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亲戚来大陆探亲,甩给我二十台币巨款,说够我吃三个茶叶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0 17:27 2

摘要:林默把最后一箱矿泉水搬进储藏室时,额头上的汗顺着下颌线往下滴。六月的闽南,空气黏得像块浸了水的棉花,刚擦干净的 T 恤转眼又贴在了背上。客厅里,母亲陈秀琴正踩着凳子,用抹布擦着电视柜顶上的相框,相框里是张泛黄的老照片 —— 两个穿着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并肩站在码

第一章 三十年未见的 “远方表叔”

林默把最后一箱矿泉水搬进储藏室时,额头上的汗顺着下颌线往下滴。六月的闽南,空气黏得像块浸了水的棉花,刚擦干净的 T 恤转眼又贴在了背上。客厅里,母亲陈秀琴正踩着凳子,用抹布擦着电视柜顶上的相框,相框里是张泛黄的老照片 —— 两个穿着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并肩站在码头,左边是林默已故的外公,右边那个眉眼和母亲有几分相似的,就是即将从台湾来探亲的表叔,陈振明。

“小默,你再去买两斤排骨回来,你表叔小时候最爱吃你外公做的红烧排骨。” 陈秀琴的声音从客厅传来,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对了,再买点新鲜的荔枝,台湾也有荔枝,但咱们本地的桂味更甜,让他尝尝家乡味。”

林默应了声,拿起钥匙往门外走。自从半个月前接到表叔的电话,家里就没清静过。母亲翻出了压箱底的床单被罩,把客房收拾得一尘不染;父亲林建国则每天翻着手机查天气预报,生怕表叔来的时候遇到台风。林默今年 28 岁,在本地一家国企做技术岗,从小到大只在长辈的念叨里听过这个 “台湾表叔” 的名字 —— 表叔是外公弟弟的儿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跟着父母去了台湾,后来外公去世,两岸通讯不便,渐渐就断了联系,这一断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啊,你表叔走的时候才二十出头,现在都快六十了。” 前几天家庭聚餐时,姑姑陈秀兰叹着气说,“当年他爸妈带着他去台湾,说是先去闯荡几年就回来,没想到一去就是一辈子。”

“听说在台湾开了家小超市,日子过得不错。” 姑父补充道,“前阵子联系上,说早就想回来看看,就是一直没机会。”

林默对这位表叔没什么具体印象,只从母亲偶尔的回忆里拼凑出零星片段:表叔小时候很调皮,总抢母亲的零食,却会在母亲被别的小孩欺负时,攥着小拳头冲上去保护她。接到表叔要来探亲的电话时,母亲在电话里哭了很久,挂了电话就开始翻箱倒柜,把家里能收拾的地方都收拾了一遍。

走到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林默直奔肉摊。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笑着打招呼:“小默,又来买排骨?你妈最近是不是要招待客人啊?”

“是啊,台湾的表叔要来探亲,三十年没见了。” 林默说。

“台湾来的亲戚啊?那可得好好招待!” 老板麻利地称了两斤排骨,“现在两岸交通方便了,想见一面也容易多了。我侄子去年还去台湾旅游了,说那边的风景不错,就是物价挺高的。”

林默付了钱,又去水果摊买了荔枝。摊主是个老太太,听说他要招待台湾亲戚,热情地挑了些最大最红的:“这些都是今天刚摘的,保证甜!我跟你说,以前台湾亲戚来,带的都是巧克力、饼干,现在咱们大陆啥没有?让他尝尝咱们本地的好东西!”

提着排骨和荔枝往家走,林默的手机响了,是父亲打来的:“小默,你表叔的航班到厦门高崎机场了,我和你妈现在开车过去接他,你在家把饭煮上,排骨先泡着去血水。”

“知道了爸。” 林默挂了电话,加快了脚步。他能想象出父母此刻的心情,既期待又紧张,就像要见一位熟悉又陌生的亲人。

回到家,林默把排骨泡在水里,又洗了荔枝,放进果盘里。客厅的电视开着,正在播放两岸新闻,主持人说着大陆的发展变化。林默坐在沙发上,心里突然有点好奇:这位三十年未见的表叔,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对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十年前吗?

第二章 初见时的 “巨款” 与尴尬

下午四点多,门口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林默赶紧站起来,走到门口迎接。门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母亲红着眼眶的笑脸,接着是父亲略显拘谨的身影,最后,一个穿着灰色西装、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他比照片里的外公苍老些,眼角和额头布满了皱纹,身材微胖,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行李箱,另一只手拿着一个棕色的皮包,看起来有些疲惫,却难掩脸上的激动。

“这就是小默吧?都长这么大了!” 男人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台湾腔,语气里满是感慨。

“表叔好。” 林默笑着打招呼,心里有点别扭,眼前的人明明是第一次见,却因为母亲的缘故,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快进来坐,一路辛苦了。” 陈秀琴拉着表叔的手,把他往客厅里让,“路上顺利吗?有没有晚点?”

“顺利顺利,飞机准点到的,就是坐了两个多小时,有点累。” 陈振明坐在沙发上,打量着客厅,“你家这房子真宽敞,装修得也漂亮,比我想象中好多了。”

“也就普通房子,比不得你在台湾的住处。” 陈秀琴笑着说,给表叔倒了杯茶,“快喝点茶,解解乏。这是咱们本地的铁观音,你小时候也爱喝。”

陈振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点点头:“还是这个味道,几十年了,没变。” 他放下茶杯,从棕色皮包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袋子,递给陈秀琴,“姐,这是我给你带的一点心意,都是台湾的特产,有凤梨酥、牛轧糖,还有几包高山茶。”

“你太客气了,来就来,还带这么多东西。” 陈秀琴接过袋子,眼眶又红了。

林建国坐在一旁,笑着说:“振明,一路奔波,肯定饿了吧?小默妈已经准备做饭了,今天好好尝尝家乡菜。”

“好啊,我早就想吃姐做的红烧排骨了,想了三十年了。” 陈振明笑着说,目光转向林默,从皮包里掏出一张纸币,递了过去,“小默,这是表叔给你的见面礼,第一次见你,别嫌弃。”

林默愣了一下,伸手接过纸币。那是一张绿色的纸币,上面印着 “20” 的字样,还有一些他不认识的文字,角落里印着 “台湾银行” 的字样。他心里有点疑惑,这是多少台币?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

“表叔,这……” 林默刚想说话,就听到陈振明笑着说:“这是二十台币,在我们台湾,够买三个茶叶蛋了。我听说你们大陆的茶叶蛋很贵,普通人都吃不起,你拿着,省着点花,够你吃一顿了。”

林默手里的纸币瞬间变得有点沉重。他能感觉到父母的表情瞬间变得尴尬,母亲的笑容僵住了,父亲轻轻咳嗽了一声,想开口说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

“表叔,您说笑了,我们大陆的茶叶蛋不贵,一块五一个,二十台币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四块五,能买三个呢。” 林默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自然,不想让表叔觉得尴尬。

陈振明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似乎有点不信:“真的?我在台湾听别人说,大陆的茶叶蛋要好几块钱一个,很多人都舍不得吃,说是奢侈品。”

“那都是老黄历了,表叔。” 林建国终于开口了,语气带着点无奈又温和,“现在我们大陆发展得很好,物价很稳定,茶叶蛋就是很普通的小吃,随处都能买到,谁都吃得起。”

“是啊,表叔,我们小区门口的早餐摊,每天都有很多人买茶叶蛋,一块五一个,有时候买两个还送一个。” 陈秀琴也赶紧补充道,想缓解眼前的尴尬。

陈振明的脸色有点不自然,他大概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 “巨款”,在大陆竟然真的只够买三个茶叶蛋,甚至还能多买一个。他搓了搓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是这样,是我孤陋寡闻了,听别人瞎说,误会了。”

“没事表叔,您三十年没回大陆了,不了解现在的情况很正常。” 林默笑着把二十台币放进钱包里,“谢谢您的见面礼,我会好好收着的。”

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陈秀琴赶紧说:“我去做饭了,振明,你和小默爸聊着,小默,你陪表叔说说话。”

“好。” 林默点点头,在表叔身边坐下。

陈振明看着客厅里的电视,又打量着周围的家具,嘴里不停地念叨:“变化太大了,真的变化太大了。三十年前我走的时候,这里还是低矮的平房,路也不好走,现在都是高楼大厦,马路也这么宽。”

“是啊,这几十年大陆发展得很快。” 林默说,“尤其是近十年,变化更大,交通、科技、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

“我在台湾也听说大陆发展得不错,就是没亲眼见过,今天一看,比听说的还要好。” 陈振明感慨道,“以前总听别人说大陆怎么落后,怎么穷,现在看来,都是骗人的。”

林默笑了笑,没多说什么。他能理解表叔的感受,三十年的隔阂,加上一些不实信息的误导,让他对大陆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接下来的几天,他想带着表叔好好逛逛,让他亲眼看看现在的大陆,看看家乡的变化。

第三章 餐桌上的认知碰撞

晚饭很快就做好了。红烧排骨、清蒸鱼、白灼虾、炒时蔬,还有一碗浓浓的鸡汤,摆满了整整一桌子。陈秀琴把菜端上桌,笑着说:“振明,快尝尝,都是你小时候爱吃的菜,不知道合不合你的口味。”

“肯定合口味,姐做的菜,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陈振明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红烧排骨,放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就是这个味道!三十年了,一点都没变!”

“好吃就多吃点。” 陈秀琴笑着给表叔夹了块鱼,“这鱼是今天早上刚买的,新鲜得很。”

林建国给表叔倒了杯白酒:“振明,喝点酒,解解乏。这是咱们本地的米酒,度数不高,口感不错。”

“好,谢谢姐夫。” 陈振明端起酒杯,和林建国碰了一下,喝了一口,“这酒不错,比台湾的米酒口感更醇厚。”

饭桌上,气氛渐渐热烈起来。陈振明一边吃着菜,一边回忆着小时候的事情:“姐,你还记得吗?小时候咱们家穷,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排骨,每次你都把排骨让给我,自己吃骨头。”

“记得,怎么不记得。” 陈秀琴笑着说,“那时候你还说,等你长大了,要挣很多钱,让我天天吃排骨。”

“是啊,可惜后来去了台湾,一直没机会兑现。” 陈振明叹了口气,“在台湾打拼了几十年,开了家小超市,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能养家糊口。就是一直惦记着家乡,惦记着你和姐夫。”

“现在回来了就好,以后常回来看看。” 林建国说。

聊着聊着,陈振明又说起了大陆的物价:“姐,我刚才在小区门口看了一眼,卖水果的摊位上,荔枝一斤要十块钱?这也太贵了吧?在台湾,荔枝一斤也就十几台币,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三块多。”

林默愣了一下,解释道:“表叔,现在是荔枝刚上市的时候,价格稍微贵一点,过段时间大量上市了,一斤也就五六块钱。而且咱们本地的桂味荔枝,口感比台湾的荔枝更好,更甜,所以价格会稍微高一点。”

“原来是这样。” 陈振明点点头,又夹了一块虾,“这虾挺新鲜的,多少钱一斤啊?”

“今天买的是基围虾,三十五一斤,比平时稍微贵一点,因为你要来,特意买的新鲜的。” 陈秀琴说。

“三十五一斤?” 陈振明有点惊讶,“在台湾,基围虾一斤大概一百台币,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二十多块钱,比大陆便宜啊。”

“各地的物价不一样,” 林建国笑着说,“大陆地域大,不同地方的物价也有差异。而且咱们这里靠海,海鲜相对来说还算便宜的,内陆城市的海鲜价格更贵。”

陈振明没再说话,低头吃着菜。林默能感觉到,表叔对大陆的物价还存在一些误解,总觉得大陆的东西都很贵。他想,等明天有空,带表叔去逛逛超市和菜市场,让他亲眼看看大陆的物价到底是什么样的。

晚饭后,陈秀琴泡了茶,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陈振明说起了在台湾的生活:“我在台湾住的是老房子,面积不大,也就六十多平,每个月还要交物业费、水电费,压力也不小。我儿子今年三十岁了,还没结婚,就是因为房价太高,买不起房子。台湾的房价太贵了,尤其是台北,一平米要几十万台币,换算成人民币就是几万块钱,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咱们大陆的房价也不便宜,” 林建国说,“像咱们这个城市,好一点的地段,一平米也要一万多块钱,年轻人买房压力也很大。小默现在还没买房,就是想再攒点钱,首付还没凑够呢。”

“是啊,现在年轻人买房都不容易。” 陈振明点点头,“不过你们大陆的房子面积大,咱们台湾的房子,六十多平就算大的了,而且很多都是老房子,没有电梯。”

“咱们大陆现在新建的房子,都是电梯房,面积也大,采光也好。” 林默说,“等明天有空,我带您去逛逛我们小区,再去附近的新楼盘看看,您就知道了。”

“好啊,我正想好好看看呢。” 陈振明笑着说。

聊到晚上九点多,陈振明有点累了,陈秀琴把他带到客房:“振明,你一路辛苦了,早点休息吧。客房里有空调,有热水,有什么需要的随时跟我们说。”

“谢谢姐,你也早点休息。” 陈振明走进客房,关上了门。

客厅里,林默和父母对视一眼,都笑了。

“你表叔这人,还是老样子,就是对大陆的情况不太了解。” 陈秀琴说。

“三十年没回来,肯定有很多不适应,慢慢就好了。” 林建国说,“明天你带他去逛逛超市、菜市场,再去附近的景点看看,让他多了解了解现在的大陆。”

“知道了爸。” 林默点点头。他能感觉到,表叔虽然对大陆有很多误解,但本质上是个善良的人,对家乡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相信,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表叔一定会慢慢改变对大陆的印象。

第四章 超市里的 “刷新认知”

第二天早上,林默起得很早。他洗漱完,走到客厅,看到表叔已经坐在沙发上了,手里拿着手机,似乎在看什么。

“表叔,早啊。” 林默笑着打招呼。

“小默,早。” 陈振明抬起头,笑着说,“我刚才在看手机里的新闻,说你们大陆的移动支付很方便,出门不用带现金,是真的吗?”

“是啊,表叔,现在我们大陆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移动支付,买菜、吃饭、购物,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行了,特别方便。” 林默说。

“这么方便?” 陈振明有点惊讶,“在台湾,虽然也有移动支付,但很多地方还是要用现金,尤其是菜市场、小摊贩,很少有人用移动支付。”

“咱们大陆的移动支付发展得很快,几乎覆盖了所有场景。” 林默说,“等会儿我们去超市,我给您演示一下。”

“好啊。” 陈振明点点头,眼里充满了好奇。

早饭吃的是粥、包子和茶叶蛋。陈秀琴煮了六个茶叶蛋,放在盘子里:“振明,尝尝咱们大陆的茶叶蛋,一块五一个,比你说的便宜多了吧?”

陈振明拿起一个茶叶蛋,剥开蛋壳,咬了一口,点点头:“味道不错,比台湾的茶叶蛋更入味。而且真的很便宜,一块五一个,在台湾,一个茶叶蛋要五块台币,换算成人民币也要一块多,差不多价格。”

“是啊,以前总听别人说大陆的茶叶蛋很贵,其实都是谣言。” 林默笑着说。

吃完早饭,林默带着表叔去了小区附近的大型超市。走进超市,陈振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宽敞明亮的大厅,整齐排列的货架,琳琅满目的商品,从食品、饮料到日用品、家电,应有尽有。

“这么大的超市?” 陈振明忍不住感慨,“比台湾的超市大多了,商品也多太多了。”

“这是咱们本地最大的超市,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买东西。” 林默说,带着表叔走到食品区。

“你看,这里的水果种类真多啊。” 陈振明指着水果货架,“香蕉、苹果、橙子、草莓、蓝莓…… 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水果。”

“咱们大陆地域广阔,南北方的水果都能在这里买到,而且价格也不贵。” 林默拿起一串香蕉,看了看价格标签,“您看,香蕉三块五一斤,比台湾便宜吧?”

“便宜多了!” 陈振明点点头,“在台湾,香蕉一斤要二十多台币,换算成人民币五块多,比这里贵多了。”

他们又走到蔬菜区,陈振明看着新鲜的蔬菜,不停地感叹:“这些蔬菜看起来都很新鲜,价格也不贵。黄瓜两块五一斤,西红柿三块钱一斤,比台湾便宜不少。”

“咱们这里的蔬菜都是本地种植的,运输成本低,所以价格相对便宜。” 林默说。

走到肉类区,陈振明看到排骨的价格标签,惊讶地说:“排骨三十块钱一斤?在台湾,排骨一斤要一百多台币,换算成人民币二十多块钱,比这里便宜一点,但你们这里的排骨看起来更新鲜。”

“是啊,我们都是当天进货,保证新鲜。” 林默说。

逛到最后,林默拿起一个购物篮,装了些水果、蔬菜和零食。走到收银台,林默拿出手机,打开支付软件,扫了一下收银台上的二维码,输入金额,确认支付,整个过程不到十秒。

“这就付完了?” 陈振明看得目瞪口呆,“不用找零,不用签字?也太方便了吧?”

“是啊,表叔,移动支付就是这么方便。” 林默笑着说,“现在我们出门,几乎不用带现金,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所有支付。”

“太神奇了!” 陈振明感慨道,“在台湾,很多地方还需要刷卡或者付现金,这么方便的移动支付,我还是第一次见。”

走出超市,陈振明手里提着购物袋,嘴里不停地念叨:“大陆的变化太大了,太不可思议了。超市这么大,商品这么多,物价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贵,移动支付还这么方便,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表叔,这只是咱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林默笑着说,“等会儿我再带您去逛逛菜市场,看看我们平时买菜的地方。”

“好啊,我正想看看呢。” 陈振明说。

第五章 菜市场里的烟火气与误解消解

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比超市更热闹。早上九点多,正是买菜的高峰期,摊位前挤满了人,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烟火气。

“这里就是我们平时买菜的地方,” 林默带着表叔走进菜市场,“比超市更热闹,蔬菜也更新鲜,价格也更便宜。”

陈振明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睛里满是好奇。他走到一个蔬菜摊前,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妈,笑着打招呼:“小伙子,今天买什么菜啊?”

“大妈,我带我台湾来的表叔逛逛,他三十年没回大陆了。” 林默说。

“台湾来的亲戚啊?” 大妈热情地说,“欢迎欢迎!快尝尝我这黄瓜,刚摘的,新鲜得很!”

陈振明拿起一根黄瓜,摸了摸,确实很新鲜。“大妈,这黄瓜多少钱一斤啊?”

“两块钱一斤,便宜卖你!” 大妈说。

“这么便宜?” 陈振明有点惊讶,“在台湾,黄瓜一斤要十几台币,换算成人民币三块多。”

“咱们这里是产地,价格肯定便宜。” 大妈笑着说,“你要是喜欢,多买点,给你算一块八一斤。”

林默笑着说:“表叔,您看,这里的蔬菜比超市更便宜,而且更新鲜。”

他们又走到一个海鲜摊前,摊主正在给顾客称虾。“老板,这基围虾多少钱一斤啊?” 陈振明问。

“三十五一斤,刚上岸的,新鲜得很!” 老板说。

“和超市价格一样啊?” 陈振明说。

“是啊,菜市场和超市的海鲜价格差不多,都是当天进货的,保证新鲜。” 林默说。

走到一个茶叶蛋摊位前,摊主是个老大爷,锅里煮着满满的茶叶蛋,香气扑鼻。“大爷,茶叶蛋多少钱一个?” 陈振明问。

“一块五一个,买五个送一个!” 老大爷笑着说。

陈振明愣了一下,看向林默:“真的是一块五一个,买五个送一个?那二十台币,能买四个还剩钱?”

“是啊,表叔,” 林默笑着说,“您之前说二十台币够买三个茶叶蛋,其实能买四个,还能剩几毛钱。”

陈振明的脸有点红,不好意思地说:“之前是我不懂,听别人瞎说,以为大陆的茶叶蛋很贵,没想到这么便宜。”

“没事表叔,” 林默说,“您三十年没回大陆了,不了解情况很正常。”

老大爷笑着说:“台湾来的朋友,尝尝我的茶叶蛋,味道不错的!我这茶叶蛋,每天都卖几百个,很多人都爱吃。”

林默买了六个茶叶蛋,递给表叔一个:“表叔,尝尝,味道很好。”

陈振明接过茶叶蛋,剥开蛋壳,咬了一口,点点头:“确实好吃,比台湾的茶叶蛋更入味,而且更便宜。”

逛了一圈菜市场,陈振明的心情明显好了很多。他看到很多以前在台湾很少见的蔬菜,价格都很便宜;看到摊主们热情地招呼顾客,讨价还价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看到大家都用手机支付,方便又快捷。

“这里的烟火气真浓啊,” 陈振明感慨道,“比台湾的菜市场更热闹,更有生活气息。而且物价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贵,很多东西都比台湾便宜。”

“是啊,表叔,” 林默说,“大陆这些年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提高了,物价也很稳定。以前很多关于大陆的谣言,都是不实的,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真正了解。”

“你说得对,” 陈振明点点头,“这次回来,真的是来对了。以前在台湾,总听别人说大陆怎么落后,怎么穷,物价怎么贵,现在亲眼看到,才知道都是骗人的。大陆比我想象中好太多了,生活方便,物价稳定,人们的生活也很幸福。”

走出菜市场,陈振明的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他转头对林默说:“小默,谢谢你带我逛了超市和菜市场,让我对大陆有了新的认识。之前那个二十台币的事,让你笑话了。”

“表叔,您别这么说,” 林默笑着说,“都是亲戚,不用在意这些。您能了解真实的大陆,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家,陈秀琴已经做好了午饭。吃饭时,陈振明兴奋地跟陈秀琴和林建国分享着自己在超市和菜市场的见闻:“姐,姐夫,大陆的超市太大了,商品太多了,移动支付也太方便了!菜市场也很热闹,物价比台湾便宜不少,茶叶蛋一块五一个,买五个还送一个,我之前还以为二十台币能买三个,没想到能买四个!”

陈秀琴和林建国听了,都笑了起来。“现在知道了吧?以前听别人瞎说,不如自己亲眼看看。” 陈秀琴说。

“是啊,” 陈振明点点头,“这次回来,我一定要好好逛逛,多了解了解现在的大陆,多看看家乡的变化。”

第六章 景点游览中的两岸共鸣

接下来的几天,林默带着表叔去了很多地方。他们去了本地的历史文化景区,看着古老的建筑,听着讲解员讲述家乡的历史;去了城市的 CBD,看着高楼大厦,感受着现代化都市的气息;去了附近的海边,吹着海风,看着海浪拍打着沙滩。

每到一个地方,陈振明都充满了好奇和感慨。在历史文化景区,他看着古老的城墙和寺庙,感慨道:“这些建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保存得这么好,不容易啊。在台湾,也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但规模和数量都比不上这里。”

“是啊,咱们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建筑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林默说。

在城市 CBD,陈振明看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惊讶地说:“这些高楼太壮观了!比台北的高楼还要多,还要气派。大陆的城市化发展得真快啊!”

“是啊,这几年我们城市发展得很快,新建了很多高楼大厦,交通也越来越方便。” 林默说,“您看,那边是我们城市的地标建筑,高三百多米,是集办公、酒店、购物于一体的综合体。”

“太厉害了!” 陈振明感慨道,“在台湾,除了台北,其他城市很少有这么多高楼大厦。大陆的发展速度,真的太惊人了。”

在海边,陈振明吹着海风,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脸上露出了放松的笑容。“这里的海真漂亮,和台湾的海一样蓝。” 他说,“小时候,我经常和姐一起去海边玩,那时候的海也是这么蓝,这么干净。”

“是啊,海边的风景一直都这么好。” 林默说,“现在很多人周末都会来海边玩,放松心情。”

游览的过程中,陈振明遇到了很多热情的大陆游客。有一次,在景区里,一个年轻人看到陈振明的台湾腔,主动打招呼:“大叔,您是从台湾来的吗?”

“是啊,我来大陆探亲,三十年没回来了。” 陈振明说。

“哇,那您肯定对大陆的变化很惊讶吧?” 年轻人笑着说,“我去年去台湾旅游了,台湾的风景也很漂亮,人也很热情。两岸的风景都很美,以后应该多来往。”

“是啊,应该多来往。” 陈振明点点头,“这次回来,我发现大陆和台湾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都有各自的优势。”

年轻人和陈振明聊了很久,聊两岸的风景、美食、文化,聊两岸的发展变化。临走时,年轻人说:“大叔,欢迎您常来大陆看看,大陆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等着您去发现。”

“好啊,我一定会的。” 陈振明笑着说。

除了景点,林默还带表叔去了自己的公司。陈振明看着林默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看着公司里先进的设备,感慨道:“你们公司的办公环境真好,比台湾很多公司的办公环境都好。大陆的企业发展得也很快啊。”

“是啊,我们公司近几年发展得不错,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员工待遇也在不断提高。” 林默说。

在公司食堂吃午饭时,陈振明看着丰富的菜品,惊讶地说:“你们公司的食堂真不错,菜品这么多,价格也便宜。在台湾,很多公司的食堂菜品很少,价格也很贵。”

“我们公司食堂的菜都是自己做的,保证营养和卫生,价格也很实惠。” 林默说。

几天下来,陈振明对大陆的印象彻底改变了。他不再觉得大陆落后、贫穷,而是觉得大陆发展迅速、生活便利、物价稳定,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他也越来越喜欢这个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喜欢这里的风景,喜欢这里的美食,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

第七章 亲情羁绊与观念融合

表叔在大陆待了一个星期,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他和母亲聊小时候的往事,和父亲聊两岸的发展,和林默一起逛景点、尝美食。家里的气氛总是很热烈,充满了亲情的温暖。

有一天晚上,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陈振明拿出手机,翻出自己在台湾的照片,给大家看:“这是我在台湾的家,虽然不大,但很温馨。这是我的超市,虽然不算大,但生意还不错。这是我的儿子,他在一家公司做职员,今年三十岁了,还没结婚。”

“你儿子长得真精神,” 陈秀琴笑着说,“有没有女朋友啊?”

“还没有,” 陈振明叹了口气,“台湾的年轻人压力也很大,房价高,工资低,结婚成本也高,很多年轻人都不想太早结婚。”

“咱们大陆的年轻人也一样,” 林建国说,“房价高,彩礼贵,很多年轻人结婚都要靠父母帮忙。小默现在也没结婚,就是想先攒够买房的钱。”

“是啊,两岸的年轻人都不容易。” 陈振明点点头,“不过我觉得,只要努力奋斗,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我在台湾打拼了几十年,从一无所有到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就是靠一步步努力过来的。”

“你说得对,” 林默说,“现在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很多台湾年轻人也来大陆发展,大陆的机会更多,发展空间也更大。”

“是啊,我儿子也说想来大陆看看,说不定以后会来大陆发展。” 陈振明说,“这次回去,我一定要跟他好好说说大陆的情况,让他多了解了解。”

聊到深夜,陈振明有点感慨地说:“这次来大陆探亲,真的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三十年前,我离开家乡的时候,以为很快就能回来,没想到一去就是三十年。这三十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现在回来了,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亲人也都健健康康的,我心里真的很开心。”

“是啊,回来就好,” 陈秀琴的眼睛红了,“以后常回来看看,我们都很想你。”

“会的,一定会的。” 陈振明点点头,“以后我每年都会来大陆探亲,还要带我的儿子一起来,让他也看看家乡的变化,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

离别的前一天,陈振明特意去了外公的墓地。他站在外公的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眼里含着泪水:“外公,我来看您了。三十年了,我终于回来了。您放心,我会常来看您的,会好好照顾姐和姐夫的。”

林默和母亲站在一旁,看着表叔的背影,心里都很感动。母亲擦了擦眼泪,小声说:“你外公要是泉下有知,看到你表叔回来,一定会很开心的。”

离开墓地,陈振明去了附近的特产店,买了很多大陆的特产:铁观音茶叶、桂圆干、荔枝干,还有一些本地的小吃。“这些都是给我儿子和朋友们带的,让他们也尝尝大陆的好东西。” 他说。

晚上,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送别宴。饭桌上,大家都有点舍不得。陈振明举起酒杯,对林默一家说:“姐,姐夫,小默,谢谢你们这几天的热情招待。这次来大陆,我不仅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更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杯酒,我敬你们,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也祝你一路顺风,在台湾一切都好!” 林建国举起酒杯,和表叔碰了一下。

大家都喝了一口酒,气氛有点伤感。

“表叔,以后常联系,有时间就来大陆看看。” 林默说。

“好,一定!” 陈振明点点头,“你们也可以去台湾旅游,我给你们当导游。”

第八章 离别与新的开始

离别的那天,林默一家去机场送表叔。陈振明提着满满的行李,里面装着大陆的特产,也装着对家乡的思念。

“姐,姐夫,小默,就送到这里吧,不用再送了。” 陈振明停下脚步,转过身说。

“再送送你,到安检口吧。” 陈秀琴说,眼里含着泪水。

走到安检口,陈振明转过身,和林建国握了握手:“姐夫,谢谢你这几天的照顾。”

“客气什么,都是一家人。” 林建国说。

陈振明又抱住陈秀琴,哽咽着说:“姐,我走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注意身体。以后我会常回来的。”

“嗯,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在台湾多注意身体。” 陈秀琴的眼泪掉了下来。

最后,陈振明看向林默,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了他:“小默,这是表叔的一点心意,之前那个二十台币的事,让你笑话了,这个红包你一定要收下。”

林默愣了一下,想推辞:“表叔,不用了,您已经给我带了很多礼物了。”

“收下吧,这是表叔的心意。” 陈振明把红包塞进林默手里,“之前是我对大陆不了解,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这次来大陆,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两岸都是一家人,以后要多来往,多交流,不能再因为误解而疏远了。”

林默看着表叔真诚的眼神,接过了红包:“谢谢表叔,我会的。您一路顺风,到了台湾记得给我们报个平安。”

“好,一定!” 陈振明点点头,转身走进了安检口。

林默一家站在原地,看着表叔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人群中,心里充满了不舍。

回到家,林默打开表叔给的红包,里面装着一千元人民币。他把红包放在桌子上,又从钱包里拿出那张二十台币,放在旁边。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二十台币和红包上,仿佛照亮了两岸亲人之间的隔阂与融合。

母亲收拾着表叔住过的客房,嘴里念叨着:“你表叔这次来,变化挺大的,以前总听别人说大陆的坏话,现在自己亲眼看到了,才知道大陆的好。”

“是啊,” 林建国说,“两岸的亲人,就应该多来往,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误解,增进感情。”

林默拿起那张二十台币,看了看。这张小小的纸币,承载着表叔对大陆的误解,也见证了他对大陆认知的转变。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缩影,反映了两岸同胞之间因为隔阂而产生的误解,以及通过交流沟通而逐渐消除误解、增进亲情的过程。

几天后,“小默,我已经安全到达台湾了。这次来大陆探亲,真的很开心,也很感动。我已经跟我儿子说了大陆的情况,他也很想来大陆看看。下次我带他一起来,到时候你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啊!”

林默笑着回复:“好啊表叔,随时欢迎您和弟弟来大陆!我们等着你们!”

放下手机,林默走到窗户前,看着窗外的阳光。他知道,这次表叔的大陆之行,不仅仅是一次探亲,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它消除了两岸亲人之间的误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也为两岸的交流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而那张二十台币,被林默夹在了笔记本里。它提醒着林默,两岸同胞之间,无论有多少误解和隔阂,只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交流,多一份亲情,就一定能跨越一切障碍,走到一起。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根,共同的血脉,共同的乡愁。

来源:坑神客HjFE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