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2025年年会召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00:57 2

摘要:10月12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朝阳校区)召开“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年会,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分论坛等对数智时代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理论前沿和实践路径展开深度交流,形成系

本报讯(记者 万景达)10月12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朝阳校区)召开“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年会,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分论坛等对数智时代教育变革与创新的理论前沿和实践路径展开深度交流,形成系列学术共识与实践启示,为教育数智化推进与落地提供参考。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复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陈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魏顺平、山西大学副教授郭芳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胡雪龙、深圳大学副教授陈武林、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魏旗鹏、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彭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龚超、《中国电化教育》编辑部主任宋灵青、《中国德育》杂志社副主编吴景松、《教学与管理》副编审王颖、《中国民族教育》编辑部主任吴绍芬,以及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理事、会员,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朝阳校区)副校长姜明亮主持,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种凌晨、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校长唐洪波致辞,他们结合区域教育发展与学校实践,阐述了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对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予以肯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理事长吴安春作年度工作报告,他系统回顾分会2025年的工作开展情况,同时通报了分会换届工作进展。姜明亮宣读新一届的理事会成员名单。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万作芳主持,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的教育核心议题展开深度阐释。谢维和作题为“‘画像’的两重性——AI赋能中小学的现象分析”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当前AI以“画像”的方式赋能中小学教育教学,这种“画像”既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也存在着可能的风险,需要谨慎。面对“画像”,他强调应当将其作为参考而不能绝对化;刘复兴作题为“数智时代教育理论的重大变革”的学术报告,他提出数智时代教育理论需要重大变革,要建设中国特色数智教育理论与方法论,通过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理论等对数智时代的教育理论进行体系化、学理化、创新化的阐释;刘云杉作题为“‘泛在学习’时代‘课堂教学’的困难与可能”的学术报告,他从学习无处不在与学习动机匮乏这一对矛盾出发,讨论技术究竟为教育带来了什么,以及技术不能替代的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李启生作题为“大中衔接视域下,科技教育协同赋能中学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索”的学术报告,他从当前中学科技教育面临的三大现实困境(碎片化、不均衡、断层化)出发,分享了“海淀六小强”在大中衔接上的实践探索,为普通中学开展科技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主持,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围绕“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核心主题展开互动研讨, 提出诸多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还特设三个分论坛,围绕教育数字化关键细分议题展开专题研讨。分论坛一由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紫薇主持,胡雪龙担任与谈人,议题聚焦“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魏顺平从理念革新、模式重构与实践案例三个方面,系统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基础教育变革的路径与方法;郭芳芳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构建教育评价学学科的必要性,深入剖析其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的建构路径;姜明亮结合学校实践,阐述了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校—中学”协同培养路径;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中心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张晓东从数字化学校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行动三个方面,阐释了数字化建设何以赋能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山西高平第八中学副校长王燕芳分享了“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践探究”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模式,介绍了数智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成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数据与信息科技中心主任胡廷锋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从“单一工具辅助”向“教育生态系统重塑”转型,需注重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

分论坛二由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的王楚博士主持,中国教科院数字所副研究员左晓梅担任与谈人,议题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治理”。魏旗鹏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他以协和医学院如何应用AI作为案例进行了详细分享;陈武林聚焦数智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需求,分析其教学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具体方向。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宋涛分享了学校的AI应用实践,讨论了教育治理数字化如何驱动学校育人新生态;中国地质大学在读博士生何志芬指出智能时代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对个体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需将数字素养培养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全过程;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教师杜贵宇以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冲击与挑战为切入点,提出“AI素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内容”的观点,强调教师需主动适应技术赋能的教育新场景。

分论坛三由来自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的李洋博士主持,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的王利利博士担任与谈人,议题聚焦“人工智能服务育人实践的典型经验”。彭睍在分析人机协同共育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场景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龚超提出要从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1.0迈向2.0,既跳出AI又回归AI;北京市平谷区第四中学校长王川分享了学校在智慧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从网络环境、空间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夯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AI育人实践提供保障;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课程与教科研中心主任富春媛介绍了学校依托AI技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创新实践,通过数字技术让精神文化跨时空触达学生,培育创新思维与家国情怀;山东淄博博山中学校长赵国良分享了学校构建的“数智驱动-素养导向”的循证教学模式,他以体育学科为例,说明该模式如何实现以体育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副校长长喜以学校人工智能与绿色发展课程融合实践为案例,提出课程体系需融入绿色环保理念与绿色发展文化,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协同。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