提过一次,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营里的通讯线路断了,他冒着炮火去接线,炮弹在身边炸起的土块溅了满身,他愣是没敢停一步。

“那时候脑子里就一个念头,线路通不了,战友们就少了一层保护,说啥也得接上!”

后来营里评功,我爸说啥也不肯要个人功,说功劳是大家的,他只是做了该做的。

1953年战争趋于缓和,我爸退伍回了老家。政府看他有文化,安排他在村小学当老师。

他教孩子读书特别上心,买不起粉笔,就用黄土和水调成泥在石板上写;孩子家里穷买不起课本,他就熬夜手抄课本给孩子。

乡亲们都说:“刘老师是个实在人,把娃们交给她,我们放心!”

那年,在乡亲们的撮合下,我爸娶了我妈——村里出了名的大美女,婚后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也温馨和睦,就像灶膛里的火苗,暖烘烘的。

可没几年,村里的日子就难了起来,地里的收成越来越少,家家户户都吃不饱饭,顿顿喝稀得能照见人影的苞谷糊糊。我爸看着家里空荡荡的粮缸,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最后咬咬牙说:“去新疆找我哥刘典!”

我大伯刘典是随部队进疆的老军垦,在石河子农场干活。1958年,在大伯的帮助下,我爸揣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和汽车,来到了石河子农场十一队(现在的石河子总场双泉集一连)。

因为有文化、教过书,连队安排我爸干文教工作,这可把他的特长给用上了。

第二年,我爸回老家把我妈接了过来,在连队安了家。后来我们兄妹5个陆续出生,我上面有四个姐姐,我是家里最小的男孩。

我爸出黑板报能把党的Z策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播广播稿,他的声音洪亮又亲切,连队的老人都爱听;写新闻稿,他总往地里跑,把职工们的劳动故事写得活灵活现。他还特别勤快,办公室的卫生他全包了,每天早早就到,扫地、擦桌子、生炉子,把办公室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妈有时会埋怨他:“你傻不傻,份外的活儿你也抢着干,累不累啊?”

我爸总是笑着说:“在朝鲜战场上,那么多战友都没回来,我能活着,能有份工作,已经很知足了,多干点活算啥,又不会掉块肉。”

小时候我总爱跟着我爸去办公室,看他写稿子、出黑板报,他会时不时给我块水果糖,教我认黑板上的字。

有次我问他:“爸,你天天这么忙,不累吗?”他摸了摸我的头说:“人活着,就得有事干,忙点才踏实,就像地里的庄稼,不浇水施肥,能有好收成吗?”

1984年,团场连队实行家庭承包,我爸从连队管理人员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承包土地。

1987年我当兵回来,就跟着我爸一起种地、养牛、养鱼。那会儿我妈所在的“五七排”也解散了,她也来帮忙,一家人起早贪黑,一门心思往勤劳致富的路上奔。

看着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爸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总说:“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有地种,有饭吃,比我当年在朝鲜的时候强太多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的一天,我爸突然说不出话,路也走不了了。

我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诊断是脑梗,说恢复的希望不大。住院治疗需要不少钱。

这期间,我们帮着爸爸申请了病退。那时候要提前病退,工资很少,我妈又是家属没多少收入。

我们兄妹几个商量着,要是能把我爸的工作起始时间提前到1950年参军的时候,工龄长了,退休金就能多些,也能减轻点治病压力。

我们开始四处奔波,去师团营找档案,去老家甘谷县的政府部门和武装部打听,可找了一圈,连我爸参加抗美援朝的半点档案材料都没找到。

我爸手里只有那本集体立功证书和一个当兵时用的搪瓷缸子,缸子上“为人民服务”的字样都快磨没了。

当我们把结果告诉躺在病床上的我爸时,他吃力地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不要找了,我现在这样挺好,看着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们,我已经很知足了。”

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字,我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心里又疼又敬佩,我爸这辈子,从来都没为自己争过啥。

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们兄妹轮流伺候着生病的父亲,四处打听治病的偏方,可他的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2015年,我爸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爸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担当与奉献。如今我也有了孩子,每当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就会想起我爸——想起他在朝鲜战场上冒着炮火接线的身影,想起他在连队办公室熬夜写稿的灯光,想起他说“多干点活算啥”时的笑容。

我爸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扎根土地,默默奉献,他做人做事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胸怀,永远是我们兄妹心中的榜样,也会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修为之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