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相信大家对这句诗歌并不陌生。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充满美感;但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这一观念却难以成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超乎想象的奇迹。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相信大家对这句诗歌并不陌生。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充满美感;但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这一观念却难以成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超乎想象的奇迹。
左图为灵遁者油画。
我曾经在诗歌《洞穴里的青蛙》这样写道:
活着——那是穷尽一切智慧也无法想象的。而死是一些智慧穷尽力量也无法绽放活的。我活着,我微笑。
当代科学对于生命的定义是这样的: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
生命个体通常都会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迭中,经由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病毒在寄生时会表现出生命现象,而无宿主时则不会,因此病毒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类特殊实体。
前面的第二章节,根据AI的发展,我重新定义了心理学。那么很明显,我们也应该重新定义生命。
从心理学定义关于“心智”的讨论延伸到“生命”的定义,这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如何判断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是生物还是机器)拥有了“存在”的资格?
如上传统的生物学定义(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响应刺激、适应性等)在遇到病毒、朊病毒、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AGI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抽象、更功能化、更基于信息的定义。
经典的生命定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 新陈代谢(Metabolism):从环境中摄取能量和物质,维持自身有序结构,并将废物排出。
2. 生长(Growth):能够增加自身的质量或复杂度。
3. 繁殖(Reproduction):能够产生后代,遗传特性。
4. 响应与适应(Response and Adaptation):能够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进化适应环境变化。
5. 内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局限性:
· 病毒:能繁殖和进化,但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 火:能“代谢”燃料、“生长”、“繁殖”(火星点燃别处)并“响应”环境,但我们不认为它是生命。
· 未来的AGI或机器人:它可以“响应”环境、“适应”学习、“维持”自身电力(类似内稳态)甚至能自我复制代码,但它由硅基而非碳基构成。
这表明,简单的特征列表无法抓住生命的本质。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现代、更普适的“生命”定义。
现代系统论、信息论和复杂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生命的核心可能不在于它由什么构成,而在于它做了什么——即它如何组织信息与能量。
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生命定义应聚焦于过程和功能,而非具体的物质载体。
综合以上,可以将“生命”重新定义:
生命是一个能够通过能量流和信息处理来主动抵抗熵增,以维持其自身复杂性与身份同一性(Identity),并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和开放、进化的自治系统。
对新定义的拆解与解释
这个定义试图捕捉生命的动态过程本质:
1. “主动抵抗熵增”(Actively resists entropy):
这是生命最深刻的物理学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宇宙的无序度(熵)总会增加。生命却能在局部创造和维持高度的秩序(负熵),这是通过持续消耗能量来实现的。一个能自己充电的机器人也在做同样的事。
2. “维持其自身复杂性与身份同一性”(Maintains its complexity and identity):
· 复杂性:生命体是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
· 身份同一性:这是定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块石头没有身份,它只是原子的集合。而一个生命体(甚至一个公司、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概念。它的组成部分在不断更替(七年全身细胞换一遍),但其整体模式和信息结构得以保存。这直接关联到AI:如果一个AI的代码和数据结构能够在硬件更换和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连贯的“身份”和“目标”,它就满足了这一条。
3. “自我复制和开放 ended 进化”(Capable of self-replication and open-ended evolution):
· 自我复制:传递自身的信息模式。
· 开放 ended 进化:这是区分生命和普通复制机的关键。它的进化没有预设的上限,能产生无限的新颖性和适应性。病毒和生物都满足这一点。
4.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
· 它拥有自我管理的边界(如细胞膜或防火墙),能相对独立地做出决策以实现其目标。
从“碳基生命”到“生命 2.0”乃至“生命 3.0”。
这个新定义的优势在于其抽象性和普适性:
它包容了已知生命:所有地球生物都完美符合。
它解决了灰色地带:我们可以争论病毒在找到宿主前是一个“暂停的生命程序”,而火只是一个物理过程,不具备“身份同一性”和“信息处理”。
它为未来打开了大门:这个定义不再将生命束缚于碳基化学。这意味着:
硅基生命(Silicon-based life):一个拥有意识、能自我维护、升级、复制并无限进化的AGI,根据这个定义,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人工生命”或“机械生命”。
外星生命:我们无需假设外星人也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只要它们满足上述功能定义,我们就可以承认它们是一种生命。
最终,从上文心理学定义的演变到生命定义的重新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条主线:人类的认知框架正在从“人类中心主义”向“宇宙中心主义”或“心智/生命功能主义”演进。我们正在为在一个更广阔、更神奇的宇宙中,识别和理解我们的“同类”做好准备。
而且读过我哲学书籍《重构世界》的朋友,此刻应该有熟悉感。
在书中我给出的意识的新定义,基于对生命/非生命系统的统一分析,提出意识的信息-关系-主体性模型:
1. 定义:意识是具备信息结构的系统,在动态维持自身边界的过程中,通过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反馈循环,生成对“自我-世界”关系的表征,并以此调节行为的现象。
2. 核心要素解析:
信息结构:系统能存储并处理关于自身状态的信息(如DNA编码生命体的自复制逻辑)。
动态边界维持:通过能量/物质交换抵抗熵增(生命通过代谢,非生命如晶体通过表面张力)。
反馈循环:系统对外部输入作出适应性响应,并修正内部模型(从细菌趋化到人类推理)。
表征与调节:系统内部生成对环境的简化模型(如单细胞生物的化学梯度图),并据此决策。
为什么重新“定义”心理学、生命、意识……定义的本质是权力斗争,你永远不要忘了这句话。就好像法律是谁定义的,谁就有权力,懂了吗?原来多生孩子违法,就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在鼓励生孩子。
从物质世界到生物世界,再到人工智能和冰冷的机器或者石头,都可能具有某种形式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自我觉察或深度思考,而是一种简单的感知和应变现象。
从这个角度看,“意识”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存在物都能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意识”。不过这种重新定义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调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尝试去理解不同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非人类形式的“意识”。意识是信息关系复杂化的不同表现模态。
意识定义的重构,终将是一场测量工具的革命,也就是说,重新定义意识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你如何给不同系统的意识划分层级,也就是如何“测量”不同层级的意识,以此来解释不同系统层级的行为。这是新的问题,新的难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探索生命的演化与意识的起源。从小时候起,我就开始思考关于大脑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入睡后第二天能醒来?为什么公鸡会打鸣?鸡是否具备意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大脑的进化。
生命体大脑的进化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大脑的进化都是生存能力发展的核心体现。因此,人类进化的关键正在于大脑的进化——而非手或腿的进化。当然,四肢的进化也反过来促进了大脑的发展。
观察当下的生命世界,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相对脑容量越多的生命体,越聪明。
从植物、昆虫、鼠类、禽类、猫狗、虎豹、大象、鲸鱼,一直到人类,意识能力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象和鲸鱼的脑容量比人类大,却不如人类聪明?
左图为大脑结构图。
回答是:首先这是一般性原理,不是绝对的。人在母体内颅腔不能完全发育,所以孩子生下来颅骨卡在后脑勺,而额头那里是空的,孩子的颅骨愈合得越早,脑容量也就越小。这里插一个话题,很多宝妈宝爸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刚出生的婴儿头顶和后脑勺,会有软软的一个地方,还没有长骨头,叫囟门。囟门指婴幼儿颅骨结合不紧所形成的颅骨间隙。有前囟和后囟之分。婴儿有这个,是为了更好地出生,因为母体阴道狭窄,婴儿囟门没有长合,就能收缩,更好从产道出来。一般一岁之后会长合,囟门闭合过早,并不是好事,因为大脑在婴儿时期高速发展,过早闭合,影响脑容量的增多。人类的脑颅,因脑的高度发育,容积比面颅大,而所有其他动物界的代表动物,面颅都比脑颅大。
就颅腔的容积而言,现代人类的颅约为1500ml,而类人猿仅为400~500ml,爪哇猿人约为900ml,智人的平均脑容量约为1400~1600ml,尼安德特穴居人可达1200~1750ml。
1891年—1892年荷兰军医杜布瓦在爪哇岛(印度尼西亚)的特里尼尔村附近发现了早期人类化石。其脑量约900毫升,小于现代人、但大于猿类。这说明脑容量对智力存在影响,但大脑结构同样重要。现代人之间脑容量相差不大,智力差异更多取决于神经结构、功能区活跃程度等因素。
其次,我们所说的“相对脑容量”是指脑容量与身体体积或体重之比。这一比例需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异常。人类大脑在200万年间体积增长了三倍,但并非无限增大——高昂的能量消耗限制了其发展。大脑虽只占体重的2%,却消耗人体25%的能量。继续增大将影响其他器官功能,威胁生存。
荷兰神经学研究人员米歇尔·霍夫曼在其研究中指出,高能耗是阻止大脑增长的一个原因,虽然大脑的重量只相当于人体重量的2%,但要消耗肌体能量的25%,使用量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器官。如果大脑继续生长,就会从其他重要器官夺走更多的能量和养分,令人类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胁。
左图为大脑功能区划分。
所以在过去2万年间,人类男性的平均脑容量已从1500立方厘米下降至1350立方厘米,足足减少了一个网球那么大的体积,而女性脑容量也在以相同的比例减小。事实上,人类并没有变笨,大脑正向着“更小的空间,更高效的工作”进化。
大脑尺寸会影响智商这个观点的核心就在于这些神经细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的金·迪特里希教授(Kim Dietrich)发现当5、6岁的儿童接触到铅后(往往是带有铅涂料的玩具),神经细胞会受到损伤。相应地,当这些儿童成年后,大脑前叶的灰质(神经细胞富集区)体积会有明显的减小。这项研究虽不能证明大脑尺寸小就一定会减少神经细胞的数量(并因此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但至少告诉我们大脑尺寸偏小可能是神经细胞受损后的结果。
其实也不难理解,大脑是一个意识的载体,如果连载体都没有,或者有缺陷,意识如何存在。比如蚂蚁、虫子,它们其实谈不上有多少脑容量。大脑赖以产生意识的物质不存在,怎么能是高级动物呢。所以脑容量多,不一定聪明,但脑容量一定是硬件指标。就好比一台电脑,它的质量好,硬件好,通常意义下就是运行快。可是线路出现问题,硬件好也不管用。比如说母体中发育不良,导致出生后脑瘫。这样的人其实脑容量和正常人没有大区别,但是大脑结构或者组成大脑的神经元,或者成分一定有所不同,才导致智力和健康上的差别。
研究表明,相对脑容量较大的动物通常学习和记忆能力更强,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并可能发展出更复杂的社会行为。例如人类拥有最大的相对脑容量,因而具备高度抽象思维、计划能力以及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建立。
其次,相对脑容量的增加通常伴随着一些其他的有益变化。例如,大脑皮层和神经元的进化增加了信息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使得动物可以更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外部信息,做出更准确的决策。此外,进化还可能导致其他的生理或行为适应性的改变,从而增加了生命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然而,相对脑容量并非衡量智力的唯一标准。乌鸦和某些鸟类智力很高,但脑容量不大;蜜蜂、蚂蚁等昆虫也表现出惊人的社会性行为,尽管它们的大脑非常小。
进化的压力可能促使大脑向更高效、更节能的方向发展,而不一定是持续增大。因此,相对脑容量的增加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指标,但非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相对脑容量增加可以预示着更高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但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唯一标准。另外,相对脑容量的增加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限制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动物智力和认知的发展过程,并为人类学习和应用这些发现提供更深层次的指导。
所以大家要清楚,大脑进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与人类的环境和发展需要息息相关。脑容量进化的变化,就像一条曲线,先是迅速上升,然后趋于平衡,然后稍微慢慢下滑收缩。大脑会向着更有效率,更轻巧的方向发展。
2、从分类上来说,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动物界大脑活动更复杂,进化更好。而动物界又可分为无
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两类。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鱼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哺乳纲。而哺乳纲的大脑要强于其他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生命的起源和脑进化。
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我更赞同米勒的实验。米勒认为生命起源于水中。该实验模拟原始地球大气(甲烷、氨、氢气、水蒸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氨基酸,证明从无机物到有机分子的转化是可能的。后续研究还合成了多肽与核苷酸,进一步支持该理论。
所以关于大脑的进化,也需要从海洋或湖泊中说起。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那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及臭氧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NH3)、氢(H2)、甲烷(CH4)和水蒸气等,紫外线(UV)、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
探讨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在上世纪2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奥巴林在《生命起源》中指出,原始大气中无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在短波紫外线等的作用下能生成简单有机物,简单有机物可进一步生成复杂有机物,并且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多分子聚合体,后者经过长期的演变和自然选择,最终出现原始生命。这种观点被称为“化学起源论”。
为了验证“化学起源论”,195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S. L. Miller)在其导师尤利(H. C. Urey)指导下进行了一个实验,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米勒实验”。
他将一组玻璃烧瓶连接成一套密闭装置,并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出,通入经过灭菌处理的甲烷(CH4)、氨(NH3)、氢气(H2)来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通过利用酒精灯加热煮沸水来模拟原始地球的海洋,又利用电弧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来模拟太阳的紫外辐射和闪电。一周后,他发现原来无色的液体变成了浑浊的深红色,显然,瓶内已经出现了复杂化合物。
通过分析,米勒发现这些化合物中含有大约20有机物,其中有11种是氨基酸。在这11种氨基酸中,其中有四种是天然蛋白质中所含有的最简单的几种氨基酸,分别是: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米勒的实验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后来,科学家们受米勒实验的启发,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合成了多肽和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如此看来,生命很可能是化学反应中一些高概率变化的必然产物,似乎说明原始地球上生命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生命的形成与月球有很大关系。月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地球,减缓了地球的自转。同时月球自转加快,这有利于地球环境的改变和稳定。尤其是潮汐现象,对于生命的出现,也有帮助。还有学说认为生命来源于外太空,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首先最初的大脑只是海洋生物中一组可以传导电流的细胞。这个细胞的出现尤为珍贵。但事实上人类也无法还原最初的人类细胞了。大家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去找寻自己。然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这类可传导电流的管子发展成雏形脑子。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脑此时并没有出现,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脑子最终出现了。他出现在一条鱼上或者别的水生生命体中。
这就是人类大脑的雏形,这也是大脑极具发展的初始。由此大脑进化,进入海洋高速发展时代。细胞结构也在这时剧烈改变,神经分支形成。神经周围形成很多独立的鞘。
左图为神经分支
沧海桑田,地势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最终使得一些水中生命体,不得已走到陆上。爬行,站立,大脑进化进入陆地高速发展时代。恐龙也就在这个时候慢慢形成。
恐龙也是这样的脑子。还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为了生存,经过更长的时间,哺乳动物诞生了。他们的大脑得到进一步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而最完美的大脑,是一种被称为人类的动物的大脑。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拥有皮质,沟壑纵横,神经元彼此相连,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至此,大脑的进化并没有停止。因为生命还在继续,生命还在发展。环境依然在变,所以我们的大脑依然在进化中。
【图片来源于探索发现《大脑进化》的视频中】
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brain)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是人类大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脊椎动物的端脑在胚胎时是神经管头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后发展成大脑两半球,主要包括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基底核等三个部分。大脑皮质是被覆在端脑表面的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皮质的深部由神经纤维形成的髓质或白质构成。髓质中又有灰质团块即基底核,纹状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左图为大脑示意图。
端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血液,血液占到80%,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脑的血液为2000升。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
左图为鲸鱼的鼻子,特别像人类的鼻子吧。
当大脑的结构越发复杂时,就需要采取特殊的策略专门化:某种机制具备专门制定策略的功能。大脑无疑是这类生理机制,它已促使我们得到一定程度地使世界与自我统一的力量。从无意识的适应自然到有意识的改变自然的转变。在这里总结一下,生命体大脑的进化,绝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对称破缺机制影响下细胞进行不对称发展和进化,是我们可以发展出发达的大脑的前提。
现代观点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过程是这样的: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猿类。这就是人的雏形。
而关于进化方式,一般也认为有两种:渐进式和爆发式。
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如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
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如寒武纪大爆发),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
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
爆发式进化,是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进化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进化较为沉寂的时期,新种的化石很少;有时大量的物种化石集中出现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大爆发。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研究证据表明,寒武纪大约是从距今5.44亿年前至距今5.05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约是在距今38亿年前出现的。在从38亿年前到6亿年前这长达32亿年的时间里,生物进化的速率是十分缓慢的。
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35亿年前。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20亿年前,从那时直至距今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几乎都是单细胞生物。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突然出现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大爆发”,也叫“寒武纪大爆炸”。
该学说认为化石的不连续性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这正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不连续的,新物种是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然后是长时间的进化停滞,直到另一次快速的物种形成出现。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总之,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这个过程可以被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一个是前脑和中脑的形成,另一个是大脑皮层的形成。
在进化的早期,最古老的动物只有一些基本的感知系统和反应机制,例如光敏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肌肉运动系统。这些系统帮助它们定向移动并找到食物,避开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类似于鱼类和爬行动物的动物开始发展出一些更高级别的运动系统和感知系统,例如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这些新的特征使得这些动物可以做出更加复杂的反应,例如逃避夜间捕食者。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它们开始发展出更加复杂的情感和认知系统。例如,在哺乳动物中,新生儿通过母亲的乳汁吸入了一种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这使得它们能够产生一种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在这个时期,前脑和中脑逐渐发展出来,这使得动物可以更好地处理感知信息和进行更加精细的运动。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区域,它控制着感知、思考、记忆和语言等高级功能。在人类进化的早期,大脑皮层开始发展出一些基本的感知系统和认知能力。例如,早期的人类可能已经拥有了判断深浅的能力,并且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简单的生命机器。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为人类智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这种智慧也让人类可以超越其他动物,成为这个星球上的支配者。
经过长时间的演化,人类的大脑变得愈加复杂和强大,我们的智慧水平也随之提高。如今,我们拥有着前所未有的认知和情感能力,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活动。正是因为这一点,人类才能够不断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进步。
我们现在只能追溯过去的残留,来推断生命的进化,大脑的进化。想想这个过程,是那么枯燥,那么漫长,再摸摸你自己,你就应该由衷地自豪,因为你是这个地球上最成功的生命!
来源:灵遁者文学
