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尉迟恭,名恭,字敬德,以字行于世,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其家族祖上为鲜卑族尉迟部,自北魏以来便在北方边疆任职,世代以勇武著称,是当地颇具声望的将门之家。父亲尉迟伽在隋朝曾任仪同三司,后因年老辞官归隐,以耕读教子。受家族风气熏陶,尉迟恭自幼便不喜文墨,专好武
尉迟恭,名恭,字敬德,以字行于世,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其家族祖上为鲜卑族尉迟部,自北魏以来便在北方边疆任职,世代以勇武著称,是当地颇具声望的将门之家。父亲尉迟伽在隋朝曾任仪同三司,后因年老辞官归隐,以耕读教子。受家族风气熏陶,尉迟恭自幼便不喜文墨,专好武艺,少年时便跟随父亲习练骑射与兵器,尤擅使用马槊与铁鞭,且臂力过人,能开百二十石之弓,不到二十岁便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当地乡邻皆称其 “勇冠乡里”。
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北方边疆地区因突厥频繁袭扰,局势尤为动荡。朔州作为隋朝北方的军事重镇,官府急需招募勇壮之士守卫边疆,尉迟恭怀着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的志向,投身隋军,成为朔州鹰扬府校尉。鹰扬府是隋朝府兵制度下的基层军事单位,尉迟恭在府中负责训练士兵、戍守边疆,因其治军严明、作战勇猛,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多次率军击退突厥的小规模袭扰,深得上司信任。
大业十三年(617 年),刘武周在马邑(今山西朔州)起兵反隋,自称 “定杨可汗”,并派人招降朔州守军。尉迟恭见隋朝统治腐朽,百姓困苦,又感念刘武周 “反隋救民” 的号召,遂率领所部士兵归降刘武周。刘武周深知尉迟恭的勇武,任命他为偏将,让其跟随部将宋金刚征战。此后,尉迟恭跟随宋金刚率军南下,先后攻克雁门、楼烦等郡,兵锋直指太原,成为刘武周麾下最为得力的将领之一。
在跟随宋金刚征战期间,尉迟恭多次立下战功。武德二年(619 年),宋金刚率军攻克太原,击败唐军将领李元吉,随后派尉迟恭率军继续南下,攻克晋州(今山西临汾)、浍州(今山西翼城)等地。尉迟恭在这些战役中,常常率领骑兵冲锋陷阵,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溃散,其勇猛之名很快传遍河东地区。唐军将领对尉迟恭十分忌惮,甚至流传着 “遇尉迟,必避之” 的说法,足见其在战场上的威慑力。
武德三年(620 年),李世民奉李渊之命,率军征讨刘武周、宋金刚。李世民采取 “坚壁不战、消耗敌军” 的策略,与宋金刚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对峙数月。期间,唐军多次派遣将领挑战,均被尉迟恭击败,唐军士气一度低落。李世民深知尉迟恭的勇武,若能将其招降,必能增强唐军实力,遂决定设计招降尉迟恭。
不久后,宋金刚军因粮草耗尽,被迫率军撤退,李世民趁机率领大军追击。在介休(今山西介休)城外,唐军与宋金刚军展开决战。战斗中,尉迟恭率领骑兵为先锋,率先冲入唐军阵中,斩杀唐军士兵数十人。李世民见状,亲自率军迎战,与尉迟恭展开激战。两人大战数十回合,难分胜负,李世民对尉迟恭的勇武更加赏识,遂下令唐军暂缓进攻,派人向尉迟恭传达招降之意。
此时,宋金刚军已全线溃败,宋金刚本人仅率数骑突围而逃,投奔突厥。尉迟恭率领残部坚守介休城,唐军将城池团团围住。李世民派部将宇文士及前往劝降,宇文士及向尉迟恭陈明利害:“今刘武周已败,宋金刚遁走,公孤军坚守,必难持久。秦王(李世民)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若公归降,必能得重用,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尉迟恭本就对刘武周的残暴有所不满,又听闻李世民的贤名,遂决定归降唐朝。
武德三年(620 年)四月,尉迟恭打开介休城门,率领所部士兵归降唐军。李世民见尉迟恭归降,大喜过望,亲自出城迎接,并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让其统领自己麾下的精锐骑兵。然而,唐军诸将对尉迟恭的归降心存疑虑,认为他 “初归之将,不可信也”,多次向李世民建议将其软禁或处死,以防其叛逃。李世民却力排众议,对尉迟恭说:“公之忠勇,吾已知之,他人之言,公不必在意。吾信公,如信己也。” 为表信任,李世民还让尉迟恭夜宿自己的帐中,与自己一同商议军政事务。尉迟恭深受感动,自此对李世民忠心耿耿,誓以死相报。
归唐不久,尉迟恭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当时,唐军中有部分将领因不满李世民对尉迟恭的信任,暗中策划将尉迟恭赶走。他们伪造书信,谎称尉迟恭与刘武周的旧部有联系,欲图谋叛,并将书信呈给李世民。李世民看后,不仅没有相信,反而将书信烧毁,并对尉迟恭说:“吾知公必不为此事,此乃他人离间之计,公勿放在心上。” 随后,李世民还赏赐尉迟恭大量金银财宝,以安其心。尉迟恭见李世民如此信任自己,更加坚定了追随李世民的决心,在后续的战役中,愈发奋勇杀敌。
尉迟恭归唐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参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的战役,每战皆冲锋陷阵,勇冠三军,为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李世民麾下最为核心的猛将之一。
武德四年(621 年),李世民率领大军东征王世充,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救援,抵达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李世民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包围洛阳,牵制王世充;另一路则由自己率领,前往虎牢关抵御窦建德。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前往虎牢关,参与虎牢关之战。
在虎牢关之战前夕,李世民为侦察窦建德军队的虚实,率领尉迟恭及数十名精锐骑兵前往窦建德军营附近探查。不料,窦建德的巡逻部队发现了他们,率领数千骑兵前来追击。唐军士兵见状,皆惊慌失措,李世民却镇定自若,对尉迟恭说:“公之勇,天下皆知,今日可为公显威之时。” 尉迟恭领命,手持铁鞭,跃马而出,率先冲向窦建德的骑兵。
尉迟恭在敌阵中左冲右突,铁鞭所到之处,敌兵纷纷落马,无人能挡。他先后斩杀窦建德的部将数人,士兵数十人,窦建德的骑兵被其勇猛震慑,不敢上前。李世民则率领其余骑兵在一旁观战,见尉迟恭击退敌兵,遂下令发起反击,窦建德的巡逻部队大败而逃。此役,尉迟恭不仅保护李世民安全返回营寨,还侦察到了窦建德军队的部署情况,为后续的虎牢关之战奠定了基础。
不久后,虎牢关之战正式打响。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列阵于虎牢关前,唐军兵力仅有三万,双方兵力悬殊。李世民决定采取 “突袭敌阵、打乱敌军部署” 的策略,命尉迟恭率领两千精锐骑兵为先锋,率先冲入敌阵。尉迟恭领命后,率领骑兵奋勇冲锋,很快便突破了窦建德军队的前阵。窦建德见状,急忙下令军队收缩阵型,包围尉迟恭的骑兵。
就在此时,李世民率领大军从侧翼发起进攻,窦建德军队大乱。尉迟恭在敌阵中得知李世民率军进攻,遂率军调转方向,从窦建德军队的后方发起冲击。窦建德军队腹背受敌,溃不成军,窦建德本人也在混乱中被唐军俘虏。此役,唐军大获全胜,尉迟恭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左二副护军,赐黄金百斤、杂彩千段。
虎牢关之战后,李世民率领大军返回洛阳,继续围攻王世充。王世充见窦建德战败,援军无望,心中十分恐慌,却仍坚守洛阳城,试图等待时机。尉迟恭在围攻洛阳的战役中,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洛阳城城墙高大坚固,王世充在城上部署了大量的弓弩手与投石机,唐军多次攻城,均未能成功,且伤亡惨重。李世民见状,召集部将商议对策,尉迟恭提出 “夜袭敌营、烧毁敌军攻城器械” 的计策,得到李世民的采纳。
当晚,尉迟恭率领数百名精锐士兵,趁着夜色,悄悄靠近洛阳城的西北角。他亲自率领数名士兵爬上城墙,斩杀守城门的士兵,打开城门,随后率领其余士兵冲入敌营。敌营中的士兵毫无防备,顿时大乱,尉迟恭率军四处纵火,烧毁了王世充的大量投石机与弓弩,还斩杀了王世充的部将数人。王世充得知唐军夜袭,急忙率军前来救援,尉迟恭却已率领士兵安全返回唐军大营。
此次夜袭,不仅烧毁了王世充的攻城器械,还极大地打击了王世充军队的士气。不久后,王世充见洛阳城已无坚守之力,遂开城投降。至此,中原地区被唐军平定,唐朝的统一大业迈出了关键一步。尉迟恭因在平定王世充的战役中功不可没,被封为秦王府左二副护军,食实封三百户。
武德四年(621 年),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在河北地区起兵反唐,先后击败唐军将领李神通、罗艺等,收复了窦建德原来的地盘,兵力发展到数万人,成为唐朝在河北地区的重大威胁。李渊派李世民率军前往征讨,尉迟恭再次随军出征。
刘黑闼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且熟悉河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唐军多次与之交战,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李世民抵达河北后,采取 “坚壁清野、消耗敌军” 的策略,一方面派遣军队封锁刘黑闼的粮道,另一方面,坚守营寨,不与刘黑闼军轻易交战。尉迟恭则率领骑兵,不断袭扰刘黑闼的军队,破坏其补给线。
在一次袭扰行动中,尉迟恭率领数千骑兵,遭遇了刘黑闼的部将高雅贤率领的两万大军。高雅贤深知尉迟恭的勇武,不敢与之正面交锋,遂采取 “诱敌深入、包围歼灭” 的计策,将尉迟恭的骑兵引入一处山谷中,随后率军将山谷包围。
尉迟恭得知中计后,却毫不慌乱,他对士兵们说:“吾等今日唯有死战,方能突围。” 随后,他手持铁鞭,率领骑兵向山谷口发起冲击。高雅贤的军队在山谷口部署了大量的盾牌手与弓弩手,唐军骑兵多次冲击,均被击退。尉迟恭见状,亲自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绕到山谷的另一侧,从高处跃下,冲入敌阵。他在敌阵中奋勇杀敌,铁鞭所到之处,敌兵纷纷落马,很快便打开了一个缺口。其余唐军骑兵见状,趁机发起冲击,高雅贤的军队大败而逃,尉迟恭率军追击数十里,斩杀敌兵数千人,缴获战马数千匹。
武德五年(622 年),刘黑闼军粮草耗尽,率军撤退,李世民趁机率领大军追击。尉迟恭率领骑兵为先锋,在馆陶(今河北馆陶)追上刘黑闼的大军。战斗中,尉迟恭率领骑兵冲入敌阵,斩杀刘黑闼的部将数人,士兵数千人,刘黑闼军大败,仅率数骑突围而逃,后被其部将杀死。至此,河北地区被唐军平定,唐朝的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尉迟恭因在此次战役中再次立下大功,被封为鄂国公,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
武德九年(626 年),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因嫉妒李世民的功绩与威望,多次设计陷害李世民,试图剥夺其兵权,甚至密谋在昆明池设宴杀害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后,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心腹大臣商议,决定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继承权。尉迟恭作为李世民麾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成为此次政变的核心力量。
在政变前,李世民因念及与李建成、李元吉的兄弟之情,一度犹豫不决。尉迟恭见状,对李世民说:“今太子与齐王欲害大王,若大王不先发制人,必遭其害。大王若死,不仅社稷危矣,臣等亦无葬身之地。” 随后,尉迟恭又与长孙无忌一同劝说李世民,最终坚定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决心。
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等十余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当李建成、李元吉经过玄武门时,李世民率领众人发动袭击,一箭射杀李建成。李元吉见状,惊慌失措,骑马逃往树林中,李世民率军追击,却不慎从马上摔落。李元吉趁机翻身下马,扑向李世民,欲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就在这危急时刻,尉迟恭率军赶到,大喝一声,李元吉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起身逃跑。尉迟恭见状,搭弓射箭,一箭将李元吉射杀。
随后,李建成、李元吉的卫队得知二人被杀,纷纷率军前来救援,将玄武门团团围住,试图攻入宫中。尉迟恭手持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登上玄武门城楼,向卫队士兵示众,并大声说道:“太子与齐王谋反,已被诛杀,尔等若敢反抗,必诛九族。” 卫队士兵见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又惧怕尉迟恭的勇武,纷纷放下武器,四散而逃。
政变成功后,尉迟恭又奉李世民之命,率军前往太极宫,向李渊禀报政变情况。当时,李渊正在宫中泛舟游玩,见尉迟恭率军前来,十分惊慌。尉迟恭向李渊禀报了李建成、李元吉的谋反行为及政变的经过,并请求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见大势已去,遂下令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又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恭因功被任命为左武候大将军,食实封一千三百户,成为唐朝的高级将领。唐太宗李世民对尉迟恭十分信任,不仅赏赐其大量金银财宝、良田宅邸,还允许他穿便服上殿,甚至在宫中设宴时,常与尉迟恭同榻而坐,礼遇之重,满朝文武无人能及。
贞观年间,天下安定,尉迟恭因早年征战身负重伤,身体逐渐衰弱,加之他性格耿直,不善于迎合权贵,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产生了一些矛盾。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后,多次劝说尉迟恭,希望他能收敛脾气,与其他大臣和睦相处。尉迟恭听后,深受触动,遂决定淡出军政舞台,不再参与朝廷的政务与军事行动。
贞观十三年(639 年),尉迟恭向唐太宗请求辞官归隐,唐太宗起初不同意,认为尉迟恭是开国功臣,仍可为朝廷效力。但尉迟恭多次请求,唐太宗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让他在家中休养,无需上朝理政。此后,尉迟恭便在家中潜心修道,炼制丹药,研习养生之术,很少与外界接触。
尽管尉迟恭归隐在家,唐太宗仍时常派人探望他,并赏赐大量的名贵药材与补品,以缓解其病痛。贞观十七年(643 年),唐太宗为表彰唐朝的开国功臣,命人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即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尉迟恭位列第七位,这是对尉迟恭一生功绩的最高认可。
贞观十九年(645 年),唐太宗率军亲征高句丽,因思念尉迟恭的勇武,遂派人前往尉迟恭家中,邀请他随军出征。尉迟恭虽已年老体弱,但仍心系国家,遂欣然应允,跟随唐太宗前往高句丽。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尉迟恭虽未能亲自冲锋陷阵,却仍在军中为唐太宗出谋划策,协助唐太宗制定作战策略。战后,唐太宗对尉迟恭更加敬重,赏赐其大量金银财宝,并允许他返回长安继续休养。
显庆三年(658 年),尉迟恭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李治得知后,十分悲痛,下令追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赐谥号 “忠武”,并允许其陪葬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昭陵陪葬是唐朝对功臣的最高荣誉之一,尉迟恭能够获此殊荣,足见唐朝皇室对其的敬重与认可。
尉迟恭作为唐朝的开国名将,其一生以忠勇著称,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历代史学家对尉迟恭的评价都极高,《旧唐书》中评价尉迟恭:“敬德夺槊陷阵,鼓勇王师,却赂报恩,竭忠霸主。然而奋拳负气,非自全之道,文皇告诫之言,可为功臣药石。”《新唐书》则称其:“敬德之来,太宗以赤心付之,故能感其诚,效死力。及其晚节,归于恬退,盖亦知明哲保身之道矣。” 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尉迟恭的忠勇与军事才能,同时也对其晚年的恬退之举给予了赞扬。
从现代史学研究来看,尉迟恭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是唐朝开国过程中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参与了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的关键战役,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二,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射杀李元吉,稳定局势,为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奠定了基础,间接推动了 “贞观之治” 的出现;其三,他的忠勇形象成为唐朝军队的精神象征,在战场上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为唐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尉迟恭的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中被不断美化与神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忠勇” 的象征。在唐代的诗歌中,便有不少诗人对尉迟恭的勇武进行赞颂,如白居易在《七德舞》中写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尉迟恭,但 “剪须烧药赐功臣” 等诗句,反映了唐太宗对开国功臣的重视,尉迟恭作为唐太宗最信任的功臣之一,其形象也隐含其中。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通俗小说的兴起,尉迟恭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小说中,尉迟恭被描绘成一位 “面如黑炭,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的猛将,手持一对水磨竹节钢鞭,胯下一匹乌骓马,勇武过人,且忠肝义胆,与秦叔宝结为兄弟,共同辅佐李世民建立唐朝。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如 “尉迟恭单鞭夺槊”“三鞭换两锏” 等,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使尉迟恭的形象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武将形象。
尉迟恭与秦叔宝一同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 “门神”,这一习俗至今仍在流传。关于尉迟恭、秦叔宝成为门神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的笔记小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因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晚上经常做噩梦,梦见李建成、李元吉的鬼魂前来索命,无法安睡。大臣们为了缓解唐太宗的噩梦,便建议让尉迟恭与秦叔宝二人在夜间守卫在唐太宗的寝宫门外。唐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不再做噩梦。后来,唐太宗为了让尉迟恭、秦叔宝二人能够休息,便命人将他们的画像绘制在寝宫的门上,这一做法逐渐流传到民间,百姓们纷纷效仿,将尉迟恭、秦叔宝的画像贴在门上,以祈求平安吉祥,尉迟恭、秦叔宝也因此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 “门神”。
在民间信仰中,尉迟恭的形象通常为身着铠甲,手持钢鞭,面容威严,象征着驱邪避凶、守护平安。每逢春节,百姓们都会在门上贴上尉迟恭与秦叔宝的画像,这一习俗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成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一种重要民俗现象。
尉迟恭的勇武与军事才能对后世的军事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后世的军事著作中,常常以尉迟恭为例,强调将领忠勇的重要性。同时,尉迟恭所使用的武器 —— 钢鞭,也成为后世武将喜爱的武器之一,许多武将都以尉迟恭为榜样,苦练钢鞭技艺。此外,尉迟恭在战场上的战术思想,如 “冲锋陷阵,打乱敌阵” 等,也对后世的军事战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后世的将领所借鉴。
纵观尉迟恭的一生,他出身于将门之家,隋末投身军旅,辗转于刘武周麾下,最终归降唐朝,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以忠勇著称,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立奇功,被誉为 “勇冠三军” 的开国名将;他又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唐朝初年的核心功臣之一。晚年虽因身体原因淡出军政舞台,却仍心系国家,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毅然随军出征,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尉迟恭的一生,是隋末唐初乱世中一位武将的典型缩影。他在乱世中择主而事,凭借自己的忠勇与才能,实现了 “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的志向,同时也为天下的统一与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形象不仅在历史记载中熠熠生辉,更在后世的文学、艺术与民间信仰中不断被美化与神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忠勇” 的象征,影响深远。
来源:中土岛SxY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