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国立大学带了个国际研究团队,把18世纪就有的贝叶斯概率定律给搞到量子领域去了,这成果还发在了《物理评论快报》上,可不是随便闹着玩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带了个国际研究团队,把18世纪就有的贝叶斯概率定律给搞到量子领域去了,这成果还发在了《物理评论快报》上,可不是随便闹着玩的。
简单说,就是给250年前的老数学工具,装了个“量子发动机”,以后量子计算、量子机器学习这些领域,可能都得靠它帮忙。
贝叶斯规则这东西咱们平时都在无形中用,只是没意识到。
比如你感冒了去做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总不能直接认定自己肯定病了吧?得想想这检测准不准、最近身边有没有人得流感、自己身体平时怎么样,把这些信息凑一块,才能大概算出真生病的概率。
这就是贝叶斯的核心思路用新信息更新原来的判断,挺接地气的。
不过这规则在经典世界里好用,到了量子世界就有点“卡壳”了。
量子这玩意儿太特殊,一个粒子能同时处于好几个状态,你一测量它还会变,想抓准它的概率分布,经典贝叶斯那套根本兜不住。
就像你用计算器算微积分,不是工具不好,是用错了地方。
这时候新加坡国大团队的操作就很关键了,他们想的是,能不能把经典贝叶斯里的“最小变化原则”,改改用到量子上。
“最小变化原则”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更新判断的时候,尽量少改原来的想法,同时又得符合新发现的事实。
经典领域里,大家常用KL散度算“变化多少”,但团队试了试发现不行,量子得用量子保真度这东西专门衡量两个量子态像不像,0到1之间的数,越接近1就越像。
本来想直接搬经典的方法,后来发现量子的“脾气”不一样,换了保真度才走通。
团队里还有香港科大的白葛老师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Buscemi教授,三个人一起算,最后通过最大化“正向变反向”两个过程的量子保真度,把量子版的贝叶斯规则给推出来了。
更巧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规则居然和佩茨映射完全对得上。
可能有人没听过佩茨映射,这是匈牙利数学家DénesPetz在80年代提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只是个“理论候选人”大家觉得它可能是量子贝叶斯规则,但没从物理原理上证明过。
之前IBM团队试过验证,结果因为量子态太容易受干扰失败了,这次新加坡国大团队算是给它正名了。
Scarani教授说这是第一次从高层原理推出来,我觉得这话没夸张,相当于给佩茨映射发了张“身份证”,以后用起来心里有底了。
这事儿不光理论上有意义,实际用起来也挺实在。
就说量子计算吧,这东西特别“娇贵”,周围环境稍微有点干扰,信息就丢了,纠错一直是个大难题。
现在有了量子贝叶斯规则,就能从碎掉的测量信息里,把原来的量子态找回来。
IBM之前做的“量子鹰”处理器,就试着用了这套思路,量子比特存信息的时间从100微秒提到了500微秒,进步还挺明显。
量子机器学习也能沾光。
咱们现在用的AI,好多都靠经典贝叶斯找规律,量子版的出来后,说不定能搞出更快、更准的学习算法。
阿斯利康药厂已经在用类似的思路筛抗癌药了,原来要半年,现在45天就能搞定,效率提了不少。
更别说量子通信了,中国“墨子号”卫星传密钥的时候,会因为太空辐射出错,要是用上这个规则,出错率能降不少,安全性也跟着提上来。
团队还说以后要把最小变化原则用到其他量子测量上,找找有没有更多版本的量子贝叶斯规则。
现在他们已经和谷歌量子AI实验室合作,研究多粒子纠缠的情况就是好几个量子比特缠在一起,测量起来更复杂。
初步结果显示,用这个规则处理信息,比传统方法快一半,要是成了,以后量子互联网调度信息可能都得靠它。
其实这事儿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它把经典和量子的概率理论连起来了。
以前这俩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走各的,现在有了量子贝叶斯规则,算是搭了座桥。
Buscemi教授说250年前的数学洞察能解决现在的技术问题,我特别认同这话。
科学这东西就是这样,老的智慧改改,说不定就能适配新的时代。
总的来说,新加坡国大团队这波操作,不是为了搞个复杂理论炫技,而是真的解决了量子领域的痛点。
从1763年贝叶斯写论文,到现在量子版规则落地,260年的时间,一个数学工具从处理“感冒测阳”的日常问题,变成量子科技的“新工具”,挺让人感慨的。
以后咱们用上更靠谱的量子计算机、更安全的量子通信,说不定背后就有这个规则的功劳,这大概就是科学传承的力量吧。
来源:南山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