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已悄然而至。俗话说“霜降不到,天气不冷”,一旦迈过这道门槛,冷空气便会频繁造访,南北方都会迎来寒意,冬天的脚步声也愈发清晰。其实,民间每到霜降前后,就会预测冬天的冷暖,以及时准备过冬物资,而长期的农村生活中也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已悄然而至。俗话说“霜降不到,天气不冷”,一旦迈过这道门槛,冷空气便会频繁造访,南北方都会迎来寒意,冬天的脚步声也愈发清晰。其实,民间每到霜降前后,就会预测冬天的冷暖,以及时准备过冬物资,而长期的农村生活中也总结出了“冷不冷,看霜降”的说法。
那么,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是否会迎来60年一遇冷冬?我们就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怎么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若霜降节气落在农历九月,初霜大概率是姗姗来迟,冬季寒意来得较晚,清晨极少出现霜冻现象;若霜降在农历十月,冷空气活动则更早且更强,不仅霜期提前,还会出现“霜打霜”景象,冬天也更为寒冷。
这一农谚的背后,是古人对气候变化的细致观察与经验总结。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即为霜降,其时间相对固定,但农历为阴阳合历,需通过闰月协调月相与太阳年,导致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波动可达一个月。
当霜降在农历九月,尤其是九月初,往往意味着季节进程尚早,气温下降较缓,地表散热不足,难以达到结霜所需的低温条件。所以,即便有冷空气,也因气温未达标、湿气凝结条件不足,难以形成霜冻,便有了“无霜打”的现象。
若霜降推迟至农历十月,节气与深秋时令完全契合,此时太阳辐射减弱,冷空气频繁南下,地面温度易跌破0℃,且空气中水汽充足,满足结霜的双重条件。低温持续作用下,前一晚形成的霜未消融,次日凌晨又添新霜,便形成“霜打霜”的叠加景象,直观反映出冬季的严寒程度。而今年刚好落在农历九月,说明天气以“暖”为主。
此外,古人还会结合霜降交节的时刻判断冷暖,如“白天霜降,大雪堵门;晚上霜降,单衣过冬”这句农谚就是其中之一,而今年霜降交节于11时51分,正值白昼,根据这句话所说的,今冬冷空气比较活跃,北方雨雪或十分频繁,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这句老话道出了天气趋势的微妙关联。霜降时节若天公作美、滴雨未落,往往预示着冬季将偏暖。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凉”,雨水是降温的催化剂,无雨则意味着空气干燥,即便气温略有下降,体感也不会太冷。因此,霜降无雨,大概率是个温和的冬天,适合户外活动,但也要警惕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这句话理解也不难,如果霜降这一天户外结霜了,那就说明夜间气温非常低,已经跌至0℃以下,冷空气早早就已经南下,寒冬自然也会提前降临,立冬前后便可能冰封大地。反之,若霜降日依旧温暖无霜,说明依旧秋意融融,冷空气比较弱,冬季大概率姗姗来迟,整体偏向暖和。
霜降当天的天气,直接关联冬季风雪的频次。霜降当天若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往往意味着冬季降水偏少,风雪稀疏,属于典型的“暖冬”前兆。而若当天阴雨绵绵,则暗示大气环流活跃,水汽充沛,和冷空气频繁碰撞,自然会带来雨雪天气。因此,别小瞧霜降这天的晴雨情况,它决定了整个冬天的走向。
这句话强调的是持续性降雨,对冬天的影响。霜降当天下雨,预示着水汽循环活跃,后续易出现连阴雨天气,甚至持续整个冬天。连续阴雨不仅让气温持续低迷,人情绪低落,还易导致作物受潮、土壤过湿。而若霜无雨则相反,冬季大概率干燥少雨,阳光居多,虽然利于出行和晾晒,但也需防范森林火险和农田旱情。
若霜降时节仍觉温暖如春,仿佛“秋老虎”回光返照,那这个冬天大概率不会太冷。所谓“暖烘烘”,并非绝对温度,而是相较往年同期偏高。这种异常暖相,往往反映大气环流偏弱,冷空气迟迟难南下,导致雨雪稀少、气温回升。虽少了严寒之苦,但生态节律可能被打乱,果树休眠不足,来年生长或受影响,倒春寒的现象也会存在。
“冷不冷,看霜降”这一农谚流传已久,虽非绝对科学,却蕴含着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对古人来说,准确预判冬季冷暖,直接关系到粮食储备、牲畜越冬及来年春耕的成败,因此,观察霜降的天气特征,便成为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
那么,今冬到底是暖是冷呢?从农谚来看,“九月霜降无霜”暗示今年初冬偏暖,但需要注意的是,农谚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北方地区,气温已来到个位数,早上白霜十分常见,可南方部分地区白天气温仍超20℃,不能一概而论。而且,现代科学表明,霜降冷暖和整个冬天无绝对关联,决定冬天冷暖的,还要结合当日冷空气情况判断。
不过,有专家分析,今年冬天较往年要偏冷一些,至于为何,还因气象部门已预测,今冬 或迎来一次弱拉尼娜事件,通常会增强东亚冬季风,带来阶段性低温。但拉尼娜并不等同于严冬,还需结合大气环流、海洋温度等多种因素,即便受其影响,也可能出现暖冷交替的“过山车式”天气。因此,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才能得出更可靠的判断。
面对今冬气候不确定性,提前应对更为重要。饮食上,“补冬不如补霜降”,适当摄入羊肉、萝卜等温补食物,增强御寒能力。起居方面须注重“三护”:护足、护胃、护关节,尤应防范“寒从脚起”,坚持晚间泡脚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农业生产上,霜降是“三秋”大忙时。“晚稻抢收、棉花采摘不容延误,正所谓“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同时,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需科学蓄水,保障冬小麦播种及越冬用水。总之,无论今冬偏冷或偏暖,都应以积极姿态做好准备。传统经验可作参考,但更要关注权威气象预报,因时制宜,方能安稳过冬。
来源:惠农圈-阿真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