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中国正式实施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的政策,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MANUKAI”轮和“MATSON WAIKIKI”轮成为首批被收费的船舶,分别面临445.84万元和1209万元的账单。
由美国挑起的港口“过路费”终于落地了,一次过路费几百万,船公司们是会忍痛交钱,还是有其他的应对方法呢?赶紧跟着一八供应链一起来看一看吧!
10月14日,中国正式实施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的政策,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MANUKAI”轮和“MATSON WAIKIKI”轮成为首批被收费的船舶,分别面临445.84万元和1209万元的账单。
而在该政策实施前,美森轮船已经发布公告明确不调整12-15天的中美快航船期,且承诺不向客户加收附加费。这背后是中美航线的利润刚性,据了解中美航线贡献了美森70%以上的利润,放弃市场意味着被竞争对手替代。
马士基则选择“曲线避险”,在美森轮船被征收特别港务费的同日,其宣布旗下两艘美籍集装箱船暂停宁波挂靠,货物改经韩国釜山港中转,涉及两个重要航次。此举虽规避了直接缴费,但增加了中转环节的不确定性。
此外,美线的其他中小船企在如此高额的“过路费”博弈之下,被迫无奈选择退出。比如,TS Lines宣布下月撤出跨太平洋贸易,其船舶将转投中澳航线,折射出中小玩家在成本压力下的无奈。
对于跨境卖家而言,航运成本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稳定和利润空间。短期内,卖家需密切关注船公司动态,特别是美森等坚持原航线运营的船公司,虽然其承诺不增收附加费,但长期来看,高昂的港务费终将传导至供应链各个环节。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卖家应多元化物流方案,考虑通过海外仓备货降低运输成本波动风险。同时,开拓多元化市场,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也是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
中美“过路费”博弈不仅是国家间的贸易较量,更直接冲击跨境卖家的利润命脉。在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灵活调整物流策略、前置风险管控,将成为卖家守住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由一八供应链提供,更多最新资讯详见公众号“一八供应链跨境物流”。
本文编辑:小八
来源:一八供应链跨境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