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南方水产养殖的核心区域,珠三角地区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虾类养殖挑战。初夏时节,本应是虾类生长的黄金期,然而苗期孢子虫病害的异常高发,加上多变天气和多重病害叠加风险,正考验着养殖户的应对能力,也可能对未来虾类市场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我国南方水产养殖的核心区域,珠三角地区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虾类养殖挑战。初夏时节,本应是虾类生长的黄金期,然而苗期孢子虫病害的异常高发,加上多变天气和多重病害叠加风险,正考验着养殖户的应对能力,也可能对未来虾类市场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存塘结构失衡,优质大虾稀缺:
从珠三角地区整体存塘情况来看,当前虾类存塘量仅占预期养殖总量的约五成,存塘结构呈现明显失衡状态。其中,处于苗期至幼虾阶段的小虾占比达三成,多为投苗后1-2个月的养殖群体;处于快速生长期的中虾占比最高,达五成,是后续产量供给的核心力量;而临近上市规格的大虾占比仅两成,导致市场短期优质大虾供给明显紧张。
这种存塘结构反映了前期养殖环境的不稳定性。多位养殖户表示,今年以来,天气异常、病害频发已导致多批次虾苗未能顺利成长,从而造成了大虾比例的严重不足。
二、孢子虫病肆虐,苗期损失惨重:
当前珠三角虾类养殖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苗期孢子虫病害高发。数据显示,区域内苗期虾孢子虫发病率已达一成,在养殖密集区或管理粗放的池塘,发病率甚至高达二至三成。
“我今年投的第一批苗,因孢子虫病损失了近四成。”珠海斗门区的一位养殖户无奈地表示,“孢子虫肉眼难以察觉,等发现虾苗不吃食、生长缓慢时,往往已经晚了。”
孢子虫对苗期虾的危害尤为明显。感染孢子虫的虾苗会出现摄食量下降、生长速度减缓、体质瘦弱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批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江门市一处养殖场的技术人员指出:“孢子虫病目前尚无特效药,预防比治疗更为关键。”
三、天气多变成病害温床,多重挑战叠加:
追溯病害高发的原因,近期珠三角地区连续多变的天气是重要诱因。频繁的阴雨天气、气温的骤升骤降,不仅破坏了池塘水体环境的稳定性,导致水体溶氧量波动、有害微生物滋生,还使苗期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身免疫力大幅下降。
“水温变化超过3摄氏度,虾苗就会产生应激反应。最近一个月,珠三角地区经历了台风,多次气温剧烈波动,这对虾苗来说是巨大考验。”中山市一家水产养殖合作社的技术负责人分析道。
更令人担忧的是,除孢子虫外,高致病性病害如部分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仍在区域内肆虐。多种病害叠加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养殖难度,对小虾、中虾的健康生长构成双重威胁。业内专家指出,多种病原体共存于同一养殖环境时,可能会产生协同致病效应,加重病情。
四、科学防控成关键,行业呼吁加强指导:
面对严峻的养殖形势,养殖户必须重点加强苗期管理。专家建议,一方面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控池塘水质,包括定期增氧、稳定水体pH值、适量投放有益微生物等,减少环境应激;另一方面需强化病害监测,定期对虾苗进行抽样检查,一旦发现孢子虫感染迹象,需在专业指导下科学采取防控措施。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珠三角作为全国重要的虾类养殖基地,其产量波动将直接影响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市场供应。有分析指出,如果未来两个月病害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引起加工企业原料紧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行业呼吁大家加强病害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同时,养殖户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管理、精准防控,才能确保珠三角地区虾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这场与孢子虫的攻防战,不仅关乎养殖户的切身利益,也考验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与科技水平。珠三角虾类养殖能否成功应对此次危机,业界正拭目以待。
五、某养殖户预防病害爆发的方案:
面对苗期孢子虫病害高发挑战,珠三角养殖户探索出一套科学养殖方案,实现病害防控与收益保障双目标。
1、加强检测,放苗之前,需要对虾苗、水质、土壤的检测,能够从源头杜绝孢子虫的出现。
2、降密度控风险:
将投苗量从每亩8万尾降至3-4万尾,从源头切断病害传播链。低密度养殖减少虾群接触,降低交叉感染概率,同时缓解水体压力,提升虾群免疫力。
3、混养创双收:
采用“南美白对虾+罗氏虾”混养模式,每亩投放2万尾南美白对虾配1万尾罗氏虾。两者栖息水层不同,实现立体利用水体空间。罗氏虾可摄食残饵净化水质,两种虾市场需求互补,平衡收益风险。
4、精细管塘:
定期投放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培育有益微生物群落。每日巡塘监测关键指标,确保溶氧5mg/L以上、pH值7.8-8.5。密切观察虾群摄食和活动状态,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这套“控密度、创混养、精管理、准出虾”组合策略,为珠三角虾类养殖提供了可复制的风险防控与收益保障方案。
来源:奔跑的农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