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部近日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其中,河南省某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向各街镇下达“月度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任务,并辅以“接龙打卡”“月末通报”考核的做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文/马何霖
司法部近日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其中,河南省某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向各街镇下达“月度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任务,并辅以“接龙打卡”“月末通报”考核的做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给执法强加指标,相当于把公共安全变成一场“数字游戏”,反映出部分基层执法单位在法治轨道上的偏离。
消防执法的初衷是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然而,某县消防救援大队却将其扭曲成一种任务式的“生产活动”,将执法人员异化为帮单位创收的“业务员”。这种“指标化”导向容易造成执法重心偏移,令执法者将更多精力放在罚款上,而忽视对消防安全本身排查和整改。
例如,执法人员可能为凑够罚款金额,对隐患较小、原本应通过教育整改的企业进行罚款,而一旦达成月度指标,便对存在重大隐患却尚未造成实际危害的企业放松监管。这不仅与消防执法初衷背道而驰,还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同时,执法设置KPI的做法也直接触犯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罚没指标”的存在,让执法者在面对具体案件时未必做到“过罚相当”,比如向轻微违法行为开出高额罚款,月达标后则对严重违法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的通知》更是明确指出:不得为了处罚而处罚,坚决杜绝逐利执法,严禁下达罚没指标。由此可见,该消防救援大队的措施损害了法律的公平性与权威性。
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这种行为还可能引发公众对公信力的质疑。因此,破除执法“指标化”迷思,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和思想教育等方面需多管齐下,努力塑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执法环境。
制度建设是基础。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应着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执法考核体系,将执法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纳入考核范围,摒弃单纯以处罚数量和罚款金额来衡量工作的做法。例如,可以设立执法案件回访制度,倾听当事人反馈,了解执法的公正性、文明性。
加强监督机制是守护法治底线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让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部监督方面,要加强自我约束,对执法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罚没指标”等违规行为。外部监督方面,要及时曝光执法乱象,形成强大监督合力。
思想教育同样不可或缺。相关部门需通过持续的案例培训、廉政基地参观等方式,帮助执法人员树立自律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违法执法的严重后果。同时,应加强执法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执法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真正成为法治的忠实践行者和维护者。
行政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容不得半点马虎懈怠。相关部门必须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破除“罚没指标”之弊,让行政执法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