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8日,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超过2700个城镇同时爆发抗议活动。
2025年10月18日,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超过2700个城镇同时爆发抗议活动。
这一天,近700万人走上街头,打出“不要国王”“我们人民”“抵制法西斯”等标语。
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示威浪潮。
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抗议。
也是近60年来美国历史上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性示威之一。
这场抗议并非针对某一项具体政策,而是对整个执政方式的集体反弹。
人们不满的,是总统绕开国会频繁使用行政令。
动用军队进入民主党控制的城市、对移民采取高压手段,以及联邦政府因预算僵局陷入停摆。
从纽约时代广场到洛杉矶市政厅,从芝加哥格兰特公园到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
抗议者举着宪法横幅,高呼口号,要求恢复三权分立的正常秩序。
旧金山,数百人用身体拼出“不要国王”字样。波士顿公园,青蛙造型的充气服装成了标志性符号。
亚特兰大和丹佛,小型集会也吸引了数千人参与。
许多从未参加过政治活动的普通人加入游行队伍,包括退伍军人、联邦雇员、医护人员和教师。
一些人举着“欠薪的抗议者”牌子。
因为政府关门导致他们暂时停发工资,却依然选择走上街头表达立场。
这场抗议的组织者称,活动覆盖了全美50个州。
比今年6月那场约500万人参与的“不要国王”抗议规模更大。
当时正值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阅兵式,不少抗议者将其视为特朗普的“加冕礼”。
而这一次,愤怒的情绪进一步升温。
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已经打破了近年来美国社会的政治平静。
面对如此规模的抗议,白宫方面并未表现出任何紧张或退让。
相反,特朗普和他的团队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回应方式。
不是发表声明,也不是召开记者会,而是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AI生成的讽刺视频。
其中一段视频中,特朗普头戴王冠,手持权杖,佩洛西、舒默等民主党高层人物跪在他面前。
画面配文“既然你们说我是国王,那我就当国王”。
另一段引人争议的视频显示他驾驶一架战斗机飞过地面人群上空。
打开弹舱向示威者“投掷粪便”。
这些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巨大争议。
副总统万斯也发布了类似风格的AI视频。
内容同样是特朗普加冕、民主党人臣服的画面。
白宫官方账号还发布了特朗普与万斯戴王冠的合成照片。
并将民主党领袖P成戴着墨西哥帽的形象,配文“我们生来就与众不同”。
这一系列操作被外界形容为“赛博泄粪”“政治羞辱的极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视频并非临时起意。
早在抗议发生前,特朗普就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表示:“他们说我是国王,但我不是。”
他还预测参与人数会“非常少”。
然而现实是,抗议规模远超预期。
仅在他位于佛罗里达的海湖庄园附近,就有近700人集结示威。
面对事实与预期的巨大反差,他选择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反击,而不是调整姿态或试图缓和矛盾。
这种回应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通常情况下,面对大规模民众抗议。
领导人即便不妥协,也会至少表现出尊重民意的姿态,呼吁团结或强调制度稳定。
但特朗普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不仅没有回避“国王”这个标签,反而主动拥抱它。
用戏谑甚至侮辱性的方式回应批评者。
这种姿态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我不在乎你们怎么看,我只按我的方式做事。
这场抗议虽然声势浩大,但并不能掩盖民主党内部的混乱与无力。
尽管多名民主党高层人物出现在游行现场。
如参议院领袖舒默、加州州长纽森、伊利诺伊州州长普里茨克等。
但他们并未提出统一的应对策略,也未能形成有效的政治反击。
事实上,自2024年大选拜登退选后,民主党一直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党内派系斗争激烈,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能够凝聚共识。
今年6月,两大工会主席宣布退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被视为党内分裂的强烈信号。
就连华盛顿邮报都曾报道。
有内部人士向媒体泄露信息,攻击党主席肯马丁只顾派系利益,导致组织运作失灵。
在这种背景下,组织大规模抗议成了民主党为数不多能做的事情之一。
席肯·马丁
他们希望通过民意压力迫使特朗普让步,尤其是在政府停摆问题上。
然而事与愿违,特朗普不仅没有妥协,反而将政府关门当作进一步削减联邦机构的契机。
多个部门暂停运作,公务员工资停发。
特朗普借此推动“小政府”议程,反而让民主党背上了“导致政府瘫痪”的舆论包袱。
民调数据显示,公众对国会两党的不满都在上升,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报告指出:
民众普遍认为政府停摆的责任更多在于民主党未能达成预算协议。
这让原本想借抗议施压的民主党陷入被动。
他们发动了700万人上街,却未能有效转移政治责任。
反而被对手抓住把柄,指责他们是“极左势力”的傀儡。
更尴尬的是,许多抗议者并不完全信任民主党。
现场有人举着“两党都辜负了我们”的牌子,直言对现有政治体制的失望。
一位来自弗吉尼亚的建筑工人说:
“我对民主党毫无信心,他们缺乏骨气,也没有明确方向。”
这种情绪在多个城市出现,说明抗议不仅仅是反特朗普,更是对整个华盛顿政治生态的厌倦。
这场抗议背后,真正令人发现的不是某一次游行的规模,而是美国制度根基正在受到冲击。
三权分立、军队不干政、总统权力受制约。
这些曾被视为美国政治稳定的基石,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朗普多次绕开国会。
以“国家紧急状态”名义调拨资金、部署国民警卫队进入洛杉矶、芝加哥、波特兰等城市。
这些行动并未获得州政府请求,也未经过立法程序批准,被批评为“军事化治理”。
与此同时,司法部被指成为“复仇工具”。
对曾经起诉过特朗普的人展开调查,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司法独立的信任。
联邦政府已停摆19天,国家公园关闭,食品药物管理局审批延迟。
退伍军人服务中断,数十万联邦雇员无薪休假。
这一切并非技术性故障,而是政治极化导致的系统性瘫痪。
更危险的是,这种僵局并未引发足够的危机感,反而被双方当作博弈筹码反复利用。
国际社会也开始重新审视美国的制度稳定性。
法国《世界报》评论称:
如果美国自己都在质疑宪政原则,那么整个西方自由主义秩序的根基都将动摇。
德国、瑞典、意大利等国的民众在美国使馆外举行声援集会,打出“捍卫民主”“反对独裁”的标语。
这在以往极为罕见。
通常都是其他国家发生政治动荡时,美国人才会站出来呼吁自由,而这一次,角色似乎颠倒了。
金融市场虽未出现剧烈波动,但已有迹象显示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美国资产的风险。
美债收益率小幅上升,部分机构开始增加黄金和非美元资产配置。
一些跨国企业调整对美投资计划,担心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长期运营。
过去,美国被视为“制度红利”的代表,政府即使换人,规则依然可靠。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前提正在变得不再稳固。
700万人走上街头,不只是为了反对一个人,而是为了捍卫一种信念:这个国家不该有国王。
但问题是,当抗议变成常态,而权力继续扩张,这种信念还能维持多久?
特朗普用AI视频嘲讽民众,看似赢得了一场舆论战。
但从长远看,他正在加深社会的分裂,侵蚀制度的合法性。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领导人有多强势,而在于制度能否在风暴中保持稳定。
现在,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来源:不似少溓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